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應用

時間:2022-11-06 10:22:32

導語: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應用

信息時代,新技術的使用日新月異,其中很多新型軟件具有創作門檻低、易學易操作、互動性較強、信息傳遞快捷、呈現方式立體直觀等強大優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讓極簡技術走進新課堂,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著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中,常常存在以下問題:由于個體差異,新技能的掌握參差不齊,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部分幼兒茫然等待幫助,或一直處于失敗狀態;一個繪畫活動結束,老師困惑于不斷引導、提示后,幼兒的作品內容仍舊表現單一、缺乏創意;活動面面俱到,出現環節太多、容量太大問題……因此,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我應用美攝、微商水印、storyline、微課大師、簡客等軟件,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進行微視頻、課件、小游戲等的制作,在美術教學中大膽進行了一些嘗試,有了以下收獲:

一、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難點自學突破”,實現美工活動重要技能的學習從課內集體指導到課前自主解決

在美術教學中,對于新技能的學習,老師無法在有限時間一一解決不同能力孩子的困惑,導致有些孩子無法進行有效的創作,體驗不到活動的樂趣。針對這一問題,我利用微視頻,將新技能的學習前置。在活動前將視頻于班級群,布置學習小任務,請幼兒在家觀看,并動手試一試、做一做,家長適時地進行引導。例如,美術活動“二方連續折剪”的難點在于設計的圖案兩邊要留白,剪的時候不能剪斷,否則作品就會斷開。每次開展這個活動,老師都猶如“消防員”,忙于四處“救火”,苦于分身乏術:“老師,我不會”“老師,我的剪斷了”“老師,我的又剪斷了”……忙得暈頭轉向,而活動結束成功的作品卻寥寥無幾,必須通過其他活動時間來繼續指導幼兒完成作品。因此,我以二方連續折剪“愛心”為例,用美攝相機進行折剪方法、步驟的拍攝,并利用微商水印相機中視頻與圖片同屏的功能,將難點凸顯,并借助卡通動圖“愛心”形象的解說旁白,以技能學習前置的方式,讓孩子在家先進行二方連續折剪方法與難點的練習,獨立完成“愛心”作品的小任務。教學活動中,我先運用現場“糾錯”的方式———故意用錯誤的方式將“愛心”剪斷,讓孩子們來發現問題所在,幫助完成一個成功的作品,有了前期經驗,孩子們個個爭當小老師,踴躍、積極地幫老師糾錯,在孩子們說、教師梳理中進一步鞏固了折剪的正確方法。孩子們在進行作品創作前就體驗到成功,有了創作的信心,后續的“小小設計師”活動,孩子們都處于專注、自主的作品創作中,有序、安靜的活動室,只是偶爾傳來零星的尋求幫助的聲音,老師再也不用疲于指導。已經熟練掌握二方折剪技能的孩子們,不用再把大量時間用在折剪方法的不斷嘗試中,而是傾心于創作,進行經驗遷移、造型的創意想象、添畫,自信滿滿的孩子們的折剪作品創意多多:田野里的稻草人、馬路上的高樓、漂亮的帽子、閃爍的星寶寶、高空纜車……讓我驚喜不斷!通過微視頻將難點前置,不但促進了幼兒的自主學習,更為幼兒參與活動增添了自信,讓美工活動重要技能學習從課內集體指導到課前自主解決,有效保證了幼兒進行想象創造的時間,讓孩子們從活動中體驗成功與樂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欣賞理解前置”,實現名畫作品的賞析從即興的淺顯表達向醞釀后的個性表達轉變

