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自主學習下的文本語文學習方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04:55:00

導語:剖析自主學習下的文本語文學習方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自主學習下的文本語文學習方式研究論文

摘要:新課標的公布,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變革,創新了很多新型教學辦法和教學形式,活潑了語文教學的課堂,但是,在課改課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誤區:語文課堂教學嚴重脫離課本。本文就如何在課改的情勢下,運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解讀文本語文展開闡述。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習模式文本語文

新課標頒布后,新課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它代替了傳統語文教學課堂的呆板,呈現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它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方法,活躍了師生的思維,不斷激發師生的創新意識;它改變了以往學生看到教師恐懼害怕的心理,呈現出師生關系融洽和諧的局面;它代替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創新式,適應學生發展的新型方法,如自主合作等學習方式。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教學景觀下,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重忽略了一個問題。語文的重要載體是文本,語文教學要體現的是文本、學生和教師三者之間的對話交流,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語文教師為了一味追求豐富精彩的課堂活動,往往忽視文本,游離文本,出現語文教學不是教語文的現象。

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新型的學習模式進行文本語文的學習呢?本文將結合自主合作的學習模式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文本的解讀。

一、趣味性的導入,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意識。若沒有一個良好積極的心境參與到自主合作的學習中,怎么可能產生好的學習效果呢?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前,教師應該設計一個好的開頭,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如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展示徐悲鴻的簡介或者勤奮學習的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得到偉人學習的刻苦努力,并產生一種想深入了解徐悲鴻的欲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你印象中的偉人學習的小故事,以此引發課題。相信學生在這樣的情緒調動下,很容易自覺地走進課堂。同時,教師還應該注意控制時間。課堂的主體是學生,那么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研究,而不能大面積、大范圍地運用多媒體,否則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又容易忘記文本。

二、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尤其是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激起學習興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在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團體合作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由于是自主合作學習,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分小組進行探討研究,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混亂的場面,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強調友愛合作的精神,鼓勵學生體驗團隊合作的成功樂趣,不能一盤散沙,無所事事,更不能自顧自地看書,查找資料,全然不顧小組的其他人員。教師還應鼓勵小組代表積極調動小組成員參與學習,照顧群體里的弱勢群體。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還應該注意適宜地給予指導,不能一味地提問,也不能任由學生自己看書。因為小學生的思維相對仍比較簡單,需要教師在一旁作適當的指導提示,以便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有明確的方向和思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公務員之家

1.通過標題讀文本

小學語文課本相對來說內容是比較簡單的,其題目往往涵蓋整篇文章的內容,因而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題目進而理解課文。這樣便于學生了解文本的大概內容,也為更深層次地解讀文本打下基礎。如《徐悲鴻勵志學畫》,從題目學生就能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及所發生的事,那么學生在學習時就應該抓住“勵志學畫”四個字:勵志什么意思?什么樣的志向?為什么?由此展開閱讀,理解文本,實現對文本的解讀。

2.通過關鍵字詞句讀文本

小學語文課文學習的關鍵在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理解了這些內容,對整篇文本的理解就會迎刃而解,因而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應該抓住重點字詞句的點撥。有的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從一篇文章中找出文眼,這就需要教師在一旁作點撥指導。如理解徐悲鴻努力學畫的刻苦。很明顯,根據每個自然段的開頭,很容易找到這樣的句子:第四自然段的“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第六自然段的“徐悲鴻的生活很清苦”。找到這兩個關鍵句后,逐步深入質疑:徐悲鴻是如何刻苦努力,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寫他刻苦努力,為什么要寫他生活清苦?學生根據這樣的提點,很快可以找到相應的句子并作出解釋:“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這些詞語看出了徐悲鴻刻苦努力地學畫,而他學畫需要很多的繪畫材料,因而寫他生活清苦,“每餐只有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更能襯托出徐悲鴻學畫的刻苦。

3.通過背景讀文本

了解一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解讀文本的好方法。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可以通過教師提點文本的寫作背景,也可以通過查找學習資料搜集相關的背景材料,以此解讀文本。如理解為什么那個外國學生對中國留學生徐悲鴻的態度蠻橫:“沖著”“嫉妒”“就是到了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如果不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學生的理解有可能就停留在諷刺、嘲笑徐悲鴻的角度上,然而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會發現當時的中國相對落后,帝國主義列強爭相侵略中國。中國的朝廷腐敗,經濟落后,地位低下,中國學生在外留學也備受欺侮。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外國學生敢這樣狂妄,蠻橫。他的傲慢無禮不僅僅是對徐悲鴻,更是對全體中國人。因而徐悲鴻要做一個真正有骨氣的中國人,不能讓外國人如此地欺侮中國人。文本最后外國學生對徐悲鴻鞠躬并道歉,并用中國人的諺語來諷刺自己。由此就能看出徐悲鴻用一個不爭的事實,為我們中國人爭了一口氣,這也是對當時看輕國人的外國人的諷刺。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文本的解讀,不能脫離文本,游離文本,將對文本的解讀形式化、表面化,而要根據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靈活選用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文本解讀,真正做到讓學生會學語文,樂學語文。

參考文獻:

[1]黃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芻議[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07,2.

[2]蒙德勇.小學語文教學不能離開“文本”[J].教壇聚焦,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