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塑造

時間:2022-04-29 03:55:33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塑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塑造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對于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伴隨著對教學理念不斷的改革。教學改革的深入,為初中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教育界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而初中歷史教學又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歷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和世界歷史的重要途徑。文章旨在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進行深入的探究,并且分析現狀,以求找出對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初中歷史學科的開展,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繼承國人的優良傳統,并使其不斷發揚光大。更是為了學生了解世界歷史,能夠站在現在的角度回顧歷史、總結歷史,更好地開拓未來。這是一種人文精神上的教育,體現的是人文精神,所以一定要重視初中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就更是重中之重。

一、人文精神塑造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促進意義

初中歷史學科的講授,不僅僅是針對中國歷史展開的知識普及,同時對西方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所涵蓋。所以,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懂得歷史,從而銘記歷史,更好地運用古人留下的智慧,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為學校教學內容的規劃、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這種人文精神的塑造,更有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有助于營造更加歡快、輕松的課堂氣氛,自然更有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拓展創新思維,從而令中國和世界更好、更快速地發展。

二、目前初中歷史課程的人文教育現狀

1.學校對歷史課程教育的功能性認識存在偏差。初中歷史課程通過呈現各個國家歷史的特性,將歷史文化的精髓通過書本和教學的形式講述以及傳承。但是現在,太多的學校都是頂著“應試”的帽子,將“應試”作為教學的目的。這種教學目的的偏差,使得太多教師偏離了軌道,失去了講授歷史課程的本心,只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只重視學生歷史考試成績,卻忘記了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學校對歷史課程教育的功能性認識存在偏差,也就直接影響了歷史課程的教師和學生,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2.初中歷史教師缺乏人文精神素質。教師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下,在學生家長殷切的期盼下,更是將歷史課程的教學變得只能“應試”。學校需要升學率,而學生家長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在這種壓力下,也不得不把歷史教學做得更加“循規蹈矩”,更加貼合大眾的要求,也更加符合學生的考試。歷史課程是一門較為發散的學科,并非是有規律性、邏輯性的學科,但是卻能引起學生的深思。每一個國家的興衰、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其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文化底蘊。[2]這其中的人文精神需要歷史教師去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總結。但是在升學壓力下,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如何提高升學率、如何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經濟價值中,不能真正帶領學生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教師也不能找回教育的本心。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歷史課程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重視,更使得初中歷史教師缺乏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3.教學內容缺乏對人文精神培養的安排。初中歷史課程的學時安排相對于其他課程的學時安排較少,這也是教學大綱的要求。課程學時有限,歷史教師既要講授歷史知識,又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自然都是不太充分的。同樣的,短時間內學生了解、理解知識都相對吃力,更何談感悟人文精神。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塑造的可行性方案

1.轉變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理念,體現歷史教學內容的人文精神。想要真正地改變初中歷史教學的狀況,就要從根本入手,也就是從教學理念入手,也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可以真正地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塑造。首要做的,自然先從學校入手。只有學校真正地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教師才有大展拳腳的舞臺。只有改變學校的教學理念,讓學校不再是“重應試而輕人文”的地方。其次就是對教師的改造,只有教師從心底接受并且有改變現狀的意愿,才能夠真正地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才會盡心盡力地去引導學生感悟人文精神。而歷史教師想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這意味著歷史教師不僅要擺脫傳統教育的“枷鎖”,還要開拓出一條全新的路徑。盡管這條路面對的是社會公眾的施壓和學生父母的擔憂,但是只有從根本改變這條崎嶇又坎坷的路,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才會得以改變,學生才會真正從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真諦。2.深度挖掘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內容的人文思想。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歷史教師的教學準備都圍繞考試開展,很少真正引導學生對人文精神進行思考。所以,想要提升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還要從教學內容上做出變革。如中國近代歷史的教學,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是推動我國歷史車輪向前的關鍵時點。但若教師僅僅是在書本層面對這些知識照本宣科,學生自然無法明白其中的真諦,也無法體會中國歷史的辛酸進程,也就無法體會到當今中國的繁榮強盛是多么來之不易。[3]所以說,對于歷史課程的教學,教師做的不僅是闡述歷史事件的時期、人物和事件,更要引導學生去感悟,感悟愛國將士們對自由民主的追求,感悟愛國將士們百折不撓的精神,感悟愛國將士們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想要真正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深度挖掘教學內容,打造出更好體現人文思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才可以真正地對歷史教學做出變革。3.拓展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弘揚人文精神。當今科技十分發達,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不再僅局限于“黑板上教學”。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歷史。尤其是針對我國近代、古代歷史,歷史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截取一些電影片段,或是參考文獻,帶領學生觀看電影片段,閱讀參考文獻,并且加以引導和講解。這樣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細致又全面地感受那個時代歷史的跌宕起伏,也能夠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另外,針對西方歷史,歷史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教學方法,如通過視頻、音頻片段,展示《英雄交響曲》的魅力、梵•高對藝術的執著等。這些都能夠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西方的歷史和文化,更能夠引發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深思。4.創新教學模式,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學內容。初中時代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歷史課程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一門學科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最主要的途徑還是來自學校的課堂教學,所以對歷史教師的要求自然是格外嚴格。[4]歷史教師想要真正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就一定要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更好的機會讓學生感悟歷史、學習歷史。教書育人,不僅是要教會學生掌握課本內的基礎知識,更需要學生能真正了解歷史、懂得歷史,能夠思考歷史背后的道理。學校和初中歷史課程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悟歷史,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學習古人的態度和精神,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參考文獻:

[1]郟吉芳.初中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塑造分析[J].開心:素質教育,2017,(8):32-32.

[2]周婷.談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高考,2017,(15):165-165.

[3]沈玲.人文理念,你我共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塑造學生人文精神初探[J].好家長,2017,(66):104-104.

[4]姜晉紅.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新課程(中),2017,(9):224-224.

作者:劉 杰 單位:甘肅省鎮原縣孟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