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美育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30 11:16:53

導語:農村中學美育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中學美育教育論文

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美育教育的氛圍

農村中學一般是寄宿制學校,三年的中學校園生活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人生重要的階段。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建設健康的、生動的、特色的校園文化,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對學生進行隱性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內化學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為。這種獨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課堂教學、理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設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建設一種是硬件系統建設。環境綠化、美化、凈化感染著學生的行為美,整潔優美、布局合理的校園環境會形成一種形式上和空間上的審美氛圍,作為校園主體的學生置身于其間,可獲得一種審美體驗和審美享受,這種美感進而會產生一種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整齊劃一或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的校園建筑帶給學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和美的感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教室、宿舍、餐廳、運動場是寄宿制學生主要的活動場所,要讓教室充滿知識的味道,營造學習的美好環境;讓宿舍充滿溫馨,營造家一樣的感覺;讓餐廳充滿食欲,體味舌尖上的校園;讓運動場充滿活力,迸發青春韻動的美。讓校園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向學生訴說美的故事,傳遞美的訊息,讓學生徜徉在美的海洋。另一種校園文化建設是軟件系統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美或創造美,獲得審美經驗,發展審美能力。如:韻律操、廣播操、田徑運動會比賽讓學生感受運動美和力量美,新春文藝匯演中讓學生欣賞韻律美和造型美,校園歌手賽使學生領略旋律美和節奏美,演講比賽使學生認識形象美和語言美,書法繪畫比賽使學生體會流線美和結構美,成人禮、科技節等等從不同方位讓學生體味美的味道。校園文化對學生的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其實質是美育在校園文化中的再現,校園文化就是通過各種文化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以喚醒美感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不同階段的校園承載著不同時期人生的夢想,讓中學階段開啟美好人生的一扇大門。

二、美育教育需要開發學科、校本美育素材

任何一種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載體,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來實現。以政治學科為例,傳統觀念中政治課教學一直強化和滲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政治學科雖屬于德育范疇,但“美”與“德”是相互滲透的。高爾基說:“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政治學科以其獨特的學科性、思想性、時代性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力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美的判斷和追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如:中學《文化生活》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美育內容。文化萬花筒,展示人們生活中多彩斑斕的文化形式,體味文化感受人們生活中的真善美。大量圖文并茂的內容展現了生活中人們對美的闡釋、美的判斷、美的選擇,這些符合了美育的特征和要求。《文化生活》的教材謳歌自然、貼近生活,體現了美育的自然美。真正的文化創作就是人們追求真善美。人們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文化產品,實現了“自然的人化”,產生了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思想道德等文化,這些都是人們在立足于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整個過程傳遞了人們頌揚真善美和貶斥假惡丑的信息,體現了以美為中心的教育。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文藝、思想等方面的表現形式,是很好的美育素材,能夠使人們感受美、欣賞美。中華民族精神和樹立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覺,更是美育的升華,從而把德育和美育融為一體。

三、加強學科教學的美育滲透

“教學是一門科學,同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好的藝術作品能給人以無限美的感受,而低劣的藝術作品讓人如同嚼蠟。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過程,實質上也是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是“美”的創造與賞析的過程。寓美育于學科教學中,是教書育人教學原則的高度體現。充分發揮各學科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實施美育教育。如:語文教學,讓學生認識語言表現的美,能夠感受、欣賞文學作品的美,并積極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創造美的能力。教學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心靈與心靈的撞擊。哪里有成功的教學,哪里就會有情感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本身美的儀表、品德、情感、語言、書寫等常常能啟迪和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情景導入和自然的過渡,對課堂生成性的問題,教師要以充分的智慧和巧妙的方法處理和解決。注重學科教學的自然美、科學美、人性美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一次次提升學生對美的認識、感悟、升華,從而實現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追求。

作者:楊真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