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分析

時間:2022-09-20 09:29:13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教學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分析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化改革,素質教育對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中要加大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效率。在小學教育階段,科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性,就需要學生要善于觀察,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大對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視。分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在小學階段,科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對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素質教育的實施,對小學科學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一個重點內容,觀察是學生認知事物的重要方法,觀察就是用眼睛等器官去發展周邊事物,從而獲得結論的過程,在目前的科學教育中,盡管學生也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事物進行了觀察,但是并沒有發揮出觀察的實際作用,仍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才能進行有效的觀察。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一)觀察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視和培養,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能夠讓自身的思維得到有效的激發和擴散,同時還能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生觀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學習“熱脹冷縮”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幾個癟的和漏氣的乒乓球,讓學生想辦法讓乒乓球鼓起來,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將乒乓球放在熱水中,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癟得乒乓球立馬就鼓起來了,而漏氣的那個就沒有鼓起來,然后教師就可以順便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個漏氣的乒乓球不能鼓起來?”這時候,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就會被有效地激發出來。(二)觀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本就是一門啟蒙學科,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是該學科的教育目標,科學素養指的是一種態度、思維,是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素養并不是像知識那樣教師教學生就能掌握的,科學素養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積極的學習和感受,從而逐漸養成的,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在學習《跟小魚學潛水》這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小魚潛水的視頻,讓學生對小魚潛水進行觀察,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小魚為什么能潛水?它們是靠什么潛水的?”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的回答,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都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積極踴躍的回答,甚至有些學生的回答已經要接近答案,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進行解釋說明,從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得到培養和提升,久而久之,不僅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學生的科學素養也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提升。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傳統的科學教學中,由于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比較嚴重,在課堂教學上就一直為學生講述科學知識,并沒有讓學生對外界的事物進行觀察的教學關節,因此,為了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就需要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的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讓學生多多的接觸生活和學習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加強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教學,讓學生多多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合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大樹的年輪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大樹有年輪?而小樹卻沒有等問題,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不斷的探索答案,從而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二)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讓學生的觀察興趣在真實的情境下得到激發。例如,在學習《蝸牛天地》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幾只蝸牛、放大鏡等輔助學習工具,讓學生進行分組的觀察和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的觀察興趣就會被有效地激發出來,學生就會積極地動手,用放大鏡去觀察蝸牛,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參與到對蝸牛的觀察中。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觀察中,要時刻的關注學生在觀察什么,要多給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為學生確立明確的觀察目標,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觀察。(三)引導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提高觀察的有效性。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不能沒有目的得盲目觀察,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清晰的觀察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進行觀察的目的是什么,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有效性。在實際的教學中,在確定了觀察對象后,教師要告知學生此次觀察的目標是什么,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例如,在學習《土壤里有什么》這節內容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本次觀察土壤需要分析出土壤中有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對土壤的觀察,通過觀察,讓學生進行交流和匯報,自己在觀察中發現了什么,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能夠知道其他學生觀察到的內容,能夠查漏補缺,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四)培養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用自身的多種感官來觀察和感知事物,讓學生用眼、耳、鼻、舌、手去感知事物,培養學生的多種觀察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課外實踐教學,帶領學生去觀察大自然中的事物,讓學生在途中將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分享和交流,有的學生會觀察到這里的樹木長的參差不齊,可能是因為受光照時間長短的原因;有的學生會觀察到同樣顏色的花有不同的香味;有的學生觀察到不同的樹葉紋路不一樣;還有的學生在遇見野果時,經教師檢查沒有安全問題時就會進行品嘗,會發現同一種野果有不同的味道,有的酸有的甜,等等。在此次的觀察中,學生既用到了眼睛去觀察,也用了鼻子去觀察,同時也用舌頭去感知了野果的味道,這樣的觀察方式能夠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加大對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視和培養,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通過有效的觀察,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還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段開華.小學科學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5):157.

[2]王娟萍.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J].小學科學,2016,(9):145.

[3]范秋香.在科學觀察中開啟智能———小學科學觀察能力培養策略[J].學子,2015,(14):235.

[4]楊穎麗.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08):223.

[5]董國敏,王貴學.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3):190-191.

作者:張曉麗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梁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