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思考

時間:2022-06-11 04:43:55

導語: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思考

摘要:設計行業發展越充分,設計教育越普及,我們對培養目標的說法也越多。環境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及標準是什么?單一標準還是多元化?設計專業的核心素質是什么?是概念創意、還是技藝、技術與工藝?這一點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視角之間也存在著爭議。設計教育的高速發展,每個學校都在為自己爭取心理的制高點。都把“精英培養”掛在嘴邊。至于什么是精英?精英如何培養?精英都是一樣的嗎?則很少有人討論。在我們對專業觀點、教學方法孜孜以求的時候,是否忽略了評價標準對于教學目標的扭曲。本文試圖對上述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評價體系

當下的中國設計教育已經不象30年前只是少數人在北上廣的某個角落里,跟隨著經濟發展的大潮懵懵懂懂的“摸著石頭過河”。設計在生活里已經跟早市里賣的青菜一樣司空見慣,盡管實際上每個普通公眾對設計的理解不論是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都有不夠精確或偏頗。但設計已不是一個小眾詞匯,對設計的討論已經成為一個司空見慣的話題。在這樣的一種語境下很多一般性的就事論事的討論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而與設計相關的各類社會問題的討論反而會使我們逆向朔源,對設計及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個更清醒的認知。從目前中國的設計教育成果來說,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參差不齊、盡管設計行業的技藝和技術還有待發展和改進,但總體來講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專業體系。學生和進入行業領域的人才所面對的,并且在后續還要不斷面對的絕大多數問題,并非只是本專業的問題。設計因其解決人類社會生活中各類問題的屬性,它就像一個中樞,與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的問題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其中涉及的細節問題頗多,作為一個系統,每一個細小的枝節都會影響到整體輸出的結果。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去深究。

