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課程分析
時間:2022-03-15 08:41:00
導語:高中地理新課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誤區1.以“活動”為主要教學內容
在課堂上恰當地安排活動,能搞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活動當然應融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所以活動要精心設計,合理引導。如果活動只是為了活動,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了提高點課堂氣氛,那就是作秀了,步入誤區了。所以,在寶貴的45分鐘內,安排活動一定要有的放矢,知識、能力、情感體驗三者統一,做到收放有度,合理安排,恰當控制。
誤區2.多媒體是非用不可的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把信息技術引入地理的課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體信息量大,有擴展性,能向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刺激,是教學的得力助手。可是如果我們以一堂課有沒有有多媒體為優劣的標準,那就走向極端了!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應該考慮該不該用,用在哪個環節上?其次要看是否符合教學的規律。如必要的板書、板圖等,這些在多媒體上演示,可能不如教師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過程來得真切。反而犧牲了許多時間,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為手段而手段,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師的基本功得不到展示,很多直接、鮮活的視覺感受得不到體驗。教學媒體的廣泛使用,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情感、發展想象、啟迪思維、形成智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將實物、掛圖、錄音、錄像、投影等一齊用上,結果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深刻性,耽誤了教學時間,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全面規劃,合理配搭;適時展示,恰到好處。切不可牽強附會,既多又雜。“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多媒體設備也應用在必要的地方。如果電腦、投影機只等于一張紙、一支筆、一塊小黑板。很顯然我們應用紙、筆、黑板
誤區3.事事都要“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現在最好的學習方式,其意義在于增加學習的靈活性,培養集體協作精神,拓寬知識面,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增強學習成果的牢固性。筆者認為沒有必要事事都“合作、探究”,學習應該更多地去學習間接經驗。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應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一些并不深奧的東西或過于深奧的內容,把學生分成小組去合作、探究,學生也會感到無趣,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在這種理念之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要遵循適度性的原則,即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認知基礎,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有些內容可通過合作學習、討論學習、探究學習達到教學目標,有些內容則應當通過適度講授,解決疑惑。如果一味地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那么有些知識難點可能會無法落實,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比如高中地理的“地球運動”和“大氣運動”兩部分內容,就我們大多數學生目前的知識基礎和空間理解能力,學習起來是有相當難度的,盡管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將這兩部分的運動全部制成直觀的演示動畫,看過之后容易明白,但是畢竟還有些基本概念、基本規律要學生能夠領會,這就不是學生能夠通過看動畫和自己看書就能理解掌握的,盡管我們要突顯學習的過程,而不過分強調結果,但是科學自有其特有的規律性、嚴密性,是不容許有半點含糊的,我們不能在這個階段給學生留下不求甚解的習慣,所以這樣的內容在安排課堂教學時,老師的適當講授是絕對必要的,教師講授與學生的自主探究應當適度調配。每一節課課堂學習方式的確定,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狀況、學習條件等多種因素選擇。我們不能抱著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放,也不能矯枉過正,要遵循適度性原則。
誤區4.重知識、技能,輕情感體驗
知識、能力、情感體驗這三維目標互為一個整體,正確認識它們的關系,對于深化地理課程改革,提高地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注重評價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狀況,如:對地理知識的興趣及好奇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應用價值、對地理知識和地理環境中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審美能力、道德精神價值與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的情感與行為、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主動參與和合作共進的精神和信息素養等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地理新課程的終極目標。當一個學生裝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經歷的過程、形成的方法最終都升華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升華為意識、觀念、責任、習慣,這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將是受益一身的。
誤區5.評價重結果輕過程、評價就是展示表揚
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要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即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創設一種“發現光閃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由于評價結果操作方便,我們很容易走進這樣的誤區:只重視對結果評價,而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只重視對“成品”的評價,而忽視對“半成品”的評價;只重視對優秀作品的評價,而忽視對不太成功作品的注意。由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未能完成或質量很差的情況是正常的。教師不應該忽視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可以對學生說:“你再想一想!”“誰能再補充一下”等等。其次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形成積極的認知干預。要求教師理解和關注所有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就是說,理解和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他們學到了什么。當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時,教師不能對它們草率地打個鉤或者表示一下就算了事。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從質量的角度予以評價,對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點,肯定學生的想法、觀點和學生取得的進步。另外,在評價時也應讓學生相互評價、交流。這樣,一方面能提高學生評價能力,鼓勵學生發揮創新精神,另一方面這也是學生對過程和方法的總結、對技能的一次探討,它能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內化。
教學方法的靈活,課堂設計的新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學生在輕松、自由、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學到知識,獲得技能,得到充分的情感體現。是課堂教學成功的法寶。但前提是不違背教學規律和原則,如果讓學生“玩過了”只有開心,“看過了、試過了”卻不知學的什么。我們就真的失敗了。我們不能讓學生走進我們設計好的“迷魂陣”,輕松、自由、快樂的目的是知識、技能、情感體驗,還地理課堂以“真真切切”吧!
- 上一篇:學生爭當四好少年演講稿
- 下一篇:建筑公司職工安全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