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課程改進探究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4 10:45:00

導語:中學政治課程改進探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政治課程改進探究分析論文

關鍵詞:教學質量主體地位政治教學

摘要:思想政治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主要渠道。在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讓學生成為探索思維的主人,指導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是培養學生主動思維的有效措施,也是實施新課程改革下,搞好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要與時俱進更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觀念

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制定的新課程標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就是從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K需要出發,承視和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分析新課標特別注重學生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的培養活動組織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一定要有問題意識,必須大膽設計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創新精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有趣,有理,有用,使他們快樂地學習政治課,并且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課的科學性比較強,因此教師講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為主,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當然科學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學性是基礎,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學性之中。

二、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倡導探索性學習方式

《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制造矛盾,使學生開發探索思維。探索性學習方式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政治課不是那么一成不變,不是那么枯燥無味,不是那么干癟蒼白,要使學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與激情,感受到生機和奔放。這樣,一節課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營造整堂課良好學習氣氖的效果。在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教師可采用一些探索性問題引進導入新課程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組織教學

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它通過抽象的觀點、深刻的道理對學生進行政治方向,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學好政治,難度較大。對教師來說,上好一堂政治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歸納論證等能力是相當關鍵的。因而恰當的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為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教學要求,舊時還要求教師要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并應運于教學過程之中。在現代政治課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出教學的開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論,講解得較為生動透徹,除使用必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外,教師還應當注承教學情景的創設,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也可以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景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

四、利用學科整合多方面優勢培養促進教學

發展的社會需要發展式的人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學習和生活,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科問的知識整合,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特色,從不同學科的不同角度關注對一個知識點的解析和詮釋,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全面理解以及對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新課程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學識修養,同時要把學生視為接受完整教育的個體,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不覺得政治課枯燥無味,又達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教材觀點。使學生從不喜歡政治課到很喜歡政治課,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各方面知識素養的提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當然,利用學科整合進行教學,對教師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個要求,要求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多汲取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才能真正發揮優勢,達到好的教學目的。

五、創設輕松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能引發不同觀點或引發更深次思考的話題。在開展話題時,常用的方法是討論、啟發、引導。形式可以是同桌、小組討論,男女生輪流發言等。面對全體學生,可以自由回答,鼓勵學的主動發言,努力探究。積極參與。課堂活起來,師生之間的感情就容易溝通.情感共鳴就能產生。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就能增強。自己就更能發揮在情感教育中的導向作用,從而促進教學的進行。許多學生不重視、不想學政治,主要是他們認為政治不是老生常談,就是高談闊論,與己無關。中學政治的哲學部分和經濟學部分還略微好些,而政治學部分很多學生就用“假、大、空”來形容。可見我們的政治教學在過去是多么失敗的一個結果。政治課的教學,不管是對老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徹底轉變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生硬、平鋪直敘式的教學語言,要用彩色的語言、動感的語言融合積極愉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動機。教師在上政治課時,充分運用體態語言來傳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對知識點的強調,同時也運用肢體語言和情態語言來表達教師自身對知識、對學生、對課堂的情感。在語氣上,通過輕重、緩急、抑揚、快慢等變化進行教學,在語態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談方式進行情感教學,體現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建立起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在其樂融融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激發出來,主動性自然就發揮出來,也就不再有政治課毫無生趣的結果了。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感召力極大部分來自于教師授課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公務員之家

六、注重知識遷移理論聯系實際

教育心理學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促使動機產生的重要因素就是需要。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強調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使他們覺得所學的知識不是空洞的,而是切切實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而且,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盡量舉他們平時能夠接觸到的。或者是能夠聽到、看到的現象來作為實例。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只有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看問題才能更準、更深、更透、更遠,體會到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感覺理論知識的學習太有必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看來,確實增強了師生之間的親近感。同時也推動了教學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