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術教育精準靶向探析
時間:2022-05-10 09:19:11
導語:公共美術教育精準靶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美術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性質導致現階段仍存在教學范式單一、課程內容固化等問題。本文通過對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進行分析,融入“精準靶向”改革理念以期解決目前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的三大突出問題。
【關鍵詞】公共美術課程;工科院校;創新模式
近年來,多所高校公共美術課程被歸屬到必修課程,屬于畢業授予學位的學分審核項目之一,足見其地位的重要性。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遵循“三大規律”在完善人格、培養人才上下功夫,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高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工科類高校與其他類型的高校相比,多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專業人才,雖然工科類院校已經普遍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國長期處于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發展規劃階段,直接導致自然科學的優勢資源遠遠高于人文學科。工科類專業學生普遍對于本專業核心技術課程和相關自然科學輔助課程重視度極高,而對于人文社科類課程特別是對審美內涵方向的美育欣賞類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本文將對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現狀及困境進行分析,嘗試構建系列有效可行的改革模式以期解決目前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突出問題。
一、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現狀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將學科專業相關課程篩除后還有以下幾種必修的課程,例如計算機、體育、英語、思想政治理論等,美術鑒賞也屬于其中一門。美術鑒賞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全校各專業學生,一般會把課程設置在大一或者大二完成。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來選擇公選課,沒有學院、專業的限制和要求,畢業時學生所選選修課需達到規定學分方可畢業,達到規定學分至少需要修滿4~6門選修課程,這也從制度的層面要求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的技術能力同時涉獵人文領域的知識,鼓勵學生培養自身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督促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二、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的三大突出問題
工科院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現存問題一部分源自于客觀的外部環境,國家社會層面的人才需求導向是原因之一,但是公共美術教育也需分析其自身原因。公選課的“雞肋”地位、學生對課程的認識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多種因素導致難以體現公共美術教育課程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里的重要價值。(一)課程安排缺乏全盤規劃。首先是排課方式所引發的問題,專兼職教師沒有對接固定的二級學院與專業導致授課對象的不確定性。例如對于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學院學生,學生特點與工科學院學生完全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等差異較大。這樣的排課方式未能充分考慮到不同學院專業的學科背景與學生特征,為了使課程適用于全校學生,授課內容只能停留在寬泛粗淺的普及階段,而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應肩負起更高層次的責任,引導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在欣賞的過程加深對自我的認知,不再是單純地欣賞一件作品,而是對作品背后的文化、歷史、政治、作者的思想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現階段的課程安排缺乏全盤規劃,“淺嘗輒止”的授課層次無法達到人才培養要求,與公共美術教育的課程培養目標相距甚遠。(二)課程內容缺乏核心框架。由于工科院校的特殊性,教師比例與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差別較大,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數量較少,公共美術教育的任課教師需承擔整個學校的課程任務,工作量繁重。教師隊伍中的行政兼職老師需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后進行備課活動,兼職教師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對授課內容會根據自己擅長的部分做調整,教師變化時內容隨之會發生變化,授課內容缺乏核心框架,穩定性有待加強。公共美術課程應建立更為細致的課程標準規范,避免由教師變動引起的教學內容更改,掃除授課內容隨意的印象標簽。目前公選課教師結構比例失衡,隨著公選課程的教師隊伍愈發年輕化,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知識儲備都不夠充分,超負荷工作量導致高級職稱教師更愿意讓年輕教師分擔一部分課時量。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質量與教學效果,師資力量的薄弱間接導致了課程內容的不穩定性與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三)教學形式持續單一范式。教學形式依然普遍采用以課堂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純理論性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延續“你講我聽”的陳舊形式,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為了拿到必修學分被動地來到課堂接受知識,從抬頭率與到課率來看,學生的興趣低下、積極性不高。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國家考研人數的持續增長,各類院校對考研工作的支持程度逐漸加大,公共美術課堂淪為廣大考研學生課表中的“考研自習課”,更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由于公共美術教育任課教師的松散管理與教學方式完成固定動作,逐漸形成了令人擔憂的“皆大歡喜”的局面,考核更是流于形式,對課程的質量無法準確監控。
三、公共美術教育“精準靶向”模式探析
(一)以學科專業為“靶向”的精準教育模式。排課工作由校藝術中心或相關學院進行牽頭統一規劃,整合全校公共美術教師隊伍,在課程工作量上做出專兼職的區別調整。教研室應考慮如何在較短的授課時間內讓不同學科背景、美術素養不同的學生掌握核心的美術知識,教師隊伍欠缺對有效措施與方法的思考。增強任課教師的授課穩定性,教師對接固定的學院,在面對穩定的授課對象的情況下進行備課。任課教師需對授課學院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專業的學科背景,實行以學科專業為“靶向”的精準教育模式,在核心授課內容的基礎上補充學生感興趣的相關美術知識,引起學生的關注提高學習興趣。(二)以團隊實踐為“靶向”的文化共建模式。工科院校的授課對象大多為零美術基礎,這種美術專業水平以及有限的課堂時間導致課程結束后只能以論文的方式結課。學生的繪畫能力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停留在欣賞層面,沒有涉及到實踐范圍。近年來,一部分院校改革課程體系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一些實驗性的探索,實行以團隊實踐為“靶向”的文化共建模式。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在美術課堂中進行團隊實踐,教師帶領4各班的學生通過團隊協作共同完成了長20米的大型壁畫。實踐過程復雜需要任課教師精細規劃合理分工,分小組進行主題確定、設色基調、刷底色、定經緯線等步驟。學生最終在規定課程內完成了作品,不僅美術素養成長飛速且參與校園的文化建設活動,學生表示非常具有成就感,教學成果顯著,是一次成功的美術教學實踐活動。每個院校的基本情況不同,需要公共美術教研室教師群策群力,深度挖掘自身院校的優勢資源,嘗試去創新教學模式給任課教師與學生新的刺激,先在部分班級試行或采用隔年實踐的方式推廣。(三)以科學多元為“靶向”的成績構成模式。目前,筆者了解到美術類成績多為五級制,課程的考核要求較低,往往沒有單獨的課程考核體系。成績的構成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校應以自身實際情況實行以科學多元為“靶向”的成績構成模式,創新考核方法,以成績評價的反饋調整課程設置,建立完善的反饋閉環。類似上表使成績構成多元化,摒棄單一的結課作業成績,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公共美術課堂教學效率。院校還可引入優質網絡課程,將線上的完成度作為一定比例的成績參考。專家優質視頻可以作為選修課程放入校內網絡資源庫中,任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線上課程內容,通學生對網絡課程的完成度、在線提問的參與度等情況對學生學習效果與學習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后臺設置學生互評環節,學生按照標準流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在線提問、互動等項目。院校可以將實施改革后的評價方法與傳統成績評價模式想對比,統計反饋信息,使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問題環節,使成績構成更具有導向性和激勵性。這種評價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主題責任意識,提醒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是會對成績造成影響的,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習。
參考文獻:
[1]皇甫偉,蘇棟.高校工科專業學生人文知識需求及文化能力調查[J].中國冶金教育,2018(05):49-53.
[2]王紅強,李向陽.“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5(36):130-131.
[3]石興,羅群.淺談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高新區,2017(19):51.
[4]彭連剛.工科類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7(13):57-59.
作者:孫玉涵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
- 上一篇:幼兒教師觀察能力研究
- 下一篇:幼兒創意美術教育研究與思考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