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素質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7 09:31:00
導語:個性素質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個性主體性個性教育主體性教育學習化社會
個性教育作為20世紀末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界研究的熱門話題,每年有不少文章見諸報刊,其中不乏觀點新穎的佳作,但綜觀研究現狀不難發現關于個性的定義,個性與主體性的關系,個性教育與主體性教育的關系,我國個性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要求,個性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些問題被有意無意忽視或一筆帶過。筆者試圖根據自己的理解著重探討這幾個方面。
一、個性的界定
對個性一詞的定義是解釋個性教育整個理論大廈的根基,但在今天的教育領域中個性、主體性、個性教育和主體性教育混淆使用的頻率非常之高,因此有必要對這兩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
(一)什么是“個性”?英國學者大衛·豐塔納在《教學與個性》一書中指出:“在我們對個性下定義時,腦子里出現的第一個問題是:個性似乎是一個捉摸不透可望而不可即的術語。我們原以為懂得了這一術語的含義,可是當我們試圖以一種能為人們接受的形式表達它的意義時,卻又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確,個性是一個多角度多視野的概念。哲學范疇的個性與共性相對,指A事物區別于B事物的特性哲學意義上的個性與共性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個性通常用語形容個體的行為處世與約定成俗的社會規范不一致,有標新立異的含義;而心理學視野的個性正如朱智賢先生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所界定的:“個性(personality)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構構成的整體。”
教育學領域的個性應該區別于其它學科,具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在當前個性教育研究中,關于個性內涵構成的學說觀點紛呈。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歐美流派主張個性包括:(1)個人區別于動物性、工具性的人性;(2)個人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3)每個人先天或后天的,潛在的或現實的特殊傾向、志趣。日本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認為個性包括三個層次:(1)每個人的尊嚴和完善的人格;(2)每個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獨特性;(3)每個人的獨立主張及創造性思維和能力。我國的教育學者通常將個性理解為與共性相對的概念,包括人的獨特性、主體性、創造性,更有人把社會性也包括其中。觀點雖然各異,獨特性和主體性卻為大家所公認。
(二)何謂主體性?主體一詞源于哲學,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現實的人,主體性作為人的本質屬性,具有豐富的內涵,至于主體性的本質內涵究竟包括些什么,學術界對此有不盡相同的看法。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論者在談到主體性的內涵時,比較一致地認為;主體性的內涵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學者將個性分為兩種類型:整體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整體主體性是“人類通過漫長的歷史實踐全面地建立起來的一套區別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自然界的超大型生物族類的主體性,它為個體主體性的存在奠定了人類學的基礎”(1);個體主體性主要是“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要求的和所凸現的”(2),個體主體性的內在規定性為自主性、能動性和超越性。“主體在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之中表現出自主性;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即與客觀物質世界的關系中,表現出能動性;主體在自我關系中表現出超越性。”(3)
在筆者看來,許多學者對主體性內涵的理解基本上是在整體主體性層面的理解,過分重視整體主體性而忽視個體主體性。過分重視整體主體性而忽視個體主體性,就有可能削減個人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使得個人變的懦弱、缺乏獨立人格以及不負責任,因此從個體主體性的角度去把握更有意義。
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均是主體性的表現,其中創造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最高表現,它使人永不滿足當下的現實狀況,不斷向著更高層次的未來狀態邁進。所以從這一意義上看創造性與主體性并不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將創造性或自主性、能動性與主體性并列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那么,主體性與個性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獨特性和主體性作為個性內涵的兩個方面,主體性是個性的核心,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是基于主體性的個性的內在規定性,而獨特性則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形式。各種力量要對個體發生作用歸根到底取決主體性,而獨特性則指明個性可能的發展方向對各種力量起引導的作用,因此兩者無法在嚴格意義上區別開來,我們探討的個性教育包括了這兩方面的含義。
二、個性教育與主體性教育
教育的英文“educate”,“e”意即out,出來的意思,“ducate”指引出,顧名思義教育意味著根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和個體差異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它以人的發展和完善為宗旨。個性教育和主體性教育在教育的終極追求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各有側重點。
