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運動基本特點論文
時間:2022-08-17 08:35:00
導語:鄉村教育運動基本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教育”運動,不僅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活躍一時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潮,也是中國現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社會改革運動。盡管這一思潮和運動已經過去六七十年了,但“鄉村教育”各流派創始人所具有的深固的憂患意識,忠貞的愛國熱忱,崇高的使命感和事業心,執著的探索精神卻是顯而易見的?!班l村教育”先驅們嘔心瀝血地用教育手段和方式所塑造的中華民族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和譜寫的鄉村教育發展史,至今仍在歷史的文庫中熠熠生輝,啟人睿智,值得……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風起潮涌般的“鄉村教育”思潮運動,不僅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活躍一時的一種重要教育思潮,也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社會改革運動。盡管它已經過去六七十年了,但“鄉村教育”先驅們開始打破中國教育超然、閑適的局面,極具功利性地走出封建士大夫的象牙之塔,與時代、與政治緊密相連,可以說,“鄉村教育”思潮運動,從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今天,我們站在新世紀、新千年的高度,帶著沉重的歷史感和時代責任感,從人類發展的偉大實踐中,重新審視、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活動,令我們特別感動的是,無論是早期王拱璧的新村教育派,還是實驗高潮時期的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派,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派,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派和雷沛鴻的民眾教育派,其創始人的經歷和事跡,都展示著他們用青春的才華和辛勞的汗水譜寫著至今仍熠熠生輝的鄉村教育發展史。他們都是當時進步教育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技術的開拓者,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移風易俗的推動者。他們都是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在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現代形象。盡管他們之間的聯系并不十分緊密,但他們所具有的基本特點卻是顯而易見的。
一、深固的憂患意識
“鄉村教育”先師們生活在內憂外患交相煎熬,人民生活極度悲苦的時代。這群以青年學者為主體,對中外教育研究有素的教育改革家,雖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們“位卑未敢忘憂國”,面對華夏大地頻遭列強瓜分、蠶食的厄運,憂國憂民憂時的意識從青少年到中老年歷久彌深。這種憂患意識,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思想遺產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意識的覺醒,終于積淀為他們愛國思想的基礎和原始動力。
誠然,憂患意識人人都有,但其性質卻有所不同。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前途、命運出發而產生的憂患是公憂;從自我出發,對個人和小家庭的地位、生活的憂患是私憂?!班l村教育”家們的憂患意識是公憂而不是私憂。請看:王拱璧的大半生是在憂憤中度過的。他幼年時就對私塾生活、家庭生活和鄉村環境心存憂思,發出“誰家天下”的感慨。[1](P289)自認“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P289)。袁世凱竊國后,“國恥民恨”使他無心在省城開封的高校任教,憤然去應考留日研究生。留學赴日途經沈陽時,看到“日邏驅人如驅羊,國弱方知人種賤”,“中國領土日本站,我來奉天乃創見”。[1](P249)中華民族的苦難激蕩著他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在日本耳聞目睹的事實,使他“更難于安心治學”,大半時間用于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爭國權于域外。他還以留學生身份,多次潛回國內,奔走呼號,積極投身子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漫長的憂傷與痛苦的生活實踐,使他超世脫俗,不計成敗利鈍,于1920年決心“寧到農村走絕路,不進都會求顯通”[1](P312),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到農村去的人生道路。憂患意識使他成為我國鄉村教育的最早探索者。
黃炎培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孜孜不倦地為“垂亡之國”尋覓“救急要藥”。[2](P3)39歲時,曾作病中吟:“人當快樂時,須思天下人孰不求快樂”,“人當困苦時,須思天下人之困苦”,因而發出“身外愁長短,心頭病淺深”的浩嘆。[2](P65)為了探求解決中國的困苦和人民的生計問題,他矢志倡導實行職業教育。在他為之苦苦奮斗十幾個春秋之后,國家民族的危亡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峻,他十分痛惜地說:“到如今,內憂外患,重重疊疊,河山已破碎到不堪了。人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吾中華國族的命運,真所謂‘不絕如線’……一提到‘中華’兩字,惟有痛心?!盵2](P269)后來,他振臂高呼“集中大家的力量,抵抗敵人的壓迫”,走國家民族生存的道路。正是由于他從青少年時代就萌生了憂患意識,終于鑄就他襟懷寬闊、腳踏實地的可貴品質和獻身精神。
