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美育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28 04:14:55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美育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美育教育研究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索一個問題:同樣都是孩子,為什么許多農村學校的孩子們和城市里的孩子們有著不同的眼神?世界投射在他們眼中會是一樣嗎?農村孩子的內心也是充滿新鮮、美好、友善和愛嗎?是什么讓農村孩子的眼神充滿了疑惑、不安和憤怒,無助的眼神背后究竟隱藏著一顆怎樣的心靈?或許我找到了答案。

“農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這些標簽及相關數據頻繁地出現在我的工作里。我校500多名學生,就有100多名農村留守兒童,50多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而這些數據每年都還在逐漸遞增。這些孩子在花名冊里被打上標簽,單獨備注。這一類受到特別關注的群體,究竟和普通完整家庭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近幾年,隨著農民工大量地涌入城市,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數量開始逐年遞增。這些孩子大多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這就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留守兒童”現象。這一類孩子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教育,人格的發展受到影響,教育問題也就日益凸顯出來。一是農村孩子的家庭普遍缺乏教育觀念。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村孩子的家長與城市家長相比:文化普遍偏低;教育能力缺失;教育觀念落后;不注重孩子人格的培養。有個別的家長甚至長期以“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來錯誤地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二是家長和孩子長期分隔兩地,導致孩子嚴重缺愛。由于父母外出謀生,由于孩子常年見不到父母,孩子和父母之間,關系日益生疏。孩子嚴重缺失父母的愛,也不懂得如何去愛他人。這就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孩子的道德發展出現危機。這部分孩子大多數在步入青春期后,各種問題開始具體地反映出來。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老人來照顧,大多數爺爺奶奶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有問題又得不到他人的幫助。長此以往,他們的問題未獲得及時的反饋和疏導。于是,很多孩子就出現厭學情緒,對外界事物也產生了冷漠、仇恨、逆反和不信任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四是學校教育教學條件的局限性。由于農村學校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教育資源不足以及教師的精力有限,留守兒童數量太多。這些實際問題導致社會和學校不一定能夠給予每一個留守兒童足夠的關心和照顧,也不能夠將德育有效地落實到每個孩子的教育中。

美國當代德育學家托馬斯•里考納曾說過,各科教學對道德教育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潛力極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學進行價值與道德教育就是一個重大的損失。而在此方面,美術學科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在提升和完善學生的個人素質方面,它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和促進作用。通過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的欣賞,我們能夠讓學生透過藝術作品感受到真實生活的畫面,了解并感受創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他們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學生能夠透過作品去學會辨別真實社會中的善惡、美丑、正邪和榮辱。優秀的藝術作品,總能反映出一種社會思想道德和一種人生價值,一種追求和理想,使學生受到感染和啟蒙,從而樹立起正確、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然而,我們怎么做,才能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滲透美育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因此,我們應當淡化自己的德育痕跡,隱藏自己的德育意圖,避免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教學智慧和技巧,重點抓住“滲透”一詞,把“無痕”的德育貫穿在教學中。我們要讓農村留守兒童在這種春風化雨、文道合一的教學方式下,逐漸地敞開他們的內心世界。

一、有目的性地慎重選課

教師選擇課題時,要盡量貼近留守兒童的實際生活,要讓留守兒童能用健康、積極的思維來看待“留守”這一現象。同時,選擇的課題要讓他們感受來自老師、學校、社會和國家的關愛,從而提升幸福感,從心里自主地想要認真學習,從而愿意以取得好的成績來改善生活、回報社會。

二、精心編排和設計課程

教師在教學時的導入語言是否巧妙,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點。我們要用好導入語,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輕松地帶入情景之中。在面對我們的主要學生群體——留守兒童時,我們對導入語的設計也要和他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讓他們能夠對本課知識產生興趣,感受到學習內容既有趣又有意義。另外,教師要利用畫家自身的成長經歷、精神境界、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在美術作品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插入藝術家創作背后的小故事,以及其生活背景或成長經歷,并抓住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的點,來把握住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對教師介紹的這些背景故事從好奇到產生共鳴。藝術家在創作時是基于一種什么心情或什么理念,都可以成為德育滲透的載體,讓學生的內心波動,從而為之受到影響和鼓舞。許多作品的創作背景,都具有類似的很深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中國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等。

三、利用智慧的語言藝術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下,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課堂領導者,而更要像是一位年長的朋友。留守兒童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中大部分孩子的內心都是比較敏感而脆弱的,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和主見,不會輕易聽從別人的意見。因此,要想讓他們有所接受,教師只能是靠智慧和堅持不懈的語言藝術。美育,是德育的一條幽僻的捷徑。為此,我愿意當一名執著的探路者,利用好美術課堂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用智慧和耐心去配好這一把美育的“鑰匙”,用它去開啟農村留守兒童心靈的那扇門,用愛去照亮他們心里陽光所照到不到的地方。

作者:胡穎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利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