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九年制教學課改探討
時間:2022-02-23 02:57:00
導語:農村九年制教學課改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更好適應時代的要求,舉國上下,大江南北,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教改浪潮。這就是我們今天實施的新一輪的語文課改實驗,這次課改實驗,不僅在氣勢上是空前的,而且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歷史上任何一次語文教改所不能比擬的,取得的成績也是顯著的,特別是更新了教學觀念,出現了多方面的轉化。從為考試而教,向為國家建設人才的觀念轉化;從以傳授知識為主,向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提高思想相統一的觀念轉化;從單純的認識論向知、情、意、行論轉化。樹立認識、情感、意志、行為內在統一的教學觀念;從教學的一般化向具體化轉化,實行因材施教;從課堂以教師為主講解為主,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轉化,建立老師指導下的生自學為主的多元化課堂教學結構;從只重讀寫,向讀寫聽說并重轉化;從只重教法、忽視學法,向教法和學法同步發展轉化;從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大語文教育的觀念的轉化,課內與課外語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新的語文課程理念構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為主帥,以教材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創造為主旨的,優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自學輔導式大語文教學模式”。這說明新的課程理念對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都提高了許多,更符合社會和時代的需求。作為處在農村鄉鎮中學的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我感到在新的課程理念的運用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令人堪憂的問題。筆者認為鄉村教育改革的困難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進行改革,教師的準備是首先的,更是必需的。“教改的關鍵在教師”。通過學習、發動,讓其克服畏難情緒,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肩上責任。同時經過多種方式的具體培訓,增強其信心,提高其參與改革工作的能力,使其能夠勝任改革工作。另外還要得到領導,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學生家長,我們要動腦子,下功夫去做工作,要讓他們認識到,孩子學好語文,即使將來不上高中,外出務工,參軍,以及今后就業也有用處,這樣的課改,實在可行。只有這樣,農村教育才能抓到實處。
第二、迫于升學的壓力缺乏課程創新的環境。社會、家長、領導不變的“高分”觀在無形中給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畫上了死圓圈。特別是農村鄉鎮中學,其中考競爭程度不亞于高考,考上了縣級以上重點高中幾乎就等于邁進了大學的門檻。這種選拔制度決定了考試問題的復雜性。片面的追求升學率,扭曲了新的課程評價標準,關注的只是學生考試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對不能讓學生得“高分”的參加課改和教師是諷刺、挖苦帶打擊。所以目前,就農村中學中考升學而言,能夠擠上獨木橋考上縣以上高中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就拿貴州省某縣今年中考的錄取情況來看:全縣十四個鄉鎮共有畢業學生八仟五百六十余人,而縣所轄兩間普通高中只錄取一仟七百七十余人(其中一間屬省級重點),所以,多數學生對升入高一級學校只能“望洋興嘆”,由此,學生厭學情緒十分突出。中途學生失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另外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引導”下,為了“減負”提出了“讀書無用論”,于是再一次在無形中扼殺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家國對義務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學生上學不用交學費的鼓勵下,應該采取種種措施讓更多地孩子能上學、上好學。
第三、資源的短缺,地域的限制,阻礙了學生健康發展。對于地處黔北邊陲,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鄉鎮中學,新課程理念要在偏遠鄉鎮中學實施,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難于上青天”。教學資源的匱乏,設備的簡陋,教學環境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很難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無法將“大語文觀”傳授給學生,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雖然,目前多數學校都配備和添置了部分教學設施,但仍然無法達到相應的要求。對于偏遠的鄉鎮中學,盡管隨著國家對“普九”驗收的日益逼近,可仍然有部分教學硬件未有,教學設備仍有待添置,學校的教學環境仍有待改善。要“變”就得要有錢,沒錢的投入,一切都難以實施。盡管如此,廣大語文教師,硬是憑借頑強拼搏的精神,克服了城里人所沒吃過的那份苦,在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一直努力奮斗在偏遠中學一線崗位,他們克服了種種不為人所知的困難和壓力。因此,加大各種教育設施的投入和改善迫在眉切。
綜上所述,結合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就為我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標準。鑒于此,語文,這門既基本平凡又博大精深的教育學科,所擔負的歷史重任就不言而喻了,只是我們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齊心協力,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克服一切困難,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才能把中學語文課改實驗不斷推向深入,也才能使農村鄉鎮中學語文的課改實驗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何文勝.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價值取向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1).
[2]閆國軍.農村初中語文廣場課堂教學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8,(10).
[3]韓桂書.多元互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8,(9).
[4]陳俊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2).
[5]李一龍.淺談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S1).
- 上一篇:小學生體育課教學完善思考
- 下一篇: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