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融合改革思考

時間:2022-03-20 11:40:51

導語: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融合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融合改革思考

摘要:文章以“金課”建設為目標,進行給排水科學工程概論課程融合改革,內容包括教學方式中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相融合、教學內容組織的點線相融合、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等多方面,全面提升課程質量。

關鍵詞: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金課;融合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單元。建設“金課”、消滅“水課”,其根本就在于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課程質量。建設“金課”不能僅依靠某一種方式,也不是多種教學方式的簡單堆砌,應根據課程實際與學生特點,采用各種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方式,并將這些方法有效融合。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導論課。課程主要目的是建立學生對專業的初步認識,了解并掌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的主要研究內容,建立專業的第一印象,產生專業興趣和專業歸屬感,并對之后的學習、工作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與規劃。為使專業導論課既“熱鬧”———讓學生喜歡聽,又有“門道”———實現教學目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課程進行了融合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一、教學內容組織的“點線”融合

我校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課程是1學分、16學時,共8次課堂教學。常見的專業導論課的內容組織分為“線性串講”和“專家點講”兩種方式。“線性串講”是按照《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第3版)》教材按部就班,每一部分都投入相對平均的時間,面面俱到。所謂“專家點講”,是在8次課內請8位專家分不同的重點來講。授課專家可以是校內的專家,也可以是行業領域內企業或科研機構的專家。行業專家講導論課的好處是貼近實際、比較生動,有豐富的案例,所以學生更愿意聽,課堂氛圍好。但是“專家點講”的缺點在于系統性相對較差。由于學生沒有專業理論基礎,所以專家講的東西相對來說學生能聽懂的少,理解較為膚淺,更多的是聽個熱鬧。“點線”融合的教學組織也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課堂授課仍然采用線性串講。而在課后,教師準備不同的熱點題目開設講座,比如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的室外給水設計標準、海綿城市、黑臭水體及農村污水處理等等。這是在課堂“線”的基礎上加講座的亮“點”。第二種,就是用3—4次課把給排水科學工程的核心內容相對系統地講一遍,然后再用3—4次課講熱點問題。講熱點問題的時候,可以請行業專家或校內名家。“點線”融合的教學組織中會留出最后一次課講解培養方案,具體講授專業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以及三者的相互支撐關系,還有課程體系中各種課程的相互遞進、承接、支持、支撐關系,讓學生了解到每一門課和每一個環節,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都是有用的,都是有價值的,盡量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迷茫,建立方向。“點線”融合的教學內容組織方式,用一條專業邏輯線串起若干個亮閃閃的點,是在核心內容的基礎上擴展[1]。其目標不是講得多,而是讓學生學得會。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基本的專業邏輯線索或梗概,從熱點問題入手,介紹給排水科學工程的研究內容、專業知識結構以及就業方向等。

二、教學方式中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相融合

近幾年線上教學如火如荼、態勢迅猛,慕課、翻轉課堂,還有精品在線視頻課程等多種線上教學方式得到大量關注與投入。線上教學有其獨特優勢,學生同時在線數量大,學生受眾面廣,不受地域、時間限制等,有助于普及精品教學資源,創建學習型社會。但線上教學并不能代替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面對面的授課方式已經延續了幾千年,自有其獨特價值。第一,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深度互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表情、眼神、體態及筆記情況判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情況,并進行相應的改變,加快或著重說明,也可提醒那些聽課不認真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也有微妙的情感交流。課前和課后以及課間的師生相對隨意的溝通,有助于師生的相互了解,提高教學效果。與課堂相教學相比,單純的線上教學更像是單向的灌輸。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很難得到遠程學生的實時反饋,不易準確把握大部分學生的感受。第二,每一次課堂授課都是師生共同完成的獨一無二的過程,如同話劇。課堂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教學,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盡管在備課的時候,授課教師對每一節課的時間進程、內容組織甚至學生的可能反應都有規劃或安排,但是由于授課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意外,教師可以抓住這種現場反應來進行教學。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課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與同學面對面溝通交流,講解課程的主要知識與重點,同時充分利用華水學堂以及微信線上資源及工具,為學生提供很多在課堂上沒有時間講的內容,進行知識擴展。而在課堂上的隨機提問,有助于了解學生的知識實際掌握情況。課程進行過程中利用微信建設課程群,利用點名小程序以及在線作業等,將手機引入課堂,目前也利用華水學堂工具進行在線作業和在線答題等。通過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相融合,初步達到了課程結束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了一個初步的專業的框架性認識。線上線下的融合教學,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以及課后復習過程中均是師生共同學習,不是以老師的“教”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并且圍繞此開展師生互動、線上資源的布置和擴展。

三、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融合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學期間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網絡時代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每一門課程都要發揮育人引領作用,應結合課程特點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思維方式的教學方式,以保證課程思政教學效果[2]。課程教學過程中,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需進行深度融合。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課程在第一學期開設,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同步進行。大一新生都是剛畢業不久的高中生,他們剛剛成年,對大學生活既有向往,也有迷茫。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的課程思政內容,要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階段相適應,應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職業道德、工程倫理等,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工作習慣,積極向上,主動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緊密相連,了解本行業的道德倫理要求。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教學過程中,不會有整塊時間講思政內容,要把與專業課相應內容非常契合的思政內容細化為非常小的點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做到融化、溶解、融入。專業課里的思政教學更應該像鹽:用量少,但能主導味道。課程思政的教學應該做到沒有特意講或者沒有用整塊時間講,卻又無處不在,塑造了課程的精神面貌。這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教學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

四、小結

課程教學的改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這個過程受到時代專業內涵、課程內容、技術方案以及師生關系等等的變化促進,但有一點不變,就是課程改革永遠都是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服務。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把不同的手段、各種資源都融合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賴紹聰.論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與有效凝練[J].中國大學教學,2019(03):54-58+75.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3]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代新青年———學習關于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5,(05):11-13.

作者:范振強 劉崇 陸建紅 米曉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