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融入高校音樂美育的意義
時間:2022-06-12 04:37:30
導語:生態文化融入高校音樂美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音樂美育的本質要求提供了融合的重要前提
系統化、有目標及有計劃的高校音樂美育,能夠為大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懊嫦蛉w,為情操而育,為審美而教”,高校教師應高度重視調動學生主動性。為使大學生具有更多的創造精神和進取意識,為使大學生不斷提升音樂素養,全面發展且具備完美人格,高校教師應在音樂美育中用美好的品格、情操及理想引領和培養大學生。高校音樂美育的神圣使命包含了完美人格塑造、審美能力培養與創新精神激發等內容。高校音樂美育在大學生全面發展中可以起到引領與護航作用,而終極目標是完善人格與塑造心靈。高校音樂美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生品質與素養的提升正是高校音樂美育的兩個重要側面。高校音樂美育工作者應使大學生涵養道德心理、激發良知、激發情感與激蕩情感,而這一切都應以大學生能夠享受音樂美為前提。高校音樂美育工作者應努力培育大學生的審美心境,用音樂本身的情感直接且強烈地引領學生,而音樂作品中審美因素的挖掘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大學生在感知音樂作品過程中,應在高校音樂美育工作者的積極引領下,不斷培養藝術想象力,心理與感受更加貼近,達成自身與作品的情感共鳴,最終理性升華。提高每一名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理應成為高校音樂美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務。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作為參與音樂美育的雙方,共同感受到的自由與平等來源于審美實踐過程,均因情感的直接表現之一便是音樂本身。在此基礎上,高校教師應以大學生接受美育熱情的重要媒介———音樂作品,在師生自由平等基礎之上,使大學生主動感受美育初衷并深受感染。
社會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促進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保障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力所共同指向的便是生態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智力支持與精神動力均由生態文化的建設提供。在生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人類社會,構建和諧文明的現代人類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化的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化是一種整體性文化。精神、物質及制度三個層面共同反映出生態文化豐富的內涵與結構。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充分代替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時,這種轉變就是來源于人的價值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隨之而來的便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取代人統治自然的文化,因此這種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文化。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是生態文化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在認識生態學基本觀點與研究途徑的過程中如何運用科學的態度則是生態文化所關注的另一個重點?;诖?,在處理問題、解釋現象與觀察事物中進一步運用屬于生態學的基本觀點,是生態文化的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當下,由于生態文化體系尚未真正建立,由于老百姓還未真正意識到生態文化的價值理念,共同成為當下許多生態問題暴露出來的深層次原因。生態危機的爆發往往就是源自生態文化的缺失,因此生態文化的危機可以看作是生態危機的根源與實質。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生態文化氛圍,便成為制度保障、科學技術與物質發展等的最終目的。綜上所述,將傳統生態文化融入高校音樂美育,是符合時展的要求的,是順應高等教育規律的,指明了高校音樂美育未來的發展方向,亦是大勢所趨。
三、生態文化與高校音樂美育融合的重要意義
為回應高校音樂美育的各種問題,為突破高校音樂美育教學與科研的瓶頸從而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為回應長期困擾師生的“路在何方”之問題,我們應探索將傳統生態文化價值融入其中,融入后的高校音樂美育將擁有集哲學、音樂學、生態學的綜合視角與表達方式?;谶@樣的綜合呈現,屬于高校音樂美育的全新教學、研究與實踐探索之方向變應運而生。傳統的高校音樂美育,重點關注的是大學生和音樂審美之間的關聯,融入傳統生態文化價值后的高校音樂美育,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方向:一是如何看待與深入剖析傳統生態文化價值與高校音樂美育之間的觸點與融點;二是如何發現音樂作品中的樸素生態美、音樂美育中的生態關懷;三是如何運用生態的眼光與方式探尋音樂美育的本質。走向生態文明,達成和諧生態,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共同構成生態文化的目標。生態文明的根本追求、生態價值的全面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以及生態系統的準確理解共同體現出生態智慧。生態哲學呈現在生態智慧中,是生態文化之魂。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蘊含著樸素且豐富的生態文化,是生態文化的傳統哲學思源。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核心所在,便是儒釋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正統為儒家。“眾生平等、中道緣起、依正不二”是為生態文化在佛學中的意蘊;“知止知足、道法自然、自然無為”是為生態文化在道學中的意蘊;而生態文化在儒學中的意蘊便是“中庸致和、仁愛萬物、天人合一”。作為高校音樂美育工作者,應在賦予其鮮活當代意義與價值的基礎上,重視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并不斷激活它;應善于引經據典表達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強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影響;應主動運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特別是傳統生態智慧,在豐富和發展教育教學理論同時,為當代高校音樂美育指明生態文化道路。高校音樂美育工作者,應努力為實現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的共榮共生共振貢獻力量,使生態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生態文明,讓生態文明成為大學生的一種信仰,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堅持在高校音樂美育課堂致力于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化,不斷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生態文明素養,不斷營造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輿論氛圍,引領學生凝心聚力,堅持用生態文化理念武裝自己,教學相長。大學生作為世界的未來建設者,必須要為謀求全人類的宜居生活棲息地作出努力。在將生態文化價值融入高校音樂美育的同時,大學生將逐漸意識到,人類必將承擔起與自然友好共處的歷史使命以及對于人類來講自然所擁有的不可缺少的地位。
四、結語
生態文明傳理念,價值培育敢為先。傳統文化尋智慧,融合發展書新篇。
參考文獻:
[1]宮召山.淺析中國民歌的內在美———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9,(06).
[2]梁紅軍,張穎珂.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當代轉化與實踐路徑[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0).
[3]吳媚霞,李包庚.馬克思恩格斯文藝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9,(05).
[4]王文卓.音樂生態美學研究的三個層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J].2016,(06).
作者:夏夏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精品范文
10生態旅游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