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欺凌行為現狀

時間:2022-10-20 10:11:06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欺凌行為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校園欺凌行為現狀

近年來,校園欺凌在各地愈演愈烈,嚴重影響著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校園欺凌是指學生之間所發生的持續性與蓄意性攻擊行為,校園欺凌的主體主要有校園欺凌實施者、校園欺凌遭受者與校園欺凌旁觀者。世界范圍的大規模研究表明,有25%的學生在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欺凌。楊書勝等分析了校園欺凌事件的新聞報道,發現2006—2013年的校園欺凌事件僅31起,但2014—2016年卻高達49起。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16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階段,使留守兒童這一類弱勢群體將有可能成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校園欺凌的主要實施者或受害者。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探討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的發生情況,為開展該群體的校園欺凌防治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7年7—8月,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分別選取甘肅省某縣的5個農村,共有450名留守兒童參與調查,篩除大面積漏答、明顯隨意勾選的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35份,有效回收率為96.7%。抽取的留守兒童以小學生為主,兼顧部分初中生,未涉及高中生。其中男生215名,占49.4%;女生220名,占50.6%。小學一~三年級138名,占31.7%;小學四~六年級214名,占49.2%;初中生83名,占19.1%。52名留守兒童來自單親家庭,占12.0%。殘障留守兒童7名,占1.6%。

1.2方法

基于文獻閱讀,結合當地留守兒童實際,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經業內專家反復研討確定,確保了問卷效度。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再查法,2次調查結果(前后間隔15d)的Pearson系數為0.90(P<0.01)。調查內容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性格、是否單親、是否殘疾等。第二部分為留守兒童校園欺凌行為,主要調查留守兒童在過去6個月中實施或遭受校園欺凌的類型、地點、頻率、是否受到老師或家長管制、遭受校園欺凌后的求助情況等。第三部分為留守兒童所在學校校園欺凌防治活動開展情況。本研究界定留守兒童校園欺凌行為主要包括以下5項:(1)被惡意取笑;(2)被索要財物;(3)被有意排擠或被孤立;(4)被拳打腳踢或關在屋里;(5)個人物品被有意破壞。調查對象及其監護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加。調查人員均為來自社會學專業的本科生,并接受了社會調查專業知識培訓,每2人一組,針對小學生采用訪問式問卷和自填式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查,對于初中生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當場回收。1.3統計學處理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邏輯糾錯,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留守兒童欺凌他人狀況

過去6個月,共有164名留守兒童對他人實施過校園欺凌,占37.7%。男生91名,占42.3%;女生73名,占33.2%。小學生141名,占40.1%;初中生23名,占27.7%。男生報告率高于女生(χ2=3.87,P<0.05),小學生報告率高于初中生(χ2=4.36,P<0.05)。其中惡意取笑他人的有144名,占33.1%;拳打腳踢過他人的有98名,占22.5%,惡意取笑他人和對他人進行拳打腳踢為留守兒童群體實施校園欺凌的主要類型,而且2種行為均為男生報告率高于女生,小學高于初中(P值均<0.05)。

2.2留守兒童遭受校園欺凌行為狀況

過去6個月,共有235名留守兒童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占54.0%。男生報告率(61.4%)高于女生(46.8)(χ2=9.30,P<0.05),小學生報告率(56.8%)高于初中生(42.2%)(χ2=5.80,P<0.05)。留守兒童遭受過5種類型校園欺凌行為的有18名,占4.1%。校園欺凌行為報告率僅在被他人拳打腳踢或關在屋里這一類型上存在性別和年級差異,男生明顯高于女生,小學生高于初中生報告率(P值均<0.05)。殘障殘疾留守兒童是留守兒童校園欺凌中的高危群體,7名殘障殘疾留守兒童由于身體殘缺或者智力低下,均受到過來自他人的惡意取笑、取帶有侮辱性質的外號,甚至拳打腳踢的校園欺凌行為,而大多數監護人卻對此束手無策。

