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大學英語中的人文教育

時間:2022-01-10 10:06:08

導語:試議大學英語中的人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大學英語中的人文教育

一、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隱喻

語言教學雅斯貝爾斯是人文主義教育的代表,他的很多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他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青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青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1]P3。由此他倡導交往教育、生成教育、生命教育、自我教育、愛的教育等等。因此教育的本真是精神性的,是一種精神建構。

(一)用隱喻語言的魅力引導主體間的交往“交往”是雅斯貝爾斯教育思想的重要范疇,它是教育的過程。主體間的靈魂交流增進對他人和歷史的了解,也增進對自己和現實的了解,這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環境。交往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讓我們認識到人是存在于相互關聯中。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我們需要喚醒學生的交往意識,引導他們與作者的靈魂交往、與自己交往、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自由、平等的交往中,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隱喻語言往往隱含著說話者的情感,因而某個表面平常的詞實際卻富有極強的表達力和生命力。然而英語對于中國學生畢竟是外語,在水平不夠時很難迅速捕捉到語言中情感的流動,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無法體會文章的內涵。這就如同外國人很難理解“人比黃花瘦”的意境。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挖掘出隱喻語言的內涵,以隱喻語言為媒介與學生交往,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學習過程中,讓他們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或交鋒。這不僅能讓學生喜歡上語言的光芒,而且能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時,這對于學生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培養也是大有裨益。下面筆者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二冊第五單元A課文為例來分析如何挖掘隱喻語言的魅力。文章講述的是一名母親因為自己的女兒抽煙而傷心落淚的故事。第一段開始是作者發現女兒抽煙,她心里十分難過,想哭,然后拿著女兒隨手扔在一邊的香煙到廚房仔細查看。接著她敘述道,Idoweepalittle,standingtherebythestoveholdingoneoftheinstruments,sowhite,sopreciselyrolled,thatcouldcausemydaughter’sdeath。此句可譯為“事實上,我確實哭過。我站在爐子邊,手里捏著一支雪白的香煙,卷制得非常精致,但那可是會致我女兒與死地的東西啊”。顯然instruments的本義是“精密的器具、儀器、工具”,這里指的是香煙,是一種隱喻用法。這個詞很容易被學生忽視,但事實上它隱含的情感非常豐富,體現了作者對吸煙的態度。作者為什么要用這個詞?怎么引導學生去發現內涵呢?筆者主要是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展開和學生之間自由、平等的對話。步驟為:(1)instruments指代什么?(這一步是明確字面上的本體和喻體,即源域和目標域);(2)instruments有什么特征?舉出幾個典型的例子(這一步是分析喻體的內涵,旨在引導學生明白instruments的專業化特征,比如醫生手術刀、化學實驗室工具);(3)你熟悉這些instruments嗎?你覺得它們很親切還是遙遠、陌生?(這一步是引導學生對喻體的情感,大體上可以估計學生對這些專業設備感覺遙遠、陌生、冰冷);(4)想象你發現自己含辛茹苦帶大的未成年女兒吸煙,你的感覺是什么?憤怒還是傷心?為什么傷心?(這一步是回到對本體的情感理解上,學生應該會提出傷心是因為吸煙對身體是極大的危害);(5)現在你能說說作者為什么使用instruments這個詞了嗎?(這一步回顧最終目標,學生應該會討論得出instruments是冷酷殘忍的、殺人不沾血的工具,同時因為instruments帶來的遙遠感,也暗示作者的態度是對香煙要避而遠之);(6)請完成一篇課后作文,要求寫一件生活中令你高興或傷心的事,并用一個隱喻句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一步屬于實踐訓練,強調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傊?,教師和學生的對話是圍繞著源域和目標域進行,源域如何投射到目標域,目標域為什么能體現源域,情感是期間的關鍵因素。