一、環境設計人才成才的標準

環境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及標準,在過去十幾年前好像很簡單,學生只要會畫、能動手就可以了。但是,我們的設計行業發展越充分,設計教育越普及,好像我們對培養目標的說法也越多,越發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對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出現了不同的表述,有強調針對社會實踐能力的職業化教育,也有另辟蹊徑追求創意與研究型人才。還有很多院校期望找到一種統一的模式標準以備大家參照執行。這些年管理層的評估體系更是一邊倒地催生了很多人看不明白、但符合評估標準的模式。單一標準還是多元化,各執一詞。其實環境設計行業發展到今天的實踐已經證明,一方面,設計也是一個多元化的職業,需要各類不同的人才:創意型、管理型、操作型、研究型等。整個設計產業是一個有上下游、需要分工合作的、系統化的產業生態鏈條,需要各種不同類型人才的協作。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自身素質也是有差異的,可以發展的個人興趣與專長也是有較大的差異性,過分強調統一標準不能適應這種多元化的需求。而一窩蜂地對某一類所謂高大上人才培養的趨之若鶩,如近些年單一的強調創新型、創意型人才的培養,是否也是一種變相的“一刀切”。(一)設計師的核心素質。如前文所述,雖然說環境設計教育應該追求培養多元化的設計人才。但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素質仍然是其中重要的必選項之一,這好像與多元化是一個悖論。那什么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素質?概念創意、還是技藝、技術與工藝?這一點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視角之間存在著爭議。每個個體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所處的位置給出不盡相同的答案。但是如果脫開具體的工作環境、經驗和眼界的藩籬。從整體社會需求的職業差異著眼,其實又十分的清晰可辨。概念的創意不獨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專美,很多的設計實踐、甚至包括大師級的設計師成長的例子可以證明,非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出身的人也可以有很好的概念創意。如果我們的環境設計教育以此為立足的基石,何以有區別于其他人才的獨特性。那么專精的技能、技術是否是本科環境設計人才教育的專業素質核心呢?且不說在本科教育有限的教學時間與空間內,其教學的對象能否達到完善的掌握,很多職業化或工程專業的教育也許對這類人才的培養更有效,而且投入產出效率可能更高(近年來專科教育人才在業內更好用的口碑或基于此)。有鑒于此,那么什么是我們本科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獨門武功秘籍?我認為,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才是一個專業賴以存在的根基,從這個意義上說,比照其他人才的差異化,你會明顯地看出以功能需求和藝術情境并重的空間塑造與實施轉化能力;由抽象概念轉化成具體形態的方法,恐怕才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不可替代的看家本領。然而,這一點恰恰在近些年專業教育中、在紛雜的的教學理念碰撞發展中、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弱化。我們經常看到的學生作品是邏輯嚴謹、精細的理論與概念分析,卻沒有了精彩的“形態”下文;亦或精彩的“形態”呈現卻看不到前面的概念“脈絡”上文。這樣的人才如果再沒有優秀的基本文化素質,也許一個其他什么文科專業的學生或電腦培訓班的學員就足以對其構成職業競爭威脅。(二)專業能力——“過程”還是“表現”。“過程”還是“表現”,一直是多年來本科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糾結和左右搖擺的問題之一。多數的獨立設計院校基于其美術學造型藝術的傳統背景,“表現”一直被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所重視,而且成為了相對傳統的教學體系特點,甚至成了教學質量優劣的指標。近些年由于國際上以強調創意為主的設計教育體系的引入,強調概念、強調過程。形成了一種“去”表達的設計教學觀念,其重視內在真實問題的解決,放棄過度追求表面樣式“表現”的模式,在國內設計教育過去過度注重表面“裝飾”的大背景下有積極的意義,但過度追求“過程”,忽略了“表現”的必要性,也同樣帶來了其他的問題。這一矯枉過正的直接結果,是當學生有時有一個很好的概念創意,但卻不能用恰當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創造形態與形式為主的設計行業,形式的“表現”是設計的重要手段,某種意義上,“表現”即“設計”。光有概念不行,能夠用恰當的“表現”方式呈現出優美形式的本身也是起碼的設計能力底線。因為說到底,設計不是靠文字和觀念打動人的,最終的成果還是要“表現”出來。在當代,因為技術的進步,有如此多的優良“表現”手段,你不能用注重過程來推卸“表現”不利的結果。與“表現”能力不足相對的另一種狀態,是“表達”的過度和不專業。