陶行知早年在家鄉教會學校接受西學教育時,外國人欺侮百姓之事常常牽動著他幼小的心靈,他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袁世凱竊國后,他認為民主共和在中國的這種遭遇,乃是“人民愚昧”和“領袖愚劣”造成的。因而他提出,在中國建設民主共和“最必要的手續”,舍教育則別無他途。[3](P43)1917年,他從美國留學歸國后,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欺凌宰割,軍閥統治腐敗,深切感受到人民所受的壓迫和苦難,便立志挽回國家厄運。由于他長期憂國憂民憂時,終于成為一個“好惡真切分明”,“一直往前,奔赴真理的人”。[4](P357)
晏陽初和梁漱溟的憂患意識,除了具有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憂患內容之外,又注入了新的內容。晏陽初從小是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因而他憂慮的是如何用“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愛”去“救國與救世”[5](P280)。他一方面弘揚“民為邦本”、“救中國”、“救自己”,改善中國勞苦大眾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考慮以“基督征服世界”、“救人”、“救世”,改善世界勞苦大眾的命運,因而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西化傾向的人物”。梁漱溟在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挑戰和沖擊下,不得不憂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國的國民性,表達了先進知識分子對國民文化心態的深沉憂慮。他在悲痛憤懣中留心時局,積圾入世參政,期盼國家和民族的崛起,表達了處于危難之中的中華民族悲壯的救亡意識。繼而在黑暗迷惘中遁入佛門。然而,寂寥的佛門并不能使他的憂國憂民之心泯滅,最后他終于在深思掙扎中回歸傳統,重新膜拜于東方的古老文明。
雷沛鴻的憂患意識,使他成為偉大的民眾教育旗手。雷沛鴻認為孟子講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至理名言。[6](P35)隨著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略的日益加深,他指出:“必須注意民族生存的危機所在。”[6](P36)并告誡國人“我們這一代人物,生于危亡絕續之秋,必須人人下一大決心,立一大信念”:第一,隨時隨地備戰;第二,大無畏地對敵作戰。這既是中華民族自衛的主要方法,又是我們民族生存的基本條件。為了實現這種基本條件,他堅信民眾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出路所在。這是因為,民眾教育可以“創造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可以“喚起民族意識”,可以“恢復民族的自信力”,可以喚起民族的“自覺心”。[6](P39)由此可知,雷沛鴻一生致力于民族、民眾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是他長期憂國憂民憂時的產物,是他為解救民族危亡而找到的出路。
以上可知,“鄉村教育”家們的憂患意識是憂國家的前途,憂民族的命運,憂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憂世界勞苦大眾的苦難,他們是憂國憂民優天下。至于個人的經歷坎坷、家境生活清貧、人們暫時的不理解等,他們都置之度外。這是一群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境界和崇高品質,是正直知識分子的人格形象。
二、忠貞的愛國熱忱
“鄉村教育”領袖們,并沒有把憂患意識停留在憤世嫉俗的宣泄和傾訴上,而是把這種憂憤化為愛國恤民之心、報國酬民之志和救國拯民之行。他們從“捍國”、“御侮”的立場出發,通過自己最熟悉的教育切入社會,投身到救國救民的偉大斗爭當中。
王拱璧的一生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的一生。1907年,他在上海中國公學加入同盟會,“以身許國”。1910年,奉命回豫,發展革命組織,謀劃武裝暴動,因敗露未成。辛亥革命后,深感民主政治徒有虛名,選擇了教育救國的道路,懷著“實為伏虎而深入虎穴”的目的去日本留學。[1](P298)在日期間,他不畏強暴,多次參與組織留學生在東京的愛國抗暴斗爭和游行示威,爭國權于寰宇。特別是當他看到日本帝國主義在甲午戰爭、侵占臺灣、八國聯軍劫掠北京、侵占青島中搶劫大批中國文物,堂而皇之地在東京靖國神社展覽時,頓感“冷汗澆背,熱血充腦”,頭暈目眩,“覺一矛、一戈、一銃、一彈、一戍衣、一旌旗,莫不染我先烈之碧血,附我先烈之忠魂”。[1](P31)于是,他先后五次入室,不顧管理人員的阻撓,將390余件贓物,一一密記下來,成為他后來所撰名著《東游揮汗錄》的首篇,該著作還記載了1919年5月7日,3000名留日學生與日本警察在東京搏斗的場面,將搏斗中受傷者彭湃等27人、被捕者譚政等23人和判刑者杜中等7人的姓名、籍貫和情況一一首次披露于世,成為后人研究留日學生運動史、日本侵華史、中國青年運動史難得的珍貴資料。這部著作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留日學生置帝國主義屠刀和北洋軍閥的牢獄于不顧,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中。
