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人力資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08 11:05:31
導語: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人力資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來源范圍窄,部分學科人才資源短缺。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應主要來源于企業,是文武雙修的“雙師型”人才,但目前青年教師隊伍“從校門到校門”的現象仍沒有根本的改變。很多年輕教師是從本科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到高職院校任教,這些人缺乏實踐鍛煉,動手能力普遍較差,難以教出技能型應用人才。同時,這些教師因社會及自身各種原因,經濟壓力比較大,承擔了比較多的教學任務,課時量大,工作超負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培訓和實踐鍛煉,這樣“雙師型”素質教師的培養就出現了較大的困難。
2.招聘時過分強調物質方面的待遇,但效果往往差強人意。高職院校尤其是其中公辦的院校仍以舊有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觀念對待新進教師的選聘,在招聘甄選環節將自己定位的高高在上,等著優秀人才盡收囊中。特別是重學歷輕技能,導致在教學中,面對技能課程,不能勝任教學改革要求,需進一步培訓,另方面再去花大資金外聘技能型教師。這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3.管理手段仍比較落后。許多高職院校仍采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傳統的人事管理手段像新進教師對崗位的自我適應、打卡的硬性考勤制度、無過就等于有功的獎懲體制、無期限的勞動合同等,挫傷了新教師的積極性和熱情。隨年齡增加,學習和創新的熱情逐漸消退。
4.未能很好推廣終身學習的理念。目前,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實際工作經歷和經驗少,指導學生的實踐能力缺乏,教師自身又缺少實踐鍛煉的平臺。院校本身對其提供到企業實踐的機會也不重視,對個別教師通過努力實現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也無任何的獎勵和減免費用等鼓勵措施,寧愿招聘高資歷高條件的人才也不愿花功夫去培養已有的人才。另外,公辦院校教師的“退出通道”基本上缺失的,其職稱基本上是能上不能下,因此,也很少有解聘的現象,很多青年教師工作幾年后就激情漸減,不求進步了。
5.用老套的考核方式應對所有崗位,所有人。高職院校對教師通用的考評方式是大組互評也即360度考評,每年如出一轍,打分波瀾不驚,無刺激效果。在例行的學生打分環節中,反饋又極少。年復一年,只剩例行程序。
6.未能體現薪酬結構的合理、公平和公開。高校教師的薪酬結構設計簡單,主要由財政的統發工資和院校的結構工資兩部分構成,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本校教師薪酬的對外競爭性、對內公平性等特點。大多教師至始至終不理解自己的薪酬怎么得來,課時工資如何計算,一切都是稀里糊涂。
二、高職院校青年教師人力資源管理構想
青年教師是高職院校的未來和希望,是搞好高職教學工作的主導力量,是高職院校能夠長遠穩定發展的根基,搞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和管理必須轉變舊有觀念,從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環節入手,為青年教師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使其將青春的力量和熱情揮灑在事業上。
1.把好入口關,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打破舊有的唯學歷、職稱論。學校應該在“從校門到校門”的必然選擇中,端正高高在上的思想和態度,不能只是一味的等待,放低姿態,主動出擊,在師資引進中嚴格把好“實踐技能”關,在社會和企業中尋找符合專業技能要求的“專家”,讓這些“專家”把真正的實踐帶入學校,帶上課堂。同時,計劃好其之后的培養路線,多提供企業培訓和學習實踐的機會,對主動參與的培訓和提升給予不同層次的獎勵和支持。
2.做好“工作分析”,縮短青年教師的適應期和磨合期。很多高職院校都存在任職者一人擔負多種崗位職責,相互交叉的情況。很多領導認為,能者多勞,更是將繁重的工作壓到部門個別幾個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身上,認為其他老教師或是能力差的教師用了還不如不用,是在重復做無用功。殊不知,這反而造成了工作量的不平衡,大家忙閑不均,心有怨言。工作分析可以相對解決該情況,而且對于新進青年教師,可以以此熟知自己的工作和崗位要求,彌補差距,縮短其適應期和磨合期。
3.用好管理中的“蘑菇定律”,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蘑菇管理”指的是組織或個人對待新進者的一種管理的心態。現在有許多青年教師放不下大學生的架子或研究生的身份,不愿委屈做些端茶倒水、跑腿送報的小事,忍受不了做這些平凡的工作,因此態度消極頻繁跳槽。新人需要在“蘑菇”的環境中鍛煉自己。當然,蘑菇管理是一種特殊狀態下的臨時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使用的度,被管理者也要誠心領會,早受益。
4.實行“以人為本”的軟性管理制度。高職院校很大程度上沿用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單以職稱、工資等物質刺激來獲得士氣與積極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青年教師的主體地位。“巴掌與甜棗”的硬性制度會否定人才的主體地位和社會性,破壞人力資源發揮作用,應該結合高職院校特點與實際,將硬性制度柔和化或予以適度的彈性。
5.加強培訓,鼓勵學習。教師培訓應是終身制的。特別對于青年教師,不僅應在知識、技能領域提供在職培訓,在思想行為及職業道德上也應有相應的教育措施,降低教師們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投入大量資金,鼓勵在職教師攻讀更高的學位,通過定期培訓有力促進師資隊伍結構的良性變化和健康發展。
6.科學考核,加強溝通與反饋。高職教師更要有“雙師”的職稱資格,因此須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制,拉開績效差距,加強溝通反饋,更注重實際的考核內容,在薪酬中加以體現。
7.薪酬結構設計合理,做到公平公開。把人性化的軟性管理思想融入到制定高職院校薪酬結構設計的各個環節,注重人的個體和層次差異,滿足人的不同需求,實現鼓勵工作輪換、工作豐富化擴大化的寬帶薪酬體系和彈性化的福利制度等。同時,及時反映青年教師各方面的進步和提高,鼓勵創新和學習。公開薪酬的計算程序和結果,做到其心中有數。
作者:董敏敏 單位:河南省工業設計學校財經系
- 上一篇:航空產業機電類人才培養論文
- 下一篇:青年教師黨員隊伍結構優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