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中的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9-29 11:02:15

導語:歷史課中的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課中的人文教育論文

一、歷史和社會教學人文性的作用

1.培養正確社會歷史意識

有學者說“歷史意識是把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企望結合起來的一種心靈活動”。因此,歷史教學要用正確的理論為指導,使學生認識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會初步運用基本觀點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并發展學生的社會歷史意識,要以歷史知識作基礎,同時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如愛國意識、參與意識、憂患意識以及民族意識等。

2.培養優秀民族素質

當前,一部分青年學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忘卻優良傳統,使民族氣節下降甚至消失,民族意志變薄,做出一些不顧國格、人格,損害民族情感的事。這表明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對學生民族素質低的培養。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民族素質。我們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并在歷史發展中,產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文化,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華夏兒女。因此,在歷史與社會教學活動中,應該好好利用優秀文化來對初中學生進行民族素質的培養。

3.培養先進國際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但是國與國間也存在許多隔閡和問題。通過深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造成隔閡和問題的原因是各國有自己獨有的歷史和社會文化,而且這種歷史和社會文化間存在差異。要想很好的解決國與國間因歷史和社會文化差異導致的問題,就必須培養青少年的國際意識。因此,中學歷史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社會,還應該通過歷史教育,幫助學生擴展視野,樹立起“和平的公民責任、民族間相互依存、國際理解以及人類友愛的意識”,使我們的青少年能夠正視別的民族、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承認彼此間的差異,不因為彼此的差異而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理解合作。

二、通過歷史和社會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明確了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傳遞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后,我們就需要分析探討如何通過歷史與社會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在學習中國古代文明時。我國古代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曾長期居于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古代文明成就史的教學可以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更是進行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在學習“近代探索”時學習中國近代史,使學生知道中國是怎樣由文明古國逐漸落伍,成為列強侵略的對象;知道中國在近代時期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理解近代中國人民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如何前赴后繼,不斷探索和奮斗。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責任感,弘揚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犧牲,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和優秀的革命傳統。還可以從近代中國歷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教訓。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開放的世界意識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另外,近代中國是古代史的延續和現代史的前奏。學習近代史將幫助學生系統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

三、本土化原則

本土化應該是歷史課堂教學案例開發的基本原則之一。教材采用的教學案例一般比較普遍。在講解歷史的過程中,盡可能的聯系穿插本地發生的歷史,使案例更具直觀性、生動性。盡量縮小學生的時間、空間距離和學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探究有的放矢。

四、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人文教育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培養學生的完整人格有著重要作用,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初中歷史作為人文社會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其重要性顯而易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上述分析中提到的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目的,采用正確的方式。

作者:黃斌慧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