近年來,在環境設計專業領域出現了另一種極端的風氣,專業教學中,學生的設計“表現”過度渲染視覺效果,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視覺信息,可很多基本的設計必要內容卻沒有呈現,設計表演化、娛樂化。產生這個問題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復雜,要追蹤起來應該說有幾條影響路徑。其一,行業市場的導向問題。多年來因為行業市場內設計決策評價體系的“不專業”,專業管理體系中非專業主體的話語霸權,導致了專業設計“表現”的“非專業”的趨向。娛樂化、表演化的表達,如各種漫游視頻的濫觴。其二,即使是很多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如各種競賽,因為專業評價過程無法適應追求顯示度與急功近利的目的,也造成了表面化的非專業的“表現”有相當“眼球優勢”。誘導了專業教學不是按照專業性的訴求,而是以這些表面化的活動需求來定義專業“表現”。其三,近年來數字化媒體、圖像媒體的快速擴張增長,讀圖時代的到來,客觀上使圖形表現滲透到日常各個領域,這種泛化也沖擊了專業“表現”的邊界,模糊了專業表現的規范性。(三)兩種不同的人才教育培養傾向。“仰望藍天與腳踏實地”、“理想與現實”、“向左走向右走”……這些都表明了兩種極端狀態和人們在這兩種狀態中的糾結,當事物的發展發生轉折時,當人們對自己的方向面臨選擇時,就如今天的中國社會,歷史好像到了一個糾結的時代:國家是繼續追求高速的經濟增長還是注重社會公平正義與民生?設計師是繼續簡單的山寨古今中外獲取商業快錢還是關注社會與自然并腳踏實地的改變世界?學校是追逐現實的市場需求還是為未來的理想提供一些幻想家……這些問題都是中國目前環境設計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各個院校的教學取向與學生的設計課題呈現了兩種不同的傾向,職業化的務實實用與有一點點理想的“浪漫”暢想。“務實”還是“浪漫”,一直是這幾年中國高等設計教育爭論的焦點。務實的固然有現實意義。而隨性的有點超脫的思考與探究,在當下中國過度現實的社會境況下也殊為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呵護。其實,在中國這個慣于一邊倒的“主流”語境下,值得警惕的倒不是過度現實的職業化教育會否拖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后腿,反倒是培養人才上的不接地氣,好高騖遠,盲目的以外來的理念為目標。卻忘了外來的教育體系也是以他們自己的需求為人才培養目標,學術和人才的培養也都很務實。而我們現在一味強調的觀念性、研究性,其所關注的問題、或所借助的方法卻往往與中國社會的實際需求缺少銜接,造成了我們設計教育的一個怪現象,務實的學校培養的學生很好用,但卻被那些所謂高大上的研究性學校所看不起。而高達上的所謂研究性教育模式培養的人材卻很多時候卻很難適應現實設計人才市場需求的“地氣”。我們該如何走確實是值得思考。(四)精英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當下設計行業的激烈競爭也傳遞到校園內,設計專業本身的實踐性及與社會緊密結合的特征,使其強烈的受到社會現實的沖擊。不管是出于虛名還是出于實際的功利目的,每個學校都在為自己爭取心理的制高點。夸夸奇談也好,暗中較勁也好,都把“精英培養”掛在嘴邊。至于什么是精英?精英如何培養?精英都是一樣的嗎?各人的語境不同,會有非常不同的理解。但顯而易見的是有些屬性是精英必須擁有的:其一,精英一定是少數人,否則何以為“精英”,所以鋪天蓋地的全民運動似的“精英”培養,很有些象不顧現實的拔苗助長;其二,精英一定是“去粗存精”,且“粗”的數量與“精”是成比例關系的,如此則出現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是“粗”要有足夠個基數,否則無以滿足去粗取“精”的比例;二是萃取的過程對獲得什么樣的“精英”至關重要的。萃取的過程是哪個環節?是入門的考試過程,還是后來的教學過程,哪個對“精英”的形成更有意義?從現在的學校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入門的篩選過程對人才類型影響頗深,它基本決定了你所獲得的生源類型,也對后來的專業成長起了很大的誘導作用。那么教學過程對于人才類型的意義是什么?其三,精英是否也有各種類型?“學術研究”與“創新素質”被很多的院校定義為精英的屬性,所以教學的“學術研究”與“創意培養”成為了主導,對一些技能型、技術性的知識棄如敝履。學術研究是什么?研究是否也有很多種類型?觀念與理論的研究必不可少,而技能與技術層面的研究是否也不可或缺?難道動手操作就不是研究?我們很多學術評判標準中,充滿了疑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客觀地說,研究與創意的媒介應該不僅僅是腦細胞,也有我們的雙手。動手能力強的也是精英。記得曾經有一位前輩說過,過去的高等院校之所以成為中國科技發展的核心骨干,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其實驗室中有一批技藝精湛的技術工人。他們是落地那些學術理論專家的思考、成就科學成果的基礎。其實,中國在近現代的學術研究與思想創新上對世界鮮有貢獻,這個時期的很多所謂科技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托這些技術工人在技術和技能上的填補空白與自我完善。社會的歷史實踐證明:“精英”應該是多元的。

