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文教育現狀調查思路
時間:2022-05-04 05:58:13
導語:大學生人文教育現狀調查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人文教育”或“人文關懷”的理解
有近40%的同學(包括沒表態的)對“人文教育”和“人文關懷”的含義不清楚,10%的同學中把人文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是中國特色的教育,其余同學則認為人文教育是關于人性的教育、精神與文化的教育、品質與理想的教育、人格塑造與精神境界的提高等。
2.學校人文教育類課程的開設情況
60%以上的同學認為,在過去的一學年中,開設的人文教育課程大概有大學語文、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職業生涯與規劃、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必須課,以及經典導讀與現代管理、人際溝通與技巧、中國傳統禮儀禮俗、商務禮儀等公選課。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同學們認為對未來的職業定位、人生規劃、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歷史、增強責任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收獲。
3.其他課程教學中對人文教育的啟發或滲透情況
同學們提到在有些專業課或公共課的教學中,如大學英語、管理學、力學等少數課程的課堂中教師會涉及到一些人文教育的話題,但普遍反映與教師的溝通機會極少,甚至有同學明確指出教師上完課走人、不關心學生,學校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溫暖等等。
4.獲取人文教育的其他途徑
多數同學從網絡、課外閱讀、公益組織以及其他媒體信息中獲取人文教育的有關信息和素材,也有通過社會實踐、兼職等親身體驗,感受到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質的重要性,但網絡在其中占有主導地位。
5.對人文教育的具體需求和期待
幾乎1/3的同學對人文教育持無所謂的態度,既無期待也提不出具體需求,屬于人文教育的被動群體。其余同學認為應該增設相關課程,而且建議應將其中的一些課程設置為必修課,要求課程具有實用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注重實踐教育,多組織有關經典文化的講座等。
二、大學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問卷、實際觀察和調研分析,目前大學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重視不夠
1998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所進行的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人文素質教育[5]。但近年來,根據校園的所見所聞、課堂觀察、同學反映的情況等,可以看出學生的基本素質呈逐步下滑趨勢,何談人文素質的提高。教室里遍地的塑料袋、餐杯、飲料瓶,甚至早上第一節課整個教室都充斥著煎餅、包子味,課堂環境和衛生狀況很差;課堂中邊吃東西邊聽課、隨意出入教室、遲到、玩手機、說話等現象司空見慣;宿舍里不少男同學沉浸在網游中,抽煙和喝酒的人數在不斷增加,身體、精神狀況不容樂觀等等。這種種情況表明,進入大學以后,我們的很多同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迷失了生活的目標和意義,我們的相關部門和教師沒有真正去關心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師生之間缺乏深入的溝通和了解,沒有給他們足夠多的人文關懷。
2.人文教育的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
大學人文課程是由交叉性知識組成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目的是探討人文精神的基本本質,結合人生觀、世界觀等闡明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各種表現形態,為大學生的精神成人提供精神生活上的資源,豐富大學生對人生與世界的看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6]。綜合我校有關人文教育的必修和選修課的情況看,目前大概有全院學生的必修課大學語文、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職業生涯與規劃,公共管理學院學生的必修課中外文化經典導修、自我開發與設計,公選課經典導讀與現代管理、人際溝通與技巧、中國傳統禮儀禮俗、商務禮儀、人際關系學、音樂鑒賞、跨文化交流,以及西方哲學與智慧、新倫理學等網絡課程,總數達100多門。從課程總量和覆蓋面上看,應該算體系完整、內容全面。但具體到每個同學,一是缺乏系統的學習,二是學習的效果和收獲不大。由于這類課程多數為選修課,很多學生只是為了學分而選,并沒有去認真地學,即使去學了,多數也只是增加了知識,而非內化為素質和涵養。
3.實踐教育活動較少
人文素質的養成和提高,需要每個人親身去體驗和融入,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多數同學提到:對于目前很多教育,基本上都是說教和理論,既枯燥乏味也覺得無用。在目前這種功利化的教育背景或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引導下,人文教育始終面臨著“到底有什么用”的尷尬責問。本質上說,人文教育是一種人性回歸的教育,是能使人從名利、得失、對錯、好壞等二元對待中獲得超越和解脫的教育,它并非這類知識的積累,也不是學問。而是需要我們按照所學的道理親身去實踐,并最終達到知行合一,否則會導致“知而不行為誑、行而不知則愚”的結果。
三、對加強大學生人文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如何才能真正把人文教育內化為學生的良好人文素質、較強的創新能力、積極和良善的科學與人文精神,進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并最終落實為實際行動,造福社會、造福人類,是一項擺在我們面前的宏大課題。
1.要從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做起
