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現實困頓
時間:2022-09-22 09:26:57
導語: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現實困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回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尋找儒文化中的生命因子,以“貴生愛物”的自然生命觀、“仁為核心”的道德生命觀、“以和為貴”的社會生命觀、“內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觀,積極回應當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多重困頓。面向未來,以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價值教育、歷程教育為青少年生命教育本質回歸提供路徑選擇。
關鍵詞:儒家思想;青少年;生命教育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命思想與生命智慧。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生命教育成為解決青少年成長發展沖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環,也是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促進生命綻放的重要動力。當前青少年愈發漠視自我生命與他者生命,對生命失去敬畏之心。鑒于此,從儒家思想中挖掘生命因子成為應有之義。
一、儒家生命教育思想的彰顯
(一)“貴生愛物”的自然生命觀
儒家文化是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文化,“貴生愛物”是儒家自然生命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貴生”指“貴”自己、他人、萬物的生命。這里特指貴“以人為本”的生命,正所謂“天地之性,人為貴”,[1]人在宇宙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優于他物、超越群生。孔子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2]”,孟子的“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3]”,荀子的“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4],均突出了生命本體的可貴。“愛物”體現在儒家“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上,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孔子少貧賤,為養與祭或不得已而釣弋,如獵較是也。然盡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為也。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5]孔子認為對自然的開發要留有余地,尊重自然規律以保障萬物“生生不息”。
(二)“仁為核心”的道德生命觀
儒文化著眼于提升道德生命,“仁為核心”是道德生命的集中體現。儒家思想表明“仁”為道德最高境界,是代表著生生之德的天德在人生命中的體現。“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6]作為君子不能違背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處理國君與臣子關系時,孔子提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7]處理君民關系時,孟子認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8]處理道義與權威時,荀子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9]“仁”有廣狹義之分,廣義的“仁”指向“圣人之仁”,是最高境界的“仁”,即能夠救濟于世、造福于人。狹義的“仁”指向“君子之仁”,即君子的內在修行。君子的“仁”要求克己愛人,即對內自我約束、對外推己及人。
(三)“以和為貴”的社會生命觀
“和”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賦予和諧社會文化內涵。“和”一開始是指飲食或音樂處于調和狀態,在沿用的過程中不斷延伸到人與自我、自然、社會的關系上,成為人們躍躍欲試所要達到的美好生活狀態。《尚書·堯典》中記載“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10]《周官》中的“庶政惟和,萬國咸寧。”[11]《國語》中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12]這些都是不同主體對和諧狀態的展現。“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3]“和”是事物發展的理想狀態。“和為貴”思想同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存在天然聯系。
(四)“內圣外王”的精神生命觀
“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對理想人格的追尋。“內圣外王”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是指個體對內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也能施行其王道。“內圣”要求人持續不斷地修身養性。與莊子所言的“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14]頗有相似之意。“外王”是指人在完善自身發展以后,積極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之中,為國家高效治理建言獻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己之力。儒家認為“修己”是治國理政的起點,而“治人”才是治國安民的歸宿,“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則為“修己”的方向與目的。在儒家的著述中,內圣與外王相互依存、相互統一。內圣是外王的基礎,外王是內圣的目的。
(一)自然生命的異化
一是糟蹋自己生命。萬宇輝等學者曾對中國8個省17622名中學生及部分大學生進行自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共有3001名(17.0%)學生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有過自傷行為。[15]依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在青少年這一群體中,自殺成為15-19歲女孩的第二大死因,也是男孩第三大死因。這些信息持續不斷地向我們敲起敬畏生命的警鐘。二是漠視他人生命。對他人生命的漠視不僅表現在傷害對方的身體生命,還體現為是否尊重、關照他人。據有關媒體報道,僅2015年就有高達60起的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其中學生引發的校園暴力事件占了75%。[16]三是破壞自然生命。當前人類面臨環境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重、技術失控與濫用等問題。總書記高瞻遠矚,將生態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提出“兩山”理念,呼吁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二)道德生命的缺失
一是道德認知不健全。道德認知是對道德規范及道德關系的認識。青少年處于習俗水平與后習俗水平,正是他律道德轉為自律道德重要節點,當前學校德育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道德觀念引領不足。二是道德情感不充沛。道德情感是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道德行為與道德關系所產生的心理體驗,道德情感的欠缺將導致青少年難辨是非。三是道德意志不堅定。道德意志是指為達到預期道德目的或產生道德行為而克服各種過程性困難與障礙。青少年道德意志不堅定表現為無法克服達到預期道德目的與道德行為的各種阻礙。四是道德行為不頻繁。青少年道德行為依賴于合理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青少年道德行為的罕見。