在前面將個性規定為個體的整個精神世界,其內在本質為主體性,獨特性為其外在的表現。我們強調個性教育,就是基于對獨特性的尊重,為什么要強調獨特性呢?首先,每個人生來原本就是獨一無二的,正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一樣,這也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無比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我們要求用一種模式去限制原來是豐富多彩、各具特征的個人的發展,就意味著我們對某些個體的不公正。其次,“每一個人的獨特性是人類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重要源泉”(4);每個人的獨特性構成我們之間的差異性,而差異既使得合作成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為可能;人類文化進步的動力就蘊藏在個人的獨特性之中。獨特性不單單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且是個性得以確立的表征,是個體內在天賦顯現的確證。建基于主體性的獨特性是個體個性發展程度的標尺,也就是說,越是具有以主體性為底蘊的獨特性,個體的發展程度就越高,個體自我實現的程度就越高。
什么是主體性教育呢?近年來由于主體性教育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由微觀層面將教育活動看成師生之間的特殊交往活動,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研究重點,進一步擴大為中觀層面將教育管理者、教育理論和實踐者視為主體,關注學校自主權擴大及教育管理和教材編排等活動,再擴大為將教育看作與政治經濟并列的活動,研究如何保持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適應并超越社會的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混淆了“主體性教育”和“教育的主體性”等相關概念,其實根據語法分析,主體性教育就是指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教育;而教育的主體性則是指教育活動自身的獨立性、能動性和超越性;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至于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原則就更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概括地說,主體性教育就是指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教育。
綜上所論,個性教育更多地著眼于個體獨特的內在潛能和資質的喚醒和發展,而主體性教育其著力點在于學生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個性教育的實施是建立在主體性教育的基礎之上,而主體性教育需要以個性教育為向導,兩者在實踐中表現為同一教育過程的兩個方面。
三、我國個性教育的現狀及其要求
縱觀教育歷史不難發現個性教育這股思潮并非空穴來風,它同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兒童中心主義教育觀一脈相承均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教育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必須適應人的發展,每個人由于受家庭,環境,性格等因素的影響,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且人本身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教育的要求就是個性化。個性化的產生還有其現實性,具體包括:(1)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總體上是重共性輕個性,像工業流水線上生產機器一樣批量生產學生,壓抑創造性泯滅個性;而當前世界正加快向多極化發展,經濟結構和社會分工日趨復雜化,這對人才培養提出多樣化,個性化的要求;(2)下世紀我國的在校學生將基本上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本身具有較強個性,應該對他們的教育必須適合他們的特點來進行。當前現代教育技術日新月異:教學電影,錄像機,電腦網絡的廣泛應用為受教育個性發展提供便利,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使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發展興趣和愛好。
個性化教育在我國雖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卻已涌現了大批教育改革思潮,如:整體化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口號雖異實質與目的卻是一致:以人為本,將生命的活動引入課堂。總體上我們在個性教育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上基本停留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個性。學生個性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艱難的話題,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個性教育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實體,并沒有專門的教育陣地,也不是脫離現有的教育體系另外去組織什么專門的教育,而是要將學生的個性培養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里,學校教育也不僅僅是指課堂教育,還要注重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對廣義的教育活動而言,則必須面向社會開放不斷從社會中汲取養料,利用社會的各種成果來實施個性化教育,目前最有成效的就是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使個別化教學和因材施教從理想向現實前進了一大步。
(二)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改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加強個性教育理論研究,不能簡單地把個性教育等同于興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教育等,不能把個性教育看作僅僅是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個性教育是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積極的個性品質。同時,個性教育的對立面是“劃一性教育”,而不是集體主義教育,個性教育是盡可能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更好地承擔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勒內·馬厄所講:“教育應把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潛力的實現作為它的目的”。
- 上一篇:黨員教育和管理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流動黨員特點管理機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