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措施
時間:2022-11-08 10:20:55
導語:論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農民工進城謀生數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留守兒童數量進一步增加。留守兒童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水平更是廣受關注,為此需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文章分析了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現狀,以此為基礎明確了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以為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
一、引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漸加快,我國留守兒童數量持續上升,因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指導較少,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十分嚴峻。現階段,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提高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成為社會各界所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現狀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對兒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屬于社會所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1]。筆者所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區,以侗苗瑤三民族為主,許多兒童長期和父母分隔兩地,從小和祖輩生活在一起。在此情況下,留守兒童會更早地獨立,他們可以處理自己在生活之中遇到的事情,具有吃苦耐勞的品格,會體諒自己的父母。但是,因為父母長期在外,難以照顧與關心他們,導致他們容易在心理以及性格方面出現問題,再加上父母出于內心的愧疚感,基本會通過金錢來對孩子進行彌補,進而導致孩子容易出現“拜金主義”,親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容易出現自我、自卑以及蠻橫等思想。
三、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1.不愿與他人交流。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和父母之間的交流,部分兒童學習成績欠佳,既未得到父母的關愛,也未得到教師的重視,進而會出現異常心理,內心變得十分脆弱。同時,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十分孤僻,難以相信他人,也不愿意和他人進行溝通,經常會出現自卑和躲避的情況。2.道德認知模糊。道德認知主要指的是對是非對錯以及善惡美丑的認識,它是道德品質形成以及道德行為實施的基礎。農村留守兒童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愛和母愛的缺失會導致留守兒童價值觀出現扭曲的情況,部分留守兒童甚至會在道德認知方面產生消極抵觸心理。增強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認知的教育,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對他們的一些不道德行為予以規范。3.道德失范。農村留守兒童從小由祖輩帶大,因為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的溺愛、教師引導不充分等原因,他們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孤僻的性格,他們其中有些人會選擇做一些事情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由于自身的道德認知比較模糊,對是非對錯沒有明確的界線,有部分留守兒童就會出于好奇對周圍的不良行為進行學習和模仿,甚至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
四、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1.充分發揮家庭道德思想教育的作用。監護人是和留守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對其影響極大,他們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將監護人這一關節抓好,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2]。教師可以借助監護人講留守學生在家的表現,第一時間了解和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同時,教師還可以從監護人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的態度了解監護人的教育水平,從而有效引導監護人,讓其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兒童教育專家指出,父母教育的重要就像母乳對嬰兒的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仍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可以隨時借助信件或電話和父母展開溝通,而父母也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在外面的情況,以此教育和影響孩子。所以,教師要將留守學生父母的電話或務工地址了解清楚,若是有需要,教師要第一時間聯系留守兒童的父母。如此就能借助教師、留守兒童父母以及監護人等多渠道全方面地對留守兒童展開教育,將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的缺陷有效克服,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提升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其一,將班主任所具備的指導作用全面地展現出來。就班主任而言,其屬于班級工作的舵手,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在學生思想道德形成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會對班主任的某些行為予以模仿。并且,班主任屬于學生在學校之中接觸時間最長的教師,因此,教師可以較好地發現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若發現確實存在,那么班主任需在第一時間指導學生進行改正,充分發揮出引路人的作用。其二,在學科教學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教師的基本職責屬于教書育人,教師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之外,還應教導學生怎樣做人。對此,教師需轉變自身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的情況,重視對留守兒童實現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德育。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良好品質予以培養,調動學生情感,抑或是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法律意識以及愛國精神等予以培養。其三,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成為懂得感恩的人。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心理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對此,學校需重視學生的心理情況,多給予他們一些關心,提升他們在情感方面的歸屬感,體會教師及學校的關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在外打工是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懂得感恩父母與萬物,做一個感恩的人。3.增強政府與社會組織對留守兒童思想教育的關注。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已經成了社會中的重要問題,政府有關部門需通過科學的方式提高對留守兒童的關注[3]。第一,政府和社會組織需對留守兒童教育制度予以完善,確保留守兒童得到公平教育;提高對農村學校在財政方面的投入,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逐漸構建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讓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并營造出優良的德育環境。第二,政府和社會組織需全面發揮出媒體的作用,采取媒體宣傳的方式,讓社會能夠提升對農村兒童的關注,增強對留守兒童身邊不良現象的監督。政府和社會組織還要定期開展關注留守兒童的實踐活動,采取多種方式使更多的人重視留守兒童群體,向他們提供各類幫助。另外,需增強文化環境建設,對學校周邊存在的違規娛樂場所進行整治,確保留守兒童能夠在優良的社會環境之中接受道德教育。
五、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會被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影響,所以學校、家庭與社會應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推動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有效落實,進而為留守兒童創造出優良的成長環境,確保留守兒童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子貞.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6).
[2]安靜,牟艷娟.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道德問題及解決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9(1).
[3]吳佳芮.關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7(3).
作者:張熙 吳紅艷 粟奉武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中心校
- 上一篇:共青團大學生政治安全教育研究
- 下一篇:繼續教育服務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