我們當今的大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他們有著較好的物質生活,但由于應試教育和升學競爭的壓力等,在入大學前,他們的人文教育并沒有被得到應有的重視。他們普遍缺乏應有的自控能力和內心承受力。考入大學后,雖然多數都已步入成人行列,但心理年齡、精神年齡偏小,內心比較脆弱、適應能力較差。大學相對寬松的管理和生活目標的迷失,使他們往往會感到迷茫和孤寂,有的不幸沉迷于網絡,荒廢了學業;有的則無所事事,精神頹廢,虛度光陰等。此時,就需要學校和教師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關愛和呵護他們的心靈成長。據很多同學反映說,之所以愿意上某一門課,是因為任課老師關心、愛護他們。可見,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愛護和人文關懷都是始終不變的主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人文教育,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被關愛的溫暖,推己及人,等他們走向社會,他們會將這溫暖的記憶內化為良好的公民素質和意識。所以,筆者認為,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是做好人文教育的基礎和起點。
2.構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
人文教育的環節應既要有理論,也要有實踐。既要強調數量,也要注重效果。理論課程的設置應科學規劃,應該按階段、課程性質,分別安排在八個學期中。對于低年級的公選課應根據不同的專業增加像史記講讀、諸子百家講讀等我國史載和思想類經典的解讀課程,有些課程甚至應增列為必修課,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因為目前大多數商科和經濟類課程,都是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主或引進西方的教科書來用,無論是時間的跨度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都顯得不夠,需要參照和補充我國傳統的經典文化和圣賢思想。一味地拋棄和否定幾千年的積淀和傳承,似乎不合邏輯。其次,應適當增加必修課,如我校公共管理學院已把中外文化經典導修和自我開發與設計設為必修課,而且每個學期都有。建議應將這兩門課列為全校各專業的必修課。還需要指出的是效果問題。人文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當今功利主義盛行、人文素質和公民意識淡化、大學教育已淪為就業工具培養的時代大背景下,強調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質雖然很迫切,但不一定是學生所需要的。對于不想接受的東西,同學們聽而不聞。況且,很多選修課已成為同學們混學分的課程。如何能最大化發揮這些課程的作用,真正能提升學生的素質是個不小的挑戰。
3.增加實踐教育活動,豐富實踐教育內容
說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寸。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親身體驗,可以印證理論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同學也反映說,目前他們是看得多、做得少。所以,沒有實踐的理論學習,只是一種知識和記憶,作用不大。實踐環節可以增加人文講座、社團活動、公益活動、社會實踐調查、企業實習等形式,實踐內容要涵蓋人際交往、心理輔導、社會服務、勞動鍛煉、公益和自愿者行動等諸多方面。人文講座可以聘請商界、學界、宗教界等各界德高望重的人士,從創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等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和開拓學生的視野,延展和夯實人生的信念,綻放出生命應有的光彩。社團活動可以定期、有針對性地舉辦一些服務學生、教師乃至社會大眾的項目,既鍛煉學生的技能也培養了他們的成就感,繼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求知欲望,可謂一舉多得。公益活動可以結合一些具體的大型會議、事件和特定群體,盡量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從中培養他們的集體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激發他們的愛心和潛能,認識到自我價值。社會實踐調查可以利用平時所學的專業知識,根據指導教師、學校的安排或調查對象的需求和實際情況,撰寫相應的報告、心得或研究結果,從實踐中逐步培養嚴謹、扎實的科學精神,提高研究能力。企業實習是目前同學們的一個薄弱環節,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和企業本身正常運作的限制,同學們真正能在企業相對穩定、長期實習的機會不多,需要學校下大力氣,從培養方案、實習的時間到落實實習單位等方面認真研究,切不可流于形式。通過企業實習讓學生感知到需要學什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優勢,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會自覺地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但必須要指出,學生的人文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整個社會環境。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能夠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識等等。其次,我們應該把人文教育理解為社會教育,它不僅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自主、交往、溝通、自治的能力、多樣性、豐富性、敏感與想象力的培養有關,也與如何面對外在的干預與脅迫有關[4]。最后,以某位教育者的懇談作為結尾以共勉和自省。我們的大學生是否很快樂呢?或許他們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以至于顧不上自身的價值,忘卻了生活的真諦,忽視了心靈的力量;或許他們把現實社會看得如此的實際,以至于將自身的命運與財富的積累視為一體,放棄了信念,失去了理想。我們的大學生經歷了什么呢?他們絕大部分來自呵護有加的獨生子女家庭,他們都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他們也都清楚地看到了就業的困難和財富的威力。他們特別渴望成功,也充滿想象,但除了攻讀學位以外,他們可以獲取成功的途徑很少,所以他們更容易遭到競爭的挫折和失敗。我們的大學是否足夠認真地研究過這些問題,是否足夠真心誠意地關心著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把人生的道理更好地告訴每個學生。如果缺乏對人生價值的領悟,他們何以珍惜未來,何以影響社會[7]。
作者:蒼靖工作單位: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
- 上一篇:醫學人文教育的再認識
- 下一篇:中學體操教學調查分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