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提升探析
時間:2022-12-21 03:46:31
導語: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提升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高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是改善當前大學課堂教學現狀,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文章分析闡述了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優勢及其日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結合作者博士畢業后進入高校工作的經驗,提出了改進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策略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張,普通高校專任教師數量迅速增長,青年教師需求和比重則越來越大。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18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中,40歲和35歲以下青年教師分別為87.16和48.23萬人,占比分別為52.10%和28.83%[1],青年教師名副其實地成為各高校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與生力軍。教學乃高校教師立身之本和生存之道,青年教師教學技能過關與否,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學質量和未來發展[2]。因此,關注并有效提升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確保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培養的制度化、常態化和系統化,是當前我國高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筆者作為2018年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結合自身經歷和思索,對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優勢、存在問題和提升策略做一些初步探析。
一、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優勢
(一)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年齡往往在35周歲以下,很多尚不滿30周歲甚至更小,思維活躍,工作熱情高漲,觀察力和學習意識強烈,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開展教學教研設計,提升教學技能,如教學方案制定與修改、教學內容優選和加工、教學PPT美化和拓展、教學大綱修訂與完善等。同時,從知識爆炸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更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打破常規,革新教學方法,提出新觀點,創造新成果。此外,青年教師職業生涯時間短,與學生年齡相近,相似的學習經歷縮短了師生之間的“代溝”,更易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訴求。同時,青年教師往往能熟練利用學習通、愛課程、中國大學慕課、騰訊會議等新平臺開展課堂教學,并對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具有系統深入的了解,可有效拉近師生距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二)教研相長,以研促教。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大多是新近畢業于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剛剛經歷規范系統的科研訓練和專業學習,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完備的學科知識體系,關注并掌握著本學科前沿發展動態[3]。此外,青年教師工作后大部分仍然會繼續從事與原專業相近的科學研究,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能寓教于研,以研促教。例如筆者在開展土壤肥料學本科生課堂教學時,常常將國際上有關作物施肥原理與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檢索文獻和本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研究方向等制作成課堂PPT與同學們分享、討論,培養他們端正、嚴謹的科研態度和意識,同學們對此參與度極高,課堂效果活躍熱烈,不僅加深了書本知識點的理解度,更拓展了專業知識范圍。很多學生在畢業實習時都積極主動要求加入課題組開展課題研究,并順利地考入了國內知名高校碩士研究生,繼續從事科研訓練。
二、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存在問題
根據筆者觀察、與同行交流以及學生評教分析,我們認為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整體狀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應予以重視。(一)教學態度不夠端正,忽視課堂教學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對教師量化考核時唯論文、項目和獎項現象仍十分突出,加之很多青年教師新入職后存在著聘期考核壓力,使教師很難集中精力安心備課、專心上課,存在著重“研究”輕視“教學”,重“科研業績”而忽視“課堂效果”的問題。因此,一些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上課時內容生疏、呆板枯燥、照本宣科;一些老師抱著上完課即“走人”的態度而忽視課堂學習效果,上課中有的學生昏昏欲睡,有的“與手機為友”,有的交頭接耳,對老師的態度也是可有可無;有的老師隨意壓縮教學內容,自己熟悉的則多講,不了解的不去鉆研學習反而少講甚至不講;另有一些老師治學不嚴謹,僅授課不傳道,僅言傳不身教,僅教書不育人。筆者認為,作為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應本著“體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崇高態度去上好每一節課,同時應將教學工作視為一項“事業”而非“任務”,唯如此,方能對得起“老師”這一神圣的稱呼。(二)教學思維與表達方式不夠清晰,書本化、教條化授課。參與教學實踐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環節[4]。目前我國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但除師范類學科外,大都缺乏系統的教學技能培訓和專業實踐。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著入職即上崗、入校即教學的現象,因此很多青年教師上課時直接將科研學術的思維方式和實踐經歷應用于課堂教學,脫離學生的知識范疇和認識水平,造成“上邊老師講的天花亂墜,下邊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此外,尚未跳出學術研究思維方式的青年教師如對所授課程專業知識點理解不到位、不全面,固執地以科研的態度和方式去開展課堂教學,往往會產生書本化和教條化現象?!睹献?#8226;盡心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筆者認為青年教師除對所授課程各章節知識點、概念和原理具有清晰深刻和全面認識外,更應理論結合實際,原理融合案例,既能傳道授業,又可解惑。(三)教學價值觀不明確。高校教師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則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5]。因此,高校教師應緊緊圍繞這一問題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然而,當前許多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對教學則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缺乏敢為人先和追求卓越的教學價值觀。此外,許多青年教師對教學期望過低,課堂教學緊緊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和課時工作量;忌憚于學生期末評教,課堂教學不敢嚴格要求學生,對違規違紀學生聽之任之;課堂氛圍死氣沉沉,缺乏溝通與討論;對學校和學院開展的教學教改項目缺乏熱情和探索性,滿足于自身教學現狀,缺乏對自身教學技能提升的緊迫感。