二、評價體系對教學的影響

對事物的評價體系決定事情的發展與結果,這不是什么新的觀點,但是在很多的現實事物中,人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規律。結果是建立了某種評價體系后,所產生的結果與其建立的初衷出現錯位。(一)評價體系對教學成果方向性的影響。環境設計專業發展到今天,院校間因教學管理和評價標準的差別顯現出明顯的不同。所帶來的是對教學目標的影響。比如在畢業設計開題的操作方式上的兩種不同的模式:其一是:以畢業設計為中心,開題階段的工作主要是設計項目的確定及對設計項目相關的背景資料的調研與收集,學生介紹的內容主要是設計課題的基礎資料、相關調研及自己對課題的分析。通過開題階段的準備工作確定了未來設計課題的概念與總體走向。其二是:其特征是以論文研究為主,開題階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據預定的設計項目課題,經過廣泛的文獻檢索與調研,確定畢業論文的研究題目,畢業設計課題相當于論文研究的案例或應用實例。學生介紹的主要是與論文研究課題相關的背景資料,研究的目的、意義及計劃,還有相關的文獻檢索情況。通過開題階段確定了論文的研究方向。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令我意外的倒不是各個學校之間的差異,而是通過比較發現我們自己的努力目標與結果之間的不吻合。不論是教育部、大學這幾年的教學理念,還是我們自己對藝術設計學科的本科教學培養目標的認知,都是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中,也是強調以“畢業設計為核心、論文為輔”的指導思想。可是實際上往往是南轅北轍。其原因也是緣于教學評價指標的設置與管理體系的變化引發了問題。當我們隨著院校調整由原來的獨立美術學院變成為在綜合性的理工科大學中的二級學院后,在教學評價體系及具體的指標上都要符合大學的總體要求,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理工類學科的專業特點決定,畢業設計的課題成果體現主要是以論文的形式,所以對畢業設計課程的很多具體指標要求都是對應這種學科特點的。比如:對各種文獻及理論工作的定性定量的教學要求;強調論文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對論文進程的各個階段都有詳細的對應要求和考評。而操作實踐的環節(在我們藝術設計學科即為畢業設計)則成了論文的實驗手段,成為了附庸。這種評價體系產生了弱化設計實踐的后果。這一問題已曾經引起了我們很多人的爭議。很多人認為藝術類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課程應該以設計實踐為主。因此在美術學院的教學指導方向上,這兩年也是不斷地強調畢業設計課程以設計實踐為主。論文只是一個附加的訓練。即“畢業設計為核心、論文為輔”。但是盡管主觀上強調這樣的一種宗旨,實際上的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仔細分析其原因,是因為在現有的畢業設計環節教學中對論文的教學要求及評價體系十分清晰、明確、完整(因為大學的評價體系如此),而對畢業設計的教學要求則相對模糊,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造成學生對要求明確、對最終成績有影響的部分更用心,而對相對模糊的部分則比較忽視。這里就可以看出幾個問題:第一,學校的類型對教學的影響,理工類的綜合大學,在教學要求和評價指標上都有很強的理工類特點,都是對課題的選定注重論文的研究。這一特點決定了其課題的教學方向偏重于論文的特點。而藝術類院校更強調實踐,很多對論文并沒有明確細化的要求,因此成果以設計為重點。第二,教學要求、評價指標對教學的影響,即使是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要求,但如果沒有與之相符合配套評價和管理細節,也還是會出現事與愿違的問題,盡管我們已經意識到教學結果不符合我們的目標,也在主觀上試圖扭轉這種情況,但由于在具體的教學管理和評價體系中沒有相對應的細化管理規則,造成學生會隨著評價體系的導向進行自己的畢業設計課程。偏離教學目標。(二)評價指標的多元。有些學校對教學水平的評估,提出了追蹤的幾項指標:學生對學校的評價、學生畢業工資水平、學生跳槽頻率、學生美譽度。不可否認這些都是非常客觀的指標,也是對教學和學生選擇學校專業非常具有指導性的指標。可問題是客觀現實與追求的理想并不總是一致。人們會因為不同的理想而選擇不同的客觀指標。在現實中的每一位教師,由于他們對設計的意義與價值的觀點不同,對同樣的學生或作品經常給出不同的評價。我們一直是一個追求大一統的民族,在價值觀念上也常會以追求“唯一真理”為標準,經常會在評價體系上提出“保持一致”、“緊緊跟隨”、“與xx接軌”。并不崇尚個性的與眾不同。哪怕是在藝術領域推崇的所謂的“個性”、“另類”,其實也多少有些虛偽,因為骨子里還是要追求“認同”。因此學習別人的經驗、山寨別人的成果成了慣性思維。近幾年的高校評估,其潛臺詞里也有“唯一真理”模式的影子。在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勇于與別人不同確實很難。這個問題很多人雖然理智上清楚,但是在現實中能堅持獨特、不從眾確實是需要勇氣。能夠發現院校之間的不同與特點并不難,而更重要的是發現不同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趨同”,各院校在各自的教學過程可能出現比較大的差異性是可預見的,其實這也是我們發起各類交流活動的初衷——就是要在不同的差異中去發現、比較,才能不斷地通過吸收、放棄自己或別人的一些教學理念、方法,調整出適合自己的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各自更清晰明確自己的特色。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專業分工合作、差異化競爭和多元并存。因此,每個教育個體或院校只要把自己的特色與定位做到最好,不必糾結與艷羨別人。

