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留守兒童關愛機制探討
時間:2022-04-13 10:45:13
導語:農村地區留守兒童關愛機制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發生發展的,逐漸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農村大批勞動力進城打工,兒童留守農村得不到特有的關愛,生活、情感、心理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關愛機制一旦缺失,對他們的成長會帶來不可逆的影響。所以,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關愛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建立和完善關愛機制是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缺失;策略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現狀
1.家庭學習和生活處于無序之中
父母不在跟前,學生的家長以長輩或親屬承擔,一般說來這樣的家庭條件較差,一旦農活較忙時,學生就要承擔起相應的勞動,有時還是比較繁重的。甚至有的家庭,長輩身體不好,還要替父母盡孝道。這些監護人本來文化程度很低,有的甚至不識字,無法對學生進行輔導幫助,放學后基本就是放任自流,這是一種傾向。還有一種傾向,長輩望子成龍,對孩子嚴加管教,信奉“棍棒之下無逆子”的信條,打罵孩子成了家常便飯。
2.心理和情感方面極易出現問題
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他們處于萌發和成長期,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正在形成,急需父母的疼愛和社會的關愛,這不僅僅是物質生活上的需要,更是精神上的渴求。如果此時缺乏關愛,就會對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發展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深遠的,幾乎延續他的一生。
3.道德和行為缺乏約束
在一定意義上說,農村留守兒童是“不健全”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良好的客觀環境,父母在他們心中的形象過于抽象,家庭教育的約束力很薄弱,性格特征呈現畸形發展態勢。尤其是那些基本屬于“散養”狀態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還能受到一定的“管制”,而回到家中立刻就解除了警報,
二、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制的問題原因
1.社會關愛機制不完善
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給城市增加了活力,成為經濟建設的生力軍。但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城鄉格局短時期還無法打破,務工農民還不能帶著子女在城市居住,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自此發生。無論哪個父母也不愿意自己子女和自己分離,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無法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子女的生活和求學都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面對現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2.家庭關愛機制空白
農村留守兒童自從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的關愛機制便土崩瓦解,重建的關愛已經支離破碎,無法承擔起應有的關愛責任。當然,孩子的監護人也是千方百計地在彌補著這種缺失,但是父子、母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是無法代替的。祖輩人或是親戚僅僅能夠從物質上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在關愛上無法和當代父母相比,也就無法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
3.學校關愛機制薄弱
農村學校主要的特點就是條件簡陋、師資薄弱、教學水平不高,教師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后很難再有精力對留守兒童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教師一般很難見到學生的父母,和監護人的溝通也難以為繼,普遍教育已經倍感吃力,有針對性地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很難做到。尤其對于那些壞的習慣已經養成,問題較為嚴重孩子更加難以管理,自覺不自覺地只好放任自流了。
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制的改善策略
1.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形成有效的關愛機制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以及問題的解決是政府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必須以制度的形式給予規范,包括宏觀政策的制定和指導實踐,這是問題解決的頂層設計。第一,要調整城鄉間的流動政策,在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兩端出臺相應政策,把留守兒童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要把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問題當做一個重要的課題展開研究,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發展制定和出臺保障留守兒童各項權益的政策和法規,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第二,加強調研工作,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困難,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加速中小城鎮的城市化發展,大力引進先進企業駐進鄉鎮,使農村勞動力就近打工,家鄉掙錢,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第三,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要向農村中小學傾斜,不斷改善他們的辦學條件,使教學設施的現代化盡快走進農村校園。通過選聘、交流、志愿者等形式引進優質教師資源,為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提供師資的支持。
2.農村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的關愛機制,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第一,關愛留守兒童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要根據領導小組的計劃安排,教師要積極開展調研、家訪、交流、談心等活動。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困難和疾苦,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訴求,充分給予農村留守兒童必要的人文關懷。第二,在德育教育上要加強認識,充分關注留守兒童心理變化,適時地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干預,避免極端事件發生。在他們感到孤獨無助時要及時伸出關愛之手,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第三,教師要擔當起孩子的“第二家長”,給予他們更多的父愛和母愛,成為他們富有愛心師長和知心朋友,成為他們精神上的寄托,充分彌補親情的缺乏給他們帶來的精神壓抑,讓愛溫暖孩子們,使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3.以村為單位,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關愛機制
第一,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還在家里,單純依靠學校的關愛顯然不夠,家庭溫暖的缺失,還要依靠家庭來彌補。留守兒童的家庭關愛機制就要以村級為單位,建立起相應的教育監護機構,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落實到每家每戶。第二,各村級黨組織要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站,有專人負責留守兒童的咨詢、資助、幫教、解困等具體事務,讓孩子有一個充滿溫暖的家,遇到困難就可以在這里找到親人,得到關愛。第三,村委會也有責任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有條件的可以建立“少年之家”、“快樂驛站”、“文體活動站”等場所,把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統籌起來。在這里不僅可以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還可以利用這里比較良好的學習條件,學習、做作業、復習,互相幫助、互相監督。
4、綜合社會力量補齊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機制的短板
第一,要動員農村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志愿者,采取一對一的關愛活動,鼓勵高校大學生到農村中小學兼職,并成為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使留守兒童不再孤單。他們可以采取微信、短信等形式與他們們產生互動,經常開展一些留守兒童喜聞樂見的親子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第二,要在城市和鄉村中架設關愛橋梁,開展城市兒童和留守兒童手拉手、獻愛心等交流活動,增進農村與城市兒童的友誼,消除對農村兒童的歧視,使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智,勇敢地接受命運的挑戰。第三,民政部門要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作為工作重點,社會各界也要積極參與獻愛心行動,各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單位,要伸出援手,從不同側面關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行動。
作者:崔茁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劉慧賢.城鄉結合部“全托生”關愛機制構建的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6).
[2]黃誠.關愛和服務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社會工作,2013(5).
[3]黃誠.關愛和服務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青少年研究,2013(6).
[4]左鵬,史金玲.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障礙與社會支持系統構建———來自四川W縣的調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5]肖云.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探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6]盧國良.努力構建留守兒童關愛與服務體系[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8).
- 上一篇:高校物業管理現狀分析及策略
- 下一篇:酒店管理專業頂崗實習管理質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