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整體改革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27 09:51:00

導語:素質教育整體改革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質教育整體改革探討論文

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和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理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表現,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改革實踐探索的成果與結晶,是中國教育走向21世紀的旗幟和方向。

下面筆者試圖就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改革作初步探討,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狠抓“四個優化”工作,帶動素質教育的整體改革。

(一)優化德育工作。

前不久,李嵐清副總理就學習、貫徹江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作了題為“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報告。其中“思想品德、紀律法制”教育則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內容上,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紀律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自制力、鑒別力、抵抗力,自覺地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培養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為了進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校開展了如下活動:1、實行校級、班級兩級管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3、開展普及法律教育活動,使學生學法、懂法、守法。4、圍繞“五會”教育加強德育工作一月一專題教育活動。5、采用中學生思想品德評定用表及“家長、學生、班主任、任課教師”參加評估的方法,進行量化考核。6、實施生動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優化育人環境,開拓生動活潑的教育新天地。在實施生動教育過程中,我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英雄為榜樣,始終堅持了“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教育活動,把革命傳統教育作為教育的切入點。為實施生動教育,我校每年舉辦“讀書節”、“雪地杯足球賽”、“田徑運動會”、“校園藝術節”、“愛我中華讀書演講會”等活動。豐富多采的活動,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優化教師隊伍。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基礎教育的一次深刻而艱巨的改革。要實現轉變,就必須在人才觀、質量觀、教育觀等根本問題上徹底轉變傳統的意識,樹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極大的優化教師隊伍。

為了建設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和業務素質的教師隊伍,我校從“四個結合”入手,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培養。

第1、指令性與主動性相結合;

第2、指導與自修相結合;

第3、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第4、教學急需與階段性培訓相結合。

為此,我們作了以下幾項工作:

1、請進來,走出去。學校每學期有計劃地聘請有關專家顧問來校指導教研活動,同時委派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市、區各類骨干教師培訓。

2、結對子,老帶新。我校每年舉行一次拜師,新老教師簽訂師徒合同。老教師耐心傳、幫、帶,新教師虛心求教。組織定期集體備課,青年教師做匯報課,評選教學“新秀”。高級教師講授示范課,中級教師每學期出一節教研觀摩課。

3、定期開展基本功競賽活動。學校先后舉辦書法、繪畫、教案和教材分析等項競賽活動。

4、樹典型,培養學科帶頭人。幾年來,我校鼓勵青年教師出去拜師,學習教學經驗,摸索教學方法,積極為青年教師成長“壓擔子”。“搭臺子”。

5、雙向反饋,服務學校。凡是參加國家、省、市、區繼續教育的教師無一例外都要完兩個任務:

(1)帶著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參加培訓和進修。

(2)將培訓進修的學習成果主動自覺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對德高、業精、風正、紀嚴的教師隊伍,有利地推動了素質教育的開展。

(三)優化科研管理。

科研為先,是教育現代化的前提,不注重科研管理的校長不是好校長,抓不好科研工作的校長不是聰明的校長,為了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們確定了“端正認識、科研興校;領導重視、廣泛發動;健全組織、加強培訓”的教科研工作方針。

我們宣傳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教出成人成才的學生,鼓勵教師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成績。

我們認識到,教育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教育工作是一種特殊的職業,由于它的本質特性、過程的長期性、效益的滯后性等等,如果不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一切改革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所以我們在教工中大力提倡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樹立良好的風氣,形成正確的輿論。學習之鐘長鳴,校風建設之本已成共識;“活到老,學到老”已成為大家的行動口號。我們提倡教師人人走學習、實踐、科研三結合的道路,鞭策教師破除科研神秘感,樹立自信心,提高理論思維,增強科研意識。

教研、科研管理人員深入到教師中去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用心發現、培養、總結、推廣那些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教學改革經驗;進一步明確教育科研為教育行政決策服務,為推進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的方向。充分展開對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做到人人有課題,帶動我校教育、教學工作更廣泛地開展。