三、教學生態體系

教學實際上是一個生態系統,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回對人的成長產生直接或潛在的影響。甚至一棵樹或者一段墻。學校就像是一個陳年的老窖。環境的變遷表面上看來沒有太大的影響,對教學體系、師資或一些硬件的資源影響不大,但實際上環境也是有靈性的,一定會影響人的氣質。(一)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現代科學“混沌學”中的一個經典的表述,其基本的內涵是在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中,初始條件的任意微小飄移或變化,會由系統中參與的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引起一系列的放大和偏移,并最終導致結果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表明:系統性事物產生的結果對系統中的細節具有極大敏感性,極小差別都將會引起結果的巨大不同。其實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今天的教育體系也是一個復雜龐大的“混沌”系統,教育者總是“期望”教育的過程象解析數學一樣,以一個明確的公式,帶入已知的條件,并最終得出確定的、或者說是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很多時候,這是一個理想。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努力的試圖影響教育的過程,使之接近我們設定的目標。影響一定會有,但是否是我們預期的?至少短時間看不出來。在漫長的教學和人才成長過程中。教學體系中的每個個體和部門就好像是煽動翅膀的蝴蝶。在每一個參與者的周圍掀起了擾動的波瀾。比如是否能夠提供學生固定的教室、宿舍與教師的距離、是否有公共的非正式的聚會交流空間等,這些變動雖然微小,或者不是直接的教學環節,但一定會對人才的成長產生某種影響。(二)人才成長是否完全是課程教學的結果?人才是否完全是課程教學的結果?課程教學能左右人才質量的程度有多大?我們是否夸大了教學過程的作用。尤其是優秀的人才的培養。其實從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來看,教育只是一條以素質與能力訓練為主線的人生經歷。在這段人生經歷的兩邊會遇到各種境遇,有風景也有波折。課程教學只是這段經歷中的n分之一。與教學活動有關或無關的一個活動、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產生的影響也許都足以改變那課程教學那n分之一。我們所能做的應該不僅僅是那n分之一,在那但人生經歷的兩邊多設出各種“風景”。教育的資源應該是多元的、超越單純教學的綜合系統。優秀的人才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個人的素質、學校的環境都有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有些人先天的素質就具有成為設計師的潛質,有些人則只是經過專業的設計教育混設計圈。不應該指望全方位的、事無巨細的、全包辦似的定向教學體系的出現與成功。糾結于教學體系精確對標培養什么樣的人,本身就是職業化的定向培養模式。與今天強調素質教育的高等教育目標實則是相背的。(三)教育體系也應包括產業機構。把眼界放到一個更大的范圍,就會覺得過于局限于一個小的視野很多事情無法厘清。“教”其實也要跨界,就是放到更大的范圍去思考體察。雖然我們的專業領域是環境藝術設計,但是關注的問題不能局限于環境藝術專業范圍之內,這個對老師,對學生是同樣的,你要把你的眼界放得更大,你才能給學生的東西更多。過去把教育局限于學校,認為學校是教育產業。企業是接受成品出來從事某種職業。今天,一個知識更新速度與增長量巨大的時代,我們應該去換一個思維——教育不一定僅僅是在學校,教育其實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過程。教育要有一個更大的平臺,學校可能只是一個起始,專業素質應該是從大學。而從業的綜合素質及職業熟練應該是在就業機構。所以教育,不應該把它認為是一個學校的門口開始,學校的出口結束。我們把眼界放寬一點,教育也是個跨校企的產業鏈。學校,社會機構、企業,與人才有關的各個方面組合在一起。有最好設計公司,最好的設計院校,共同去做專業教育這件事,在這個培養環境里邊,使人才慢慢地去熏陶、生長,有可能比簡單的學校負責上課教學,企業被動地等著人才出來要更有效。育人與用人兩面沒有相接的教育體系是一個斷裂的鏈條。如果把這個過程做成在一起可能會更好。(四)社會文化也是教育生態體系的一部分。再從外界的大環境來說,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整體社會的主要訴求。也影響了學校教育的的狀態,就好比“山寨”之于“獨創”的爭論,從理性的客觀判斷及主導的社會價值觀來說,其實多數人都有共識及明確的判斷。但是理性上能想明白與現實中能做到是兩回事。在我們的社會及行業整體還滿足于簡單快速擁有的時候,特立獨行的、漫無邊際的隨性思考及對過程的尊重、對細微體驗的追求必然是一種奢侈。而“山寨”與“獨創”其實就是這兩種不同思想生態的結果。所以院校設計教育觀念接軌國際主流理想狀態的追求,在外在大環境語境錯位的情況下多少有些無奈。學校不是脫離社會的真空地帶,教學的狀態是社會現實的反應。從更大的外部環境來看,還有一個中國國情與特色的問題,現代設計專業領域的系統化理論及教育體系幾乎是完全引進西方的,諸如像包豪斯的學術及教育體系,但他們是否完全適合中國的文化與國情?設計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的特質一定會在設計中體現。從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看出設計理念的背后的文化根基。盡管我們在設計教育中引入了很多現代西方的設計理論,但這些理論的背景多數是西方文化為根基的,拿到中國很多時候會水土不服,回到現實的設計市場中,這些舶來的觀念還是會被文化的大海給淹沒。中國文化特有的對待問題的態度,很有可能左右了對設計問題的看法。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區別可從日常小事可以看出。北京人愛吃涮羊肉,但是吃了幾百年依然是手工切肉,切羊肉片的機器是西方人發明的。中國人喝普洱茶餅喝了幾百年,但茶磚的破解依然沿用著茶刀這笨拙的方法,同樣的西方人的咖啡也不好弄,但他們卻發明了各種咖啡機。對待各種問題,中國人習慣于以磨煉技能來應對,所以產生了中國“功夫”。西方人則更多的是發明工具去解決問題。因此,某種意義上設計的觀念體系與文化有關。因為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教育體制,是與歐美完全不同的體系,中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做事方式都有自身的特點。這樣一個龐大的社會文化體系會牽制著專業教育體系,它從文化上,從體制上,從很多方面來講,與西方引進來的體系有一些沖突與不適應。或者說我們無法完全拋開我們自己的體系去全盤按照諸如包豪斯的體系去做。中國還是要接受中國的國情和大環境。在這個大環境里我們怎么樣培養出中國的設計師?這可能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現在很多人提到中國設計教育,老是在拿包豪斯等作對比,但是中國畢竟是中國,我們要把中國的文化,跟現代設計結合在一起,要尊重我們歷史,要有文化傳承。我們要去探索一種,現代設計教育怎么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

