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必要性探究

時間:2022-08-31 08:21:59

導語:人文教育必要性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必要性探究

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

社會的發展始終遵循著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原則。中國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這樣的進化過程為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一系列變革。在高等教育方面,一個顯著變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變為可能,并且逐漸集結成為一股大趨勢。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可以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一般來說,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的總體規模不大,特別是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高校、高中、初中在校生比例1950年為1:3:100,但在2000年已達到1:4:11。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規模、層次類型以及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8年高校招生數僅108.4萬人,1999年猛增到159.7萬人,增長率為47.3%,以后幾年增長率雖有所下降,但招生數仍不斷增長,中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于2003年大學入學率達到15%,開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06年增長率為11.5%,招生數為530萬人,高校擴招告一段落。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長率分別為6.9%和5.6%,顯現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到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26.9%。大學的擴招,高等教育的普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原本被排斥在知識之外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是值得肯定的。從以上列舉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轉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因如下:首先,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的大趨勢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環境,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這就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要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其次,社會各行業也都處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希望招攬新銳人才,加快發展步伐,成為競爭激戰中的勝者,收到更豐厚的效益。從這一點來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也都是巨大的。再次,越來越多的家庭過上了小康生活,經濟條件提高的同時,對教育投入也更加重視,絕大多數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而巨大的就業壓力也使得學生們對專業技能和學歷愈發重視。綜合以上三個方面,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適應國家、社會和個人需求的。從我國大學的現狀看,大學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一些城市的高等學府密度很大。這不僅反映了上述對人才需求量增加的事實,也體現出大學在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來面對社會,接收學生。大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殿”,它所面向的是大多數人,它的發展也是符合大眾化趨勢的。另外,現代的大學教育不能再回到古典的大學教育中去。這是因為古典的大學教育是面向少數人,面向貴族子弟的教育,這已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符,我們可以借鑒其中的教學方法,傳承其精神,但不意味著我們要退回到彼時的教育模式中去。因此說,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是社會發展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我們對于高等教育的討論首先要在承認這一現實的基礎上進行。

二、大眾化趨勢下人文素養的流失

需要關注的是,在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下,雖然進入高校深造學習的大學生數量在劇烈增長,但其人文素養卻沒有因為受到高等教育而有顯著的提高,甚至還有流失和倒退的現象。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可舉出的此類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很多,如:大學生的書寫問題,不僅在美觀度上下滑嚴重,正確率也越來越低;閱讀量太少,課堂上“一問三不知”現象時有發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下降;本專業書籍閱讀量不足,更不用談對非專業領域書籍的涉及程度;嚴重缺乏地理、歷史等常識性人文知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知識量令人大跌眼鏡;過分沉溺于網絡和各類娛樂活動,精神世界逐漸萎靡空虛等等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基本人文素養缺失的問題。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經濟社會商業化、市場化對基礎性人文教育的沖擊。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功利性意識加強,出現了只重實用、重應用的學習心態,也使得大學教育往這一方向趨近。由此導致的教育應試化,在中小學階段尤為明顯。學生為了升學考試而忙碌,所學的知識都轉化為應試內容,使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探究的興趣。雖然目前各地都在推行中小學教育改革,使用新教材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在應試化的大潮下這些嘗試所發揮的作用收效甚微,更談不上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中小學階段是知識的積累階段,也是人最具好奇心和活力的階段,但絕大部分學生在這時卻并沒有豐富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第二,上文提及的大學普及,受教育人口激增這一現實狀況,使得大學的門檻降低,大學之間的生源競爭也更加激烈。大學為了招攬學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高樓綠地的美化上,對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的營造有所忽視。并且在高考制度之下,招收學生只能看成績而無法得知其素質修養,也是個中原因。第三,大學生失掉了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雖然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不僅只發生在大學生身上,但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受教育程度高、學歷高的群體,即將進入各個工作崗位,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更應該具有一定的素質修養。大部分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疏忽了對自己思維能力的鍛煉,懶于思考,從不自省,喪失了獨立的精神。第四,在大學教育中,大眾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的矛盾逐漸激烈。這一點將在下文作具體討論。