(三)社會生命的迷離
一是物化的生命。在物欲的驅動下,人們賺得盆滿缽滿,一邊滿足于擺在眼下的功名利祿,另一邊又感嘆心生空虛。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既受到道德教育工具化的影響,又受到基于技術崇拜的課堂教學的控制。長此以往,師生間缺乏情感交流、生命觸動,學生靈動的生命必然被蒙上物化的面紗。二是扭曲的價值。有用價值凌駕于本體價值已成不爭的事實,教育領域無一例外的彌散著功利化價值。各教育主體或多或少被教育效率所遮蔽,以經濟學的視角去權衡教育收效,較少關注學生的價值追求與情感迸發。
(四)精神生命的荒蕪
一是精神世界空洞。豐盈的精神世界使人善于思考、樂于生活,空洞的精神世界則導致青少年思考缺乏著力點、生活無所寄托。誠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17]當前享樂主義的盛行致使現代人忘卻降世的目的,忘卻最初的信仰與價值追求,日復一日地生活在無根化的世界里。二是生命價值落寞。身處于尼爾·波茲曼倡言的“娛樂至死”時代,生命價值落寞的原因在于周遭病態的文化環境。年輕人喜歡膽戰心驚的刺激,對“巔峰時刻”樂此不疲。青少年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而陷入“放飛理想”的桎梏,無暇顧及升華精神生命。
三、儒家思想觀照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本質回歸
(一)以安全教育保障自然生命延續
儒家“珍生貴生”的生命教育思想傳遞關愛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旨意。生命的短暫性、偶然性、不可逆性與不確定性時刻警戒我們要“好好活著”。青少年安全教育關乎社會和諧穩定與國家長治久安。近年來學校安全教育仍處于薄弱環節,開展青少年安全教育以保障自然生命延續成為應有之義。一是建立學校主導、家長配合、全社會參與和監督的生命安全教育體系;二是系統開設安全教育課程,促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安全觀;三是加強德育工作,構建和諧的校園安全文化;四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安全教育培訓。[18]
(二)以道德教育促進道德生命彰顯
道德寓于生命之中,道德教育是形成道德生命的必要條件。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推崇四德”、荀子的“隆禮重義”均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過德育健全主體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最終實現“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盡管青少年德育工作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難題,其難題的消解需要考量以下問題。一是注重德育對象的差異性;二是注重德育內容的針對性;三是注重德育方法的滲透性;四是注重德育主體的多元性;五是注重德育場域的多樣性。
(三)以價值教育升華社會生命格局
價值教育的核心在于堅定正確的價值教育取向。以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引領青少年升華社會生命格局。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為“仁、義、禮、智、信、孝、忠、勇”等,強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教化思想,這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人的高尚品德,培育人的理想人格,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養與生命格局意義非凡。如今處于多元文化時代,面臨異質文化的強烈沖擊,難免會產生價值選擇困惑。青少年作為三觀未健全的群體,在全球化進程中難免會遭受西方文化的入侵與殖民,其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均會受到深刻的影響。此時,亟需不斷提醒青少年社會生命的無限與浩瀚,以激勵其提升社會生命格局。
(四)以歷程教育激揚精神生命活力
一段教育歷程,便是一段生命歷程。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即為歷程教育,它集中體現精神生命的無窮無盡、彰顯生命的本真價值與人文意義。歷程教育建立在敬重生命、珍愛生命的基礎上,喚醒青少年生命意識,發掘青少年生命潛能,激發青少年生命活力,拓展青少年生命高度,從而使青少年追尋生命意義、實現生命價值。歷程教育在此強調兩種觀念,即教育觀與學生觀。教師不僅要關注青少年的智育發展,更要關注青少年心理變化。同時,教師也要樹立“每位青少年都是可造之才”的學生觀,銘記青少年是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人。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議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文化里,早已出現有關生命教育思想與實踐的痕跡。時至今日,生命教育這一難題始終未被徹底解決,尤其是在青少年這一群體中,不同程度的生命教育缺失致使青少年變成被動的生命體,缺乏生命該有的靈動與光澤。鑒于此,青少年生命教育則顯得格外重要,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正值生命發展關鍵期,實施生命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青少年生命成長的質量。故而,作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命教育之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寓意深遠。而正確生命觀的建立亟須將個體自然生命、道德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融為一體,以安全教育為基、以道德教育為本、以價值教育為要、以歷程教育為先,多方發力助推學生感悟生命本真與價值意義,使得學生生命煥發出青春應有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胡平生,陳美蘭譯注.孝經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6][7]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8]方勇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9]方勇,李波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程樹德.論語集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顧遷譯注.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曹音.尚書周書釋疑[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12]韋昭等.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7.
[14]方勇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5]Wan,YH.,Hu,CL.,Hao,JH.etal.Deliberateself-harmbehaviorsinChineseadolescentsandyoungadults.EurChildAdolescPsychiatry2011(10).
[16]胡衛.治理校園暴力亟須法律護航[N].人民政協報,2016-3-29(12).
[17][英]狄更斯(Dickens,C.)著,黃平譯.雙城記[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18]張勇.對中學安全教育問題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0(9):68-69.
作者:姚馨 李天鳳
- 上一篇:大學生生命教育現實訴求探討
- 下一篇:生命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