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探討

時間:2022-11-03 09:54:11

導語: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探討

一、當前信息技術課程現狀及陶氏教育思想對現階段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當前信息技術課程現狀

自1950年開始,民主教育越來越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在我國,自1980年以來,民主教育理論在一些中小學實踐教學中得到快速的落實和發展,同時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從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整個狀況來看,民主教育問題還沒有引起我國教育界足夠的重視,人們還沒有準確意識到它對于人才培養、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整個教育管理體制中還有著教育決策的不民主、不科學的現象。民主教育仍沒有真正提上教育工作的規劃進程中,在各個學校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還沒有建立實際的民主氛圍,這都與大眾思想中普遍缺乏教育民主理念有相當大的關系。

(二)陶氏教育思想在當前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啟示

陶行知作為我國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的許多教育理論對教育界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他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積極的意義,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在眾多理論中,他提到:教育的主流是需要在更高層次回歸實際生活,回歸人生世界,因此把教育活動當成是立足于培養人的現實生活經驗和能力、提高人的綜合品質和生命意義的活動,彰顯出教育在個人的實際生活和合理人生構建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且其生活教育理念不但指引著現代教育對傳統的自在的教育原型的傳承,而且在現代教育的發展上表現了對教育原型的超越。同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來源于社會實際生活,在我們熟悉的主體教育、大眾教育、終身教育、全面素質教育等方面,把教育改革和社會改革融合成一體。此特點滿足了新時期知識經濟時代下全民教育發展的總趨勢,對發展學習型社會、創建終身教育體系、實施主體性教育、實現素質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這也恰恰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現代價值。此外,我們更要清楚地認識到陶行知總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的是指導作用,不能本末倒置。他說:“學生自治就是要學生結合在一起,大家一起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從學校層面而言,就是為學生創建種種條件,引導學生可以組織起來,培養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這是符合當今教育界所倡導的主體性教育的特性的。

二、深化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現實培養目標

(一)掌握知識與培養技能

第一,真正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定義及特點,切實理解運用信息技術收集、加工、分析、交流和表達信息的一般工作原理,掌握信息技術的發展態勢。第二,可以熟練地運用普通的信息技術軟件,提高自覺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很好地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的步伐。

(二)學習過程與方法

第一,從實際生活、學習中能夠發現和收集所需的信息,能根據問題的分析研究來找到信息資源。第二,能依照任務規定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種類和來源,能準確界定信息的真實度、準確性和其他事物的關聯。第三,能篩選出滿足需求的信息技術,從而來進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分類儲存。第四,可以運用合適的工具和方式來呈現信息、發表見解、交流主題、進行合作。第五,能很好地使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有合理的、科學的信息加工,從而創造性探索并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別的學科學習、完成學科作業等。

(三)情感表現和價值觀

第一,體驗信息技術包含的實際文化內涵,調動和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心理。第二,能科學全面地認識信息技術對時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第三,能嚴格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觀念,負責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完成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不同層面信息品質的全面提高和協調發展,不能主觀地分離三者之間的聯系或者相互孤立的活動分別培養。

三、深化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教學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新課標的目標要做一下重新調整,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教學的總的目標。換句話說,這樣做就是把新課標的教學目標設置得更加合理了,教學的重心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信息技術,而是要教給他們一種信息素養,讓他們可以根據所處的不同環境和條件,采用相應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新息技術方式。例如,如何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對進行加工、表達和交流等。鑒于此,在新課標下如果要深化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切實培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就必須轉變原有的觀念,敢于突破,敢于創新。這就需要轉移教學重點,不再僅僅是關注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提高,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新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提高方面的要求,是堅持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的素養,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中去自己思考如何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獲得期待的目標。學生不僅要自己思考對信息技術進行加工,而且還要與別人合作,交流互動,在合作中完成任務。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對信息技術形成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此外,新課標還鼓勵學生在現實社會的生產、生活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方便生活,便利大家。這樣在不斷運用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信息技術素養。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例如,在進行“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的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進行思考,培養學生運用技術的正確價值觀,讓他們知道信息技術有利有弊,所以在運用中要趨利避害。此外,教師還可以就“高中生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展開辯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加深對信息技術的認識。

(二)用“啟發式”教學代替“講授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學生只是聽教師把知識傳授給自己,自己只是被動的進行新知識的積累,并不對學到的知識進行思考。啟發式教學不同于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它更加關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課程目標主要是以為了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標,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和交流。新課程中的新課改的理念,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學得快樂輕松,感到了信息技術課的有趣性,不再像以前那樣單調乏味。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轉變了角色,積極貫徹新課改的要求,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反思,積累經驗,糾正錯誤,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三)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替代單一的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教學中,經常會運用到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教學形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手眼耳口等連動式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方面的參與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去,學到更多的知識。采用這種形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改變原來比較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而且還可以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生動活潑,效率倍增,使學習效率得到更大的優化。在當今社會,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人們不斷地對信息技術的發展進行思考。信息素養也因此成為公民不可缺少的一種公民素養了。現在,信息技術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計算機技術了,而是變成了一種與信息社會還有人才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的信息素養了。因此,公民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滿足信息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作者:沙婷婷 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