近年來,我校全面工作在教育科研導向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學校先后有2人被評為省級骨干教師,一位骨干教師參加了首屆“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十六位青年教師出類拔萃,成為市、區骨干教師。先后有兩個教研組被評為市、區先進教研組。連續三年接受市、區綜合辦學水平檢查,名列榜首,并對我校工作給與高度評價。1999年,被省授予“先進家長學校”稱號,“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先進試驗校”稱號,并榮獲省級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實驗研究科研成果二等獎。于2000年4月我校課題:《創新教育教學“四要素”整合模式的實驗與研究方案》,榮獲省科研成果一等獎。

總之,一種學風濃厚、教風嚴謹、校風向上、人人“知恥而后勇”、“發憤而成才”的朝氣蓬勃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優化管理機制

我校本著狠抓內部管理機制的改革為切入點,依照向管理要質量的原則,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落實科學管理的規章制度,如《學校全員崗位職責》、《學生管理考評細則》和《學校教職工獎懲辦法》等,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科學軌道。同時,學校領導以身作則,努力變消極為積極,變矛盾為團結,最大限度的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有效的保證了學校素質教育的穩步發展。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產生了飛躍,連續三年位居全區先進校行列。

二.加強教研教改,探索素質教育整體改革的新模式。

為適應世界知識經濟的挑戰,培養21世紀的創新人才,第三次全教會提出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這一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無疑對中小學教育管理提出挑戰。

由于對傳統教學方法駕輕就熟,一些教師不愿意花力氣探索新路,相當多的課堂教學仍然是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學生全面發展;重視教而忽視學;重視現成結論的記憶,忽視學習過程;重視向學生灌輸,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活動的嚴格劃一,忽視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個性差異;重視認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合作、交往等行為的養成;重視考試的選擇功能,忽視學生的綜合評價等。為此,有必要采用硬性管理手段,加大對原有教學中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進行變革的力度,糾正當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適應素質教育的做法,改變教師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習慣,通過規范教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初級中學應該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呢?結合我校的探索實踐,我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第1、什么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什么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體,而不是在時間安排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次”。

第2、教育工作的最終成效不是以教師教了什么,而是以學生學了什么、對學生的素質產生了什么影響來衡量,這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轉變,按照這樣的教育思想,教學活動理所當然地要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軌道,衡量一節好課,評價一節好課也要以學習者的發展為尺度。教學管理人員應進一步更新觀念,用新教學觀來透視與分析今天的教學。不可否認,大多數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影響學生能力的發展,但不是有意識的、自覺的,因此是低水平的,如何將這種不自覺的行為轉變為自覺行為,正是管理者的職責所在。

現在,教育界有一種說法:“課外抓能力,課內抓知識,熱熱鬧鬧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這句話引人深思,課內課外為什么兩張皮?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不是故意為之,廣大校長、教師對改革課堂教學有著強烈的愿望,但深感無從下手。為此,我們圍繞創新精神的培養制定了一套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學方案,即《創新教育教學“四要素整合”模式的實驗與研究方案》。

要素一:建立適應創新教育教學“四要素整合”模式的課程體系。

要素二:建立適應創新教育教學“四要素整合”模式的課堂體系。

要素三:建立適應創新教育教學“四要素整合”模式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要素四:建立適應創新教育教學“四要素整合”模式的管理體系。

據此,我們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廣的空間。建立和不斷完善創新教育運行機制,在課程改革、師生評估、教學方法改革、現代教育應用等方面統籌規劃,以科學、規范、有序、可操作的規章制度來保證創新教育的開展。我校多年來堅持課程改革,以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為三大板塊,把選修課開課門類增加到20余種;并增加了一些新型課程,如學法指導課,心理健康課等。創造條件實施周末活動方案,即在學生中進行5個學科的競賽訓練,開辦微機室、語音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四室,開展科技、社會實踐、小型體育比賽等三類活動,舉辦音樂、美術等2種欣賞課,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長發揮提供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我們完善教師評估體系,特別是調整班主任工作評估指導思想,把教師從沉重升學率的競爭轉移到注重創新教育的探索實踐上,促使全體教師成為實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