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理念轉化的必要性

時間:2022-11-03 09:52:19

導語:課程改革理念轉化的必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改革理念轉化的必要性

一、我國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圍繞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主要存在兩種教育觀。而這兩種教育觀也一直在我國教育界不斷引起學者們的爭鳴。一種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包括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以下簡稱“馬克思主義“的課改方向。)另一種為:教育中要滲透西方建構主義、實用主義的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以下簡稱“后現代主義”。)然而,如果細心推敲,事實上這兩種教育觀點并不完全對立,甚至在很多地方是重合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并不激進、絕對,認為如今的課程改革應在我國傳統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對于西方的教育思想進行有針對性的借鑒和揚棄。他們相互辯難的也無非是些細枝末節。比如說:支持“后現代主義”的《對靳文有些觀點,不敢茍同》一文中談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靳文》中有關理論的多元性里提到了建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實用主義,漏掉了“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墒?,一點小小的疏忽就可以徹底的否定堅持“馬克思主義”派的觀點了嗎?相反的觀點,在支持“馬克思主義”的《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爭鳴》一文中作者提到:“后現代主義”心儀拿來主義,似乎洋理論就是先進的、科學的,而我國的東西多是落后的、愚昧的,只有西方理論才能拯救中國教育。支持“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的教育家們真的是這么想的嗎?我們再來看,在支持“后現代主義”這一篇文章《中國課程的改革:挑戰與反思》明確提到我們確實不應該照搬外國建構主義的一套而是應該立足于自身改革的實踐,在此基礎上博采眾長,建構自己的建構主義。所以呢,實際情況并不像教育家們所爭辯的那樣。因此在我看來,從大方面來談,無論是哪一派學者其實都十分清楚,到底什么樣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目前的課程改革才是好的,比如,要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比如說要以人為本;再比如說,要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偟膩碚f就是要將那我國的教育實際與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采眾長??偟膩碚f就是這兩種教育觀點之間其實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甚至可以說是大體相似的教育觀點。

二、課程改革理念轉化必要性

十幾年來,我國的課程改革之所以不理想,除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制約還受到很多現實因素的影響。例如:區域差異,使得我國的教育改革很難有一個全國所有區域都適用的統一方案;關系網絡,通過關系網絡,可以使教育改革項目申請順利獲得批準,并獲得較多的資源分配;社會基礎:由于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因而,在“教育改革支持力量”這一總體性人群中,也存在著利益訴求及價值取向相去甚遠的不同人群量來自物質欲望與精神品性千差萬別的聯合體。如此種種導致了我們的課程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結合實際去逐步解決的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除此之外,從微觀的學校教育來講我們應該看到并且經過積極應對與調整可以改變的。在實施新課改的影響下,新課堂的變化很多時候演化成了令師生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課件。而教師成了這些媒體軟件的“操作員”。然而,這些并不是教育思想有問題,而是教育思想的轉化,和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們缺少的并不是像許多教育家們所呼吁的宏觀的教育思想,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我們缺少的恰恰是對很多具體,深層次問題的探討和研究。也就是說我們的課程改革的籠統性使新課程理念轉化為現實出現障礙:據研究表明,大多數課程變革方案付諸實施后并不像方案設計者所預想的那樣樂觀。國外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一項變革方案被采用后,研究者將方案所要求的行為模式分解為12種具體行為,用測量工具對教師的行為進行觀察測量,結果發現,教師的行為只有16%符合方案所要求的行為模式。因而,課程改革的實施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非常關鍵的環節。若忽視課程實施的研究、再完美的教育理念終將成為水中花、鏡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問題沒有做出詳細具體的說明。而無論理論界還是實踐界對課改實施措施的研究也都較少。對新課程的探索大多數仍滯留在對課程綱要、課標的解讀層面上。如何將這些先進理念轉化為實踐則基本處于盲區。在學術期刊網上,2004-2014年間,研究課程理念或教學理念的論文有28567篇,然而,再以“內化”為關鍵詞搜索,結果發現先關的文章便寥寥無幾。由此可見,近10年來,課程或者教學理念方面的問題也許已經引起了教育者們的關注,但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目前卻尚不多見。

作者:姚煜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