2.3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實施主體、發生地點及求助情況

對留守兒童實施校園欺凌的行為主體有同學(83.4%)、校外人員(11.6%)、同學的家長(5.1%)。校園欺凌的發生地點主要為教室和回家路上,分別占43.7%和43.0%,其余依次為操場(32.5%)、廁所(21.8%)和其他隱蔽的地方(16.4%)。留守兒童遭受到校園欺凌,向在場人員求助時,64.0%會得到他人幫助,而37.4%的旁觀者會選擇直接走掉。大部分(60.9%)留守兒童不會將此事告知家長或向學校尋求幫助。2.4學校校園欺凌防治狀況56.6%的留守兒童認為學校開展校園欺凌的防治活動很有必要,但僅有27.8%反映所在學校開展過相關的校園欺凌防治活動。僅有42.7%的老師對實施校園欺凌行為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嚴厲批評,并要求對受欺凌的學生進行道歉;其余大部分老師僅采取簡單說教或者不管不問的態度。

3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發生率高于吳方文等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劉雪可等對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研究結果。小學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發生率高于初中,男生高于女生,與鄭茹等對北方某城市中小學生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校園欺凌的性別差異,并未因農村與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方面存在差別而不同,所以在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干預方面需給予男生更多關注。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校園欺凌以惡意取笑和拳打腳踢為主,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惡意取笑和拳打腳踢分別屬于言語侮辱和身體侮辱,言語侮辱較身體侮辱更不易被教師和家長察覺,但其所導致后果的嚴重程度卻不亞于身體侮辱,因而應高度防范言語侮辱,一旦發現,學校教師或家長應立即給予正面疏導和矯正。本次調查還發現,殘障殘疾留守兒童由于身心功能缺陷,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進一步增加了遭受同伴欺凌的可能。各地學校和家長應該加強對于殘障殘疾留守兒童的關愛,幫助其建立互助伙伴,降低該群體校園欺凌發生率。

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的主要實施主體為同學,其次是校外人員,說明加強對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的干預既需要建立校園安全網絡,也需要加強村莊社會治安的綜合整治。校園欺凌行為既會選擇在公共空間進行,比如操場、教室,也會選擇在私密場所實施,比如廁所、回家路上的一些隱蔽空間,公開性與私密性相結合的特征進一步增加了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的識別和防治難度。另外,盡管留守兒童校園欺凌發生率較高,但大部分老師并未對其產生足夠重視。因此,學校必須首先提高教師對校園欺凌的認知度與關注度,時刻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選拔各年級學生中的主要學生干部、少先隊長作為校園文明監督員,通過監督提高校園欺凌的識別率和報告率。進行校園欺凌干預還應當關注校園欺凌事件的旁觀者,了解旁觀者未采取制止校園欺凌行為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促進其從消極旁觀者向積極旁觀者角色的轉變。

留守兒童校園欺凌已經是一個顯在的社會問題,因其產生原因的復雜性和識別的不易性,使留守兒童校園欺凌防治成為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這一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國家加快校園欺凌的立法進程,完善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機制,同時還應該建立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和學校防治留守兒童校園欺凌聯動機制,切實有效地開展各種留守兒童校園欺凌防治活動,從而推動校園和諧,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景欣,楊萍,趙喜佳,等.早期青少年的同伴侵害與抑郁:自尊和性別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6(1):70-75.

[2]董會芹.同伴侵害與兒童問題行為:自尊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13(2):281-284.

[3]CARBONE-LOPEZK,ESBENSENFA,BRICKBT.Correlatesandconsequencesofpeervictimization:genderdifferencesindirectandindirectformsofbullying[J].YouthViolJuvenJust,2010,8(4):332-350.

[4]魏葉美,范國睿.社會學理論視域下的校園欺凌現象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6(2):20-23,46.

[5]ESLEAM,MENESINIE,MORITAY,etal.Friendshipandlonelinessamongbulliesandvictims:datafromsevencountries[J].AggresBe-hav,2004,30(1):71-83.

[6]楊書勝,耿淑娟,劉冰.我國校園欺凌現象2006—2016年發展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3):458-460.

作者:常進鋒 劉爍梅 虎軍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