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和實踐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和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服務經濟發展”,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與此相應的職業教育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文章分析了“新常態經濟”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這些要求投射于課程改革的應用,結合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課程改革實踐,提出適用于“新常態經濟”形勢的,面向整個職業生涯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方式,以期有助于“新常態經濟”下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課程改革;高職教育
2014年11月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將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我國經濟將從主要依靠生產能力的規模擴張,轉向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培育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動力,在中高速增長階段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新常態經濟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必將導致其勞動力市場對從事簡單操作性勞動的普通工人的需求進一步減少,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大,相應技術崗位的技能要求也越來越高。由經濟的轉型所引發人才的需求的變化,已經在畢業生的就業方面有所顯現。作為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與輸出的高職院校的改革不可避免,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進行課程改革至關重要。
1新常態經濟下對高職教育要求的轉變
1.1新常態經濟下“企業”人才需求的轉變
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關鍵正從速度向質量轉變,企業的投資不再是簡單的數量積累,而是要產業升級,這就需要更高、更復雜、更先進的技術支撐。對于化工類的企業,更加綠色化、環保型的產品和工藝,更加自動化的生產設備,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與之相對應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也將成為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為了適應市場千變萬化的消費要求,現代企業產品生產出現批量少,品質要求多變,品種變化快趨勢,甚至很多企業出現跨界發展的趨勢。這些變化都對企業員工提出更高要求,培養掌握多種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職業教育必須面對的事情。
1.2新常態經濟下“學生”對教育需求的轉變
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對于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新常態經濟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不必一畢業就承擔起家庭的經濟重擔,可以有更大的空間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工作”不再僅僅等于“掙錢”。2015年茂名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對廣東省833名化工類畢業生(畢業1~3年內)的調研表明,高職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首要的考慮因素是“個人發展空間”,這說明大多數畢業生已經從職業發展的長遠眼光看待就業。然而,目前大部分職業教育的培養的目標依然是“從學校到工作”,也就是培養學生能夠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這一代乃至未來學生對教育的需求,高職院校應該將培養目標轉變為“從學校到生涯”,也就是高職教育要關注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為整個職業生涯奠定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目前的職教目標主要關注工作要求、雇主要求,而未來的職教要求是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
2新常態經濟下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方法及途徑
新的產業結構、新的經濟結構,在新的社會背景下,高職教育面臨既要滿足企業的發展要求,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要求滿足學生對教育的需求的雙重任務,改革勢在必行。茂名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探索性的進行了一系列課程改革。
2.1面向“學生職業生涯”,建立畢業生資源庫,成立畢業生專家組
“真正的職業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而非眼前的就業”。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專業建立了畢業生就業和職業發展資源庫,并從資源庫中篩選出具有職業發展代表性的畢業生,成立了教學改革建議和評價專家組。從2005年招生到現在,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已擁有9屆畢業生。畢業生分布在各個行業,分別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其中一些畢業生已成為各單位的骨干,還有部分晉升成為主管、經理,也有一些自主創業,經營著自己的企業。不同的畢業生擁有不同工作經歷,而他們的發展歷程,正反映學生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歷程,他們職業發展中能力的優勢和缺陷,恰恰反應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的優勢和缺陷,以此進行教學改革和課程的調整,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另外,與其他企業、行業專家相比本專業的畢業生對專業更有感情,更愿意幫助專業發展,也對專業的優、劣勢更有體會,更有利于推行適宜專業自身發展的改革。以下即為兩位長期合作的畢業生。
2.2應對就業需求變化快的趨勢,構建“動態型”課程體系
新常態經濟下,企業崗位需求變更更加頻繁,技術更新也日益加快,人才專業技術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時,特別考慮了人才需求變化的特點,設置了核心技能課程設置相對穩定,應用型課程靈活可變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以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為支撐,搭起整體框架,這類型課程稱為結構性課程,相對穩定。除此之外的應用型及能力拓展型課程,則可根據區域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當外圍非結構性課程變更時,相對應的結構性核心課程中的知識點也將進行相應的增減,以保證專業技術體系的連續性。動態型課程體系的建立可應對逐漸頻繁的就業崗位更替,以及企業的技術升級,充分滿足新常態經濟下就業結構變化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圖1即為“動態型”課程體系設置圖,其中外層的課程是為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性而增設的,如為適應企業技術升級增加化工自動控制、電工技術基礎,為適新常態經濟服務業的發展、提升需求,增設選修課程如化工倉儲管理、化工產品營銷等課程。
3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創新型”人才
“麥可思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畢業生離職原因排名前三位的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工資福利低、想改變職業或行業。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狀況,企業所能提供的同時滿足個人發展空間大、工資福利高的崗位或職位,均對綜合能力和創新性提出較高要求。培養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性,不僅需要設置綜合型、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的改進。下面以《化工分析》為例介紹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在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進。
3.1工學結合,在真實工作環境培養綜合能力
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環境是知識和能力的來源,因此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十分重要。《儀器分析》課程整合各知識點,根據企業的真實需求設置成相應的項目。如“氣相色譜法”的學習中,根據茂名本地企業以石化類為主的特點,歸納形成符合企業真實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務“氣相色譜法測定多環芳烴類混合物的種類及含量”。在這個項目的學習中,首先布置學生去就近的企業參觀了解色譜法的分析的方法及氣相色譜儀的使用,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認識學習任務,學習結束后再安排兩個半天的時間讓學生去企業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完成樣品檢測,以“工學交替”的模式完成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學習任務。
3.2項目驅動,拋錨式教學,提高創新能力
拋錨式教學方法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例如《儀器分析》課程中“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學習中,根據現在水源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問題,以及新聞事件中云南廢棄礦山中鎘污染當地水源的問題,設置“原子吸收法標準曲線法測定工業污水中的重金屬鉛、鎘含量”的檢驗項目,以項目驅動整個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原子吸收測定水中重金屬污染物項目中,利用休息時間,讓學生親自去茂名市小東江排污口體驗水污染狀況,提取污水樣品。(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例如利用什么方法去測定重金屬污染物含量的問題。(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現實中專家解決類似問題的探索過程等),并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包括:(1)確定學習內容表的能力(學習內容表是指,為完成與給定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清單);(2)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去獲取所需的信息與資料);(3)利用、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此項目中,教師提供一定量的相關資料,包括污水分析案例,重金屬測定國家標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使用說明,原子吸收使用演示視頻的網址,等等,其余學習過程中需要的資料由學生自行查找取得。(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此案例中,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確定實施方案,按方案進行實際操作,操作錯誤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正。(5)效果評價—由于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此項目中,教師和企業輔導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記錄各組學生的表現,并打分。
作者:王春曉 張燕 單位:茂名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周文娟,吳曉義.美國社會轉型時期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24(9):30-35.
[2]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4),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信息網,gjxx.edugd.cn/gdhe/gzgzjy/gzyx/rcpyzlbg/2014-02-13/450.html.
[3]孫杏林.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提升職教區域服務能力研究[J].職教論壇,2015,17:84-87.
- 上一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探討
- 下一篇: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