這六個步驟大致是本人隱喻教學的過程,但并不是在每一次教學中都會包含每一步,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二)用隱喻語言的魅力引導學生認識潛能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即生成”,這是教育的本質。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天分中的可能性,教育關注的是如何讓受教育者認識這些可能性、并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天賦的潛力,使其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得到充分地發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可以挖掘到隱喻語言的閃光點,通過分析語言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潛能是無限的。以下舉《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五單元A課文的例子來具體說明。文章的主人公是一名跳高少年,每次比賽做跳高動作前他都會想象自己在金黃色麥田邊和呼嘯的火車賽跑,像一頭雄鷹一飛沖天、自由翱翔(。Hewouldbeginsoaringlikeaneagle.)每次當所有人都認為他無法跨越竹竿時,他總會超越自我,一次次打破全國少年比賽的記錄,令所有人驚嘆。人們的驚嘆在故事結尾處達到高潮,也解開了懸念。原來這個少年是一個盲人。他的極限在哪里?他到底有多大的潛能?沒有人知道。他的成功固然離不開平時的刻苦訓練,但是不可否認他的奔跑、飛翔的信念讓他的潛能一次次地釋放。這個夢幻式的隱喻句在文中出現多次,在教學中利用它對學生進行潛能意識教育,本人嘗試過的引導方式如下:(1)請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盲人在跟火車賽跑,描述自己的感覺;(2)把自己當成雄鷹,描述在天空飛翔的感覺;(3)為什么少年把自己比作雄鷹而不是百靈鳥之類的飛行動物?(這一步意在讓學生找出雄鷹一覽天下小的自信的王者之氣。所以少年在想象的時候必然是勇敢的、堅定的、充滿信心的。)(4)在面臨某次挑戰的時候,請把自己想象成某種生物。這種生物可以激發你超越自己,走向成功。正是由于隱喻是一種由已知向未知、由知之較多向知之更多、由熟知的構造向復雜而難以進入的構造接近的手段與途徑。通過類似的隱喻語言訓練,促使學生更理性地認知世界,使他們在面臨新問題、新困難時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堅定自己可以克服困難的信念,從而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三)用隱喻語言的魅力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的含義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就涉及到一個人的信仰。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幫助人實現對終級信仰的追求,促使其找尋個人存在的意義,使其通向真理。這是一個哲理性的話題,在大學英語課堂處理這樣一個話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終極信仰降低一個層次,即理解為具體的人生信條,在操作上可能更容易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1世紀大學英語(應用型)》第一冊第五單元B課文是一篇精彩的隱喻范例。文中有這么一句Iwillbecomeafireflyandeveninthedaymyglowwillbeseeninspiteofthesun(我要成為一只螢火蟲,即使在艷陽高照的白天,我也要發出光芒),作者把自己隱喻為firefly(螢火蟲)。那么為什么是螢火蟲而不是其他的生物呢?此時教育過程中的交往開始了。步驟:(1)螢火蟲發光時有什么特征?(引導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得出螢火蟲只有不停地拍動翅膀才能持續地發的結論);(2)停止對于螢火蟲意味著什么?(學生可能會回答“無光、黑暗”);(3)“停止”和“黑暗”對于人意味著什么?(學生可能會說“‘停止’指的是行動的缺失,‘黑暗’指的是不為人知、失敗”)。此時學生可以總結出作者的意圖了:如果不愿做生活的失敗者,要改變人生就要ActNow即付諸行動。這是取得成功的信條和準則。所以人生不能空有夢想和計劃,要行動起來,否則一切都毫無意義。課堂對話結束了,但這個主題討論并沒結束,學生需要在課后寫一篇作文,題目是Iwillliveasa/an…學生要把自己的人生比喻為某一種生物或物體,并闡述理由。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會逐漸找到自己人生的信條,明確人生目標。

二、小結

總之,大學英語課堂的隱喻教學體現了人文教育的“交往”過程,體現了教育“生成”本質,體現了教育的“生命”意義。除此之外在所有的教育活動中還應體現“愛”,因為“愛是教育的原動力”。師生只有在平等的互愛中才能看清真實的對方,才能展現人性中崇高的、純潔的一面進而接受對方。

作者:蘇超華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