三、大眾化與精英化的矛盾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現代文化形態,形成于20世紀市場經濟相對發達,城市化程度較高,現代傳媒技術應用得到發展的環境下。由于大眾文化是工業化的產物,較容易受市場或商業化影響,又因為借助傳播媒介廣泛散布,并為社會群體成員普遍接受,因此大眾文化所提供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在功能上具有較大,較廣泛的整合作用。可以說大眾文化的出現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相比較來看,精英文化作為一種高級文化,代表了知識的等級性,是少數人的文化,它以生產者為導向,是生產者審美價值的體現,主要以其人文藝術價值來進行衡量;而大眾文化是多數人的文化,是以接受者為導向的,迎合接受者和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文化,主要以其商業價值來進行衡量。這樣,二者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一般認為,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精英文化往往承擔著教化的使命,發揮著價值示范的功能,是“經典”和“正統”的解釋者和傳播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大眾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原有的社會地位和發揮的社會作用受到了挑戰,其矛盾主要表現在價值取向的對立以及審美趣味的對抗上。二者的矛盾主要緣于現代化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文化的普及化。也就是說二者的矛盾產生于社會發展革新進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升級。但兩種文化的存在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價值。大眾文化是時展的必然產物(用不用再加點,而且過渡不太自然),古典時期的精英文化是文化等級制的表現,接受精英教育的多是貴族,對于那些連基本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的普通百姓而言,教育、文化是奢侈品,他們基本沒有機會去接觸。而如今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精力、有能力、有機會關注文化,接受教育。加上教育的普及也為大眾提供了環境,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知識。另一方面,精英文化是優秀規范和標準的繼續者,它所關注的是審美的永恒價值,講求倫理的嚴肅性、創造性和個性風格,具有不斷超越自身的內在動力。因此想要緩和這一矛盾,絕不能以消除另一文化為方法。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矛盾,在高等教育范疇里也是十分明顯和激烈的。古典的高等教育模式奠定了其進行精英教育和教育精英化的傳統。但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商業化、市場化的沖擊,高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人口激增等原因,注定了大學不能再只是單一地延續精英化教育。大學必須同時考慮大部分學生的文化水平和需求,發展大眾化的教育。但矛盾也隨之從中孕育。一方面,大學的不斷擴招使管理者希望吸引更多的生源,因此基礎性的人文教育需要面向更廣泛的學生群體,為此,學校開設了各類通識必修課,也經常性地舉辦一些文化活動,如校園文化節、文化講座、讀書交流會等等,但是這樣的文化活動的效果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首先,一些通識課缺乏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逐漸僵化,變成大部分學生敷衍了事的對象;其次,校園的文化活動中真正能對學生有幫助、有觸動的逐漸減少,有一些已淪陷成為必須要學生完成的任務,只是走形式。反觀另一方面,學校又要求各學科研究更加學術化、專業化。教師的科研壓力越來越大,研究生招生力度也逐漸加大。一個大學的學界聲譽,可以說大部分由“精英們”的科研成果帶來,但這一層次的研究生大部分時間里只是專注于自己的研究任務,和本科生之間的交流很少;很多老師也承受著科研的巨大壓力,投入教學的精力受到壓縮。而在大眾化和精英化之間徘徊的大部分學生,他們對基礎通識課缺乏興趣,專業知識又不夠涉足更深層次的研究領域,高不成低不就只能流于平庸。低標準的基礎性教育和高標準的學術化研究之間的分裂也就愈加凸顯。