很多名畫欣賞活動,孩子們由于受經驗、詞匯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很好地理解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因為欣賞時間有限,在短時間的所謂“欣賞”后,幼兒說不出所以然,教師便著急地給“標準答案”,幼兒并沒有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名畫的美,常常一幅畫三言兩語就完成了一次欣賞活動。然而不同的人對同一幅美術作品,都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感受與評價,因此大多數幼兒是否真正體驗到作品的美可想而知。借助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化靜為動、生動直觀等優勢與特點,我嘗試對以往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慣有的課堂模式進行突破。例如,《哈里昆的狂歡》是米羅嘗試超現實主義的初期作品,運用夸張的手法表現的畫面,好像散亂的滿是奇怪的玩意兒。活動前,我運用photoshop摳圖軟件,將畫面上每一個圖案摳出,再結合storyline及2016PPT進行課件制作,配上背景音樂,將畫面以動態方式呈現。將完整靜止畫面與動感畫面欣賞相結合,于班級平臺,讓孩子們充分觀察、想象,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并請家長引導孩子用適當的詞匯與語句進行講述,編成小故事。隨后,我以“快樂分享會”的形式,將孩子們的作品導入交互式白板資源庫,根據不同孩子們對不同畫面部位的想象與詮釋,將名畫相應部位放大并同屏出示他們的繪畫作品。因為有了前期的充分準備,有了經驗、信息的積累與鋪墊,孩子們在活動中敢說、想說、有話說,大膽、自主地表達了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動物王國的動物們在開心地舉辦舞會,小蜜蜂在彈琴,小動物們跟著琴聲快樂地跳著舞蹈”“琵琶在唱歌,看到了流星雨,它就許了個愿望,希望自己的歌聲變得悅耳動聽”“所有的東西都瘋狂地玩在了一起,兩只牛娃娃舞繩子,冰淇淋在中間跳,小樹樁玩累了在一邊休息”“這是一場派對,蝴蝶在拉琴,精靈在蕩秋千,兩只貓在拉毛線,桌上的魚烤熟了,好香呀,這是個美好的夜晚”……教師也以學習者的身份,和孩子們一同詮釋著畫面之美。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孩子們在與同伴分享中獲得了更多的信息,豐富了詞匯,發現畫面不同的美,教師的分享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了大師的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意義。信息技術的運用,讓美術欣賞活動不再是一言堂、人云亦云的淺顯表達,而是充滿想象、充滿新意、充滿生機的個性表達,不但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活動、大膽想象、暢所欲言的積極性,而且讓同一畫面在不同的孩子眼中呈現出不同的個性之美,有效提升了幼兒富有個性的審美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經驗內化重組”,實現繪畫作品的表現從整齊劃一向個性創造轉變

美術教育能發展幼兒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現力,而觀察記憶———想象重組———創造表現是幼兒美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因此,為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時間進行觀察、想象,積累表現的素材,然后內化、重組、再現是非常關鍵的。而在很多美術活動中,孩子們只能在短暫的五分鐘、十分鐘之內進行觀察、想象,然后進入創作環節,造成很多孩子長時間處于無法下筆的狀態,作品的呈現多數整齊劃一、缺乏創意。而利用信息技術,將經驗準備前置,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創作力。例如:繪畫活動“數字想象畫”,以往活動,雖然也有通過讓孩子們欣賞一些相關的優秀幼兒作品,但那只是一個美術活動的欣賞環節,時間短且不能做到針對某個孩子的喜好進行長時間停留,加上欣賞時間短,信息容量大,孩子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內化、表征,雖然欣賞的作品中不乏有多個數字組合的造型,但因為畫面處于靜止狀態,孩子們印象不深,最終作品呈現出來還是比較單一,絕大部分都是一個數字的裝飾,以提供的欣賞作品中的2變鵝、3變蛇的簡單形象居多,缺乏創意。改變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豐富孩子們的前期經驗,由此在班級平臺上,我了利用2016PPT的平滑功能,制作出數字的各種動態變化的課件,并在課件中設置小游戲“數字對對碰”,讓孩子們在自由改變數字方向、大小、疊放位置和自由拖拉組合的游戲中,邊玩邊想象:組合后的數字像什么?讓孩子們先自主按自己的意愿定格欣賞、重復游戲,在看、想、說的不斷感受中獲得影像儲存。繪畫活動的分享環節,孩子們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討論中,頭腦中就會回放各種已經獲取的信息,后續創作時自然調動許多已經內化的信息按意愿進行重組、布局,表現出了不同動態、色彩的數字組合造型:“3、8、1組合的跳舞的小姑娘”“0、7、2組合的高架橋”“3、1、7、8組合的帆船上的毛毛蟲”“0、1、8組合的表演雜技的熊貓”“2、3、1、7組合的駱駝”等。能力弱的幼兒也能進行雙數字的組合、想象:“5、8組合的輪滑怪獸”“1、8組合的馬路上的毛毛蟲”“2、3組合的游泳的天鵝”等。幼兒呈現的作品不再單一,而是富有個性、充滿想象。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幼兒對獲取信息的內化、重組過程移到了課外,充分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讓不同能力的幼兒在活動中最大化地展示自己,有效推進了幼兒素材積累與重組再造,促進了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想象與創作。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中,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學習規律,在分析、把握不同美術活動的重難點基礎上,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中各種制作微視頻、課件的軟件,將難點、技能、經驗內化重組等前置,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與變化,讓我深刻感受到: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融入信息技術,不但有利于孩子們獲得經驗、積累素材、掌握技能,為孩子們的個性化創作做好鋪墊,同時還促進了幼兒的自主學習,更是為幼兒參與活動增添了自信、提供了充裕的創作時間,讓孩子們從活動中充分體驗了成功與樂趣,從而促使他們富有個性的發展!

作者:劉素萍 單位: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