四、在扁平的語境中尋找“個性”

據說過去丘陵地帶各地方的人因為地理環境的隔閡,交通不便,各個聚居族群之間的交流比較少,所以語言及生活習俗差異頗多。而現代社會便捷的交通縮小了這方面的差距。四校活動也像便捷的交通一樣,迅速抹平了不同學校的差異與個性。套用現在的流行語言,這個世界變得扁平,沒有了差異帶來的溝壑。原來那種明顯的地域與教學風格的差異被迅速的“山寨”(借鑒)普及混合,使大家的學生作業成果看起來越來越趨同。這也許是四校交流活動有意無意的結果。在我們未曾可以設定交流的目標時,這也許是一個自然的結果。當他真的出現時,我們會深究和思考,這是我們要得結果嗎?細究起來這種表面的趨同卻隱含著本底的差異。表面的擬態與與生俱來的生存屬性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在外部教學生態環境與人才需求差異的廓形下,均值回歸還是會左右結果的生成。另一方面在當今這個因為高鐵和網絡而變得扁平化而趨同的時代,追求差異也許是更難能可貴的。因此專業教育的化“個性”也許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月.“仰望藍天與腳踏實地——向左走向右走”……[J].裝飾,2012(08):14-15.

[2]蘇丹.迷途知返[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3]蘇丹.環藝教與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4]宋立民.對環境設計專業理論建設的思考[J].設計,2017,30(7):96-97.

[5]呂帥.環境設計中的時間性審美[J].設計,2017,30(10):112-113.

[6]張書鴻,周兵.淺析環境設計中的形式基因及應用方法[J].設計,2016,29(10):120-121.

作者:張月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