四、建立更高水平的大學基礎人文教育——以經典閱讀為主要途徑

通過以上對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大學生人文素養流失的分析,我們需要在肯定大眾化趨勢和承認現有問題的前提下提出新的解決辦法。我們認為,結合當下現實,在大學里建立一種更高水平的基礎人文教育是必要的,并在這個新的教育模式下樹立一個更高標準的人文精神尺度,從而使更多學生達到這一知識和精神上的新高度。這樣的教育模式立足于精英化和大眾化的溝通聯結,希望以此使二者之間的差距漸漸縮小,矛盾有所緩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模式中不能被忽視的重點。當今社會強調經濟效益、強調科學技術,這些都沒有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物質,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最終還是“人”。所以我們對于人,對于人的知識、素養都應給予重視。人文教育以傳授人文知識為主,以發展學生認識與處理社會關系、人己關系、物我關系的能力為目的,用一定的價值標準幫助學生去樹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概括來說就是一種教導學生“成人”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實現并不能依賴簡單的知識灌輸或對權威的盲目服從,而需要通過不斷地批判與自我批判并建立更高的精神價值尺度,完成文化的提高。但是近年來,不少人走入了這一概念的誤區,一方面有不少人神化了人文教育,認為人文教育包治百病,只要搞好人文教育一切都能迎刃而解,這種看法是極端的。它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卻是解決現代文化矛盾的一種途徑。另一方面,不少人對人文教育存在誤讀,認為人文教育就是儒家思想等傳統經典教育,這是把人文教育狹義化了。事實上真正的人文教育應是一種高雅文化教育,是非專業科學文化教育,它能夠促進精神尺度的提高,促進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提高。這和我們之前提到的在大學校園里建設一種更高水平的人文教育,是相承接的。反觀現今大學校園的人文教育,值得肯定的是,大學管理者已經認識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在不斷尋求一些新的方法途徑來促進人文教育的發展。例如,開設各類基礎性的人文課程:大學語文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等。但真正對這類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占多數,大部分學生去上課是為了出勤率和獲知考試內容等這種功利性的目的;再如開設各類講座,目前校園里的講座內容,有關于研究前沿、專業性很強的,有關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有關于海外深造的,也有一些商業性的、意義不大的講座。但內容受眾廣、受歡迎、有實際意義的人文知識性質的講座并不多。可見人文教育在大學校園里確實是被提出、被執行的,但疏于落實,收效不大。那么如何將這種更高水平的人文基礎教育落實呢?我們認為除了開設必要的課程之外,更重要、更有實效的途徑是落實大學生對人文經典的閱讀。首先,閱讀是大學生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大學里少了老師、家長的督促,更需要學生自覺主動地吸收新知識。而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閱讀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快餐文化的流行、學習風氣的浮躁等情況出現,會有一大部分學生選擇讀圖、讀編譯版圖書、讀簡縮版圖書等等。雖然從這些讀物里也能獲得信息,但作為一個需要有專業精神和研究態度的大學生,只讀這些皮毛不僅抓不住文本核心,更起不到深入學習的效果。因此對經典原著的閱讀應該受到重視。其次,大學單一學科知識的細化、深化和不斷分支,反過來又使得各門學科之間的交叉聯系不斷加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跨學科研究領域,這就給學科專門訓練這一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困難。學生們在課堂上接受的大多還是傳統專業知識的教學,其他無法回避但必須了解的與之相關的其他領域的知識,則需要學生自己補充學習。這時最有效便捷的方法之一就是課后的閱讀,而人文經典書籍就為學生搭建了這樣一個融會貫通的平臺。如《莊子》涉及文學、哲學、宗教等領域;《論語》涉及文學、哲學、教育學等領域;《史記》涉及歷史學、文學等領域。如果學生精讀過這些經典原典,那么對其在專業學習和交叉領域的探究都是大有助益的。第三,目前大學所開設的一系列基礎性課程如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等課程,是一類無差別、缺乏個性化的課程。而這些課程的目的也無一例外地陷落到應試化的困境里。經典閱讀作為新式人文基礎教育的途徑之一,它不以應試為目的,而是倡導個性化,同時又具有凝聚力。不同學科的學生對經典文本的接受度不同,每一個學生也都有自己的興趣所在。可能一些學生從簡單的人物傳記、名家名著讀起,一些從較深奧的社會學、哲學著作讀起。大家的選擇各不相同,但閱讀這一方式會將學生們凝聚在一個人文氣息更加濃郁的文化氛圍里。這樣的氛圍也會感染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里提出的以經典閱讀為主要途徑的基礎人文教育并不是萬能的,無法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同樣多的收獲;讀完一兩本經典也不可能立刻使人達到人文素養的新高度。它不是萬能的藥方,是一個需要被有效地長期貫徹,循序漸進的過程。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基礎人文教育,是社會和大學進步發展的表現。如何賦予這一發展成果新的內涵和高度,并將其更加有效地利用執行,這才是我們所關注的。

作者:張地木 常鈺 苑文雅 雷鈺 姜凝玉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