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

時間:2022-12-01 09:18:39

導語: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深入,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結合得更加緊密。在科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已成為現代教學的趨勢。將信息技術合理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于小學科學教學,不僅能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形成;也能為課堂教學營造濃厚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還能巧妙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強化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提高科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科學教學;效率提高

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改革中最有活力和潛力因素,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深層次融合,既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科學知識,又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觀察提問、交流合作和收集處理資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筆者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點燃興趣之火,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啟蒙性學科。它側重于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保持和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融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一種必然趨勢。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更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優質學習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一個直觀輕松、易于交流的學習環境。例如,教學新教科版六上《多種多樣的植物》和《種類繁多的動物》這二節內容時,很多動植物學生平時根本見不到,無法獲取感性知識,單純靠老師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理解,給動植物分類更是無從下手。如果教師事先能從網絡上搜集各種動植物的小視頻或圖片播放給學生,生動、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各類動植物的名稱、各個部分(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動物的身體構造、生命活動特征等)和各自的生活環境,同時配合學生的觀察活動,讓學生掌握各類動、植物的特征后對植物、動物進行自主分類,然后小組內合作交流分類方法再匯報,學生定能說出許多的動植物分類方法,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學習興趣會更濃烈,教學效果也會更好。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無法感知、教師難以用語言描述的一些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難點

科學教學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教師還應吃透教材,了解學情,以教材為載體,深入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動畫、錄像視頻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出新穎有趣的學習情境,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如在教六上《橋的形狀和結構》時,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還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中,個體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比較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但在學習“各式各樣的拱橋”時,觀察比較這些橋梁的異同點及各自的優點,如果沒有具體形象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支持,學生還是會有困難。我將各式各樣的橋制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播放,直觀形象地展示各種不同形狀結構和功能的橋梁,并通過配音介紹各種橋梁的主要材料和用途。然后小組根據圖示和表格,進行討論學習,順利地突破了一堂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橋梁形狀結構之美。既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小學生生理和心理正在發展時期,他們的意志品質不成熟、不穩定,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注意力往往不能長時間集中,易開小差。但如果讓他們看動畫片,那么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看幾小時動畫片,他們都興致勃勃的,這是因為動畫鮮艷的色彩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特別深。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可以借鑒動畫的特性,使教學內容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如教科版五下《地球的運動》的教學,地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球體,地球上的人和物體都在與地球共同運動,認識研究地球運動有一定的困難。學生無法親身體會,教師講得再到位,學生聽起來也是比較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學中就可以采用模擬情節的方法和PPT演示,如模擬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轉的動畫視頻、音頻,地球繞太陽公轉圖和季節圖PPT演示等,將地球自轉和繞著太陽公轉、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各種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能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被有效地吸引和集中到了探究學習活動中,學得輕松愉快,興趣高漲,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直觀獨特的展現方式為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學生的探究熱情重新點亮,科學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活力,教學效果顯著。

三、運用信息技術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新教科版六下《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課文時,為了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發展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考慮到寒假凍災,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分組用肉眼觀察蚊蠅、蟑螂等昆蟲標本和它們的肢體標本,看看學生有什么發現,把自己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再分組,每組發兩個放大鏡,用放大鏡觀察這些小蟲子,看看學生又有什么新發現,同樣將學生自己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然后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體驗學習的快樂,分享自己或同伴成功的喜悅。我再播放有關昆蟲資料的課件,補充用放大鏡觀察到的更多昆蟲細節的動畫視頻,彌補了觀察材料的不足,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觀有趣的學習環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節約了教學時間,縮短了實驗過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到了更多的有關昆蟲的信息,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運用信息技術引發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學生是好奇好動的,六年級的學生也不例外。在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在參與探究學習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疑問和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激發探究熱情。將科學課中的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學生在課上的探究熱情保持和發展到課外。讓學生在實踐探究參與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例如教學新教科版六上《電磁鐵的磁力(一)》時,上課開始,我播放PPT課件,直觀展示起重機電磁鐵移動廢鐵的場景,學生看到強磁力電磁鐵一次可以吸起數噸重的廢鐵畫面時,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驚訝和贊嘆的聲音。學生的頭腦中出現一個個疑問,“我們的電磁鐵磁力能增強一些嗎?”“電磁鐵磁性是通電線圈產生的,線圈多少會影響磁力的大小吧?”“電磁鐵磁性是通電才產生的,電池數量會影響磁力的大小吧?”“電磁鐵鐵芯的粗細會不會影響磁力的大小呢?”“通電導線也會產生磁性,導線的粗細會不會影響磁力的大小呢?”這樣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提出問題,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點燃了學生思考的火花,激活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后面探究學習活動的開展做好了鋪墊。上例中,我引導學生完成了“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多少關系”的探究活動后,在新課結束時,再次出示課件,把“電磁鐵的發現”動畫故事資料介紹給學生,再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猜測假設,小結歸納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其他因素,進而提問“怎樣來驗證與電磁鐵磁力大小相關的其他因素呢?”簡短的一句話,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引導學生將探究活動從課堂拓展到課外,讓學生的探究熱情保持和發展到課外。再如,在教學教科版六下《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細胞的作用”內容時,鼓勵學生帶著“細胞具有哪些作用呢?”這一問題課前閱讀教材21頁資料庫,同時也鼓勵家里有“電腦”的上網查找有關資料,觀看相關課件。并要求學生將“生命體細胞的作用”用文字、畫圖記錄下來,也可以下載視頻和課件,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簡單的分類整理。課堂上我將各小組事先推選出來收集好的資料進行集中展示。文字圖畫資料可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視頻課件資料課前存放在班班通電腦桌面上,可節約時間,便于展示時用。開展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點評活動以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學生輕松地完成了“細胞作用網狀圖”的填寫。這樣通過課前閱讀、上網資料查詢、觀看下載課件視頻和課堂上資料展示、研討以及彼此交流等活動,把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結合在一起,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內探究活動結合在一起,教師、學生和家長結合在一起。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激勵了探究活動的持續開展,培養了學生閱讀、合作交流、收集處理資料信息和動手動腦等方面的能力。還很好地保持和發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與科學探究熱情,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提高了科學教學效果。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既能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點亮學生參與探究的激情,增大課堂教學容量,豐富教學資源,引發學生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又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突破科學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高效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但是,不能盲目地過度倚重信息技術,它也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點,如信息技術不能代替學生的觀察,思考、操作、實驗。更不能代替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教師精心備課,深入了解、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掌握學生的需求,合理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時機,才能高效發揮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作者:黃守文 單位:臨武縣第二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