三、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策略
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不僅能為國家培養大批優秀人才,而且能為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優質生源[6-7]。青年教師是學校本科教學的中堅力量,重視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對促進學校長遠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提高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做好青年教師導師制,嚴格落實“一對一”導師指導模式。為使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盡快適應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變,提高教學技能,科學規劃職業發展路徑,遴選教學能力突出、責任心強且熱心于傳幫帶的中老年教師擔任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指導老師,實行“一對一”導師制模式開展教學指導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技能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筆者所在河南農業大學為例,學校對35周歲以下(含)且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以下(含)的青年專任教師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從事高校教學工作不滿2年的;(2)新轉入教師崗位的;(3)學院認為其需要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青年老師全員開展導師制。根據要求,青年教師每學期至少須完成10個課時的聽課任務并提交聽課記錄表,同時定期和導師開展教學技能、教學理念、課堂氛圍調控和突發事件處理等問題的討論與溝通。此外,導師對新教師的課件、教案、課堂重難點把控、考題命制和試卷批閱等教學問題進行一對一指導。這種幫扶方式確實可以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與此同時,學校和學院應出臺導師制實施細則,建立健全監督完善和獎勵機制,提高導師幫扶信心和動力,使導師制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二)做強做優“一碗水”與“一桶水”的關系。俗話說:“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有一桶水?!边@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教好學生,自己須比學生有更為豐富、全面和系統的知識。作為新入職青年教師,雖然在自己的學科方向和專業領域里稍有見地,但我們所承擔的本科生課程教學往往不是專業所長。因此,青年老師對所講授課程要及時充電,加強學習。以謙虛的心態去備好每一節課,無論是資料查閱、文獻檢索、案例舉證,還是知識延伸,都應嚴謹細致,全面周到。對于自己不甚熟悉的實驗課、實習課,開課前應對知識原理、操作步驟和潛在危險等應有詳細的預判和解決方案,且自己能夠親自操作2—3遍方可登臺講授。此外,青年教師還應抱著“學生”的心態認真向前輩老師學習請教,力求注滿自己的“一桶水”后方可向學生提供“一碗水”。(三)健全激勵與保障機制,加大教學獎懲力度。從學校層面上來講,建立科學完善并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與考核體系,引導青年教師熱愛教學,重視教學,以“教學為本”。設立教學型教師的職稱評審通道;提高教師課時費比重;在科研立項、工作量計算方面對青年教師給予適當傾斜;制定科學合理的科研業績評價和獎勵標準,不斷引導青年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從學院層面上來講,根據青年教師學科背景和專業知識,安排合理擅長的教學課程;對一門專業課多名老師同上的情況設置教研組,定期召開課程討論會,通過中老年教師“傳幫帶”方式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技能;以學院名義每學期組織召開1—2次青年教師教學研討會,剖析問題,分享經驗;對教學優秀青年教師在研究生招生、實驗室建設、績效獎勵等方面給予照顧,切實提高青年教師教學積極性,使其真正能安心教學、熱愛教學并投身教學。(四)增強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與認同感增強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認同感是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的根本舉措。目前,社會上唯金錢論和一味追求奢華物質生活等不良風氣蔓延,青年教師剛剛結束學生時代即面臨著房子、婚姻、家庭和育兒等多重生活壓力,身心俱疲下難以靜心做教學工作。
筆者認為,新入職青年教師應有積極正面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正確看待眼前收入和人生發展。從自身而言,要充分認識到教育事業的神圣與偉大,增強職業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教書育人,澤被后世。此外,青年教師要保持一顆平靜純潔的內心,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正確認識物質利益與精神財富的價值意義,做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表率,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18年教育統計數據.專任教師年齡情況(普通高校)[EB/OL].
[2]蔡亞平,吳泠.高校青年博士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高教學刊,2019(12):155-158.
[3]姚之彥.績效考核制度下的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研究———以波特•勞勒綜合激勵模式為視角[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03):193-194.
[4]黃河東,鄧暉.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策略分析[J].商業經濟,2017(07):181-183.
[5]張月.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201-202.
[6]劉正義.高校的教學仍處于“偏心”狀態[J].中國高教研究,2015(11):3-4.
[7]蘇英,郭玲霞.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提升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7(01):44-45+47.
作者:李嵐濤 林迪 盛開 張倩 王宜倫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創新型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 下一篇:鄉村青年教師學習力審思與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