黃炎培堅信“愛國之根本在職業教育”,他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1917年,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接著,陸續創辦中華職業學校、中華工商??茖W校、南京女子職業傳習所、鎮江女子職業學校、四川都江實用職業學校、昆明中華業余中學、上海比樂中學等。后來又在上海開辦了7所職業補習學校和一個職業指導所。他把自己工作的意義緊密地同國家利益、民族榮譽聯系起來,真正做到與國家的興亡盛衰休戚相關。誠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我用一分精神都為國,我過一分光陰全為民。民得再生國再造,我愿賣力賣到老。”[2](P333)又說:“打開門戶要入群眾群,鏟除崖岸要與平民平。燒得我心太陽一般熱,照見我心明月一樣明?!矸俏矣小浀么搜苑??從此吾身獻給民族獻給國家有。”[2](P334)“一·二八”淞滬戰斗打響后,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發動各界人士及社、校師生支援19路軍,送衣送食送藥。正是由于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苦苦奮斗了幾十年后,終于找到了中國共產黨,歸宿了社會主義。
陶行知的愛國思想萌發較早。早在家鄉教會學校崇一學堂讀書時,他就抱著個人獨立和國家獨立的理想,孜孜學習。在金陵大學上學時,他緊緊抓住校刊《金陵光》這塊陣地,積極宣傳愛國民主思想,警勉同學要“捍國”、“御侮”,“使中華放大光明于世界”,呼吁國人要振“國魂”,強“民氣”,救“淪喪”。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他的愛國意識更加熾烈。他說:“我是中國人,我愛中華國,中國現在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盵7](P41)又說:“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凡是腳站中國土地,嘴吃中國五谷,身穿中國衣服的,無論男女老少,都應當愛中國。”[8](P54)所以,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就抱定教育救國理想,積極推行平民教育,企圖通過普及教育“打通”壁壘森嚴的貧富貴賤等階級關系,從而“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9](P22)正是這種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驅使他創立生活教育,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進步,終于成為一名黨外布爾什維克和“偉大的人民教育家?!?/p>
熾熱的愛國情緒在晏陽初和梁漱溟身上也體現得真真切切。晏陽初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愛國民主人士。早在幼年時代就“具有治國平天下的豪志”[5](P260)。在香港求學期間又具體感受到“國勢衰微的種種悲哀”[5](P282),體會到“國之重要”和“苦難的中國,需人解救”[5](P291)。在美留學期間的所見所聞,使他認識到“華夏早已淪為二三等國家”[5](P290)。為了使中華民族生存在科技智能時代,使泱泱華夏與世界強國立于平等地位,“當從平人間智能上的不平等做起”[5](P290)。這實際上成了他后來從事平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此,他在以后數十年歷盡坎坷,奔走天涯,一點一滴地積攢開拓平民教育事業的經費,連同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都無私地奉獻給他所摯愛的事業。晏陽初的所作所為,決不是一般的興趣的愛好和沉迷,也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或心血來潮,這是一種真誠、美好的理想和對祖國、人民的一種虔誠和摯愛。梁漱溟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在中學讀書時期就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極為關注。他親眼目睹了西方列強“數十年間夷我于次殖民地”[4](P85),用不平等條約“束縛”我國民族企事業的發展,“幾于制我死命”[4](P89)。雖然,先輩們數十年常變更“自救”的辦法,但一直未能奏效。在這種對中國命運的憂愁與煩悶中,終于覺悟到“鄉村建設是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一個最后的方向”[4](P153)。于是,他下定決心倡導鄉村建設實驗活動,企圖使鄉村有新生命而后求中國國家的新生命,期盼以此來“辟造人類文明”和解救中國。
雷沛鴻也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他在美國“工讀”期間,加入了孫中山改組后的中華革命黨,在紐約參與創辦《民氣周報》,繼續宣傳國民革命。在哈佛完成學業后,毅然告別身懷有孕的異國妻子,只身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為窮而失教之勞苦大眾教育事業而奮斗”[6](P6)。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無錫時,正在給學生上課的他,悲憤難耐地中斷了講課,全教室聲淚俱下?!暗诙煲簧险n,他就在黑板上書寫‘一寸山河一寸傷心地’九個大字,并令全體學生起立,自己一遍一遍地領讀。他的臉因激動而漲得通紅。同學們一遍一遍地跟著讀,反復讀了10多遍,‘誦得全堂淚眼紅’。群情激憤,愛國烈火在胸中燃燒.悲憤的聲音在無錫教育學院校園上空振蕩”。[11](P50)面對日寇的野蠻侵略,他振臂高呼:開展“民族自救運動”,“務須念念不忘東北三省人民”,希冀全國上下“披發纓冠以紓國難”。他再度回桂主持教育行政時,明確提出“以愛國教育為靈魂,以生產教育為骨干”,“既要救窮,又要救亡”,充分體現了一位愛國教育家的崇高品質。他對日寇的殘暴、驕橫怒不可遏,嚴正指出:“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為什么他們要欺侮我們……我們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應該站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叫它永不反叛!”[12](P146)這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發自心底的呼聲。
由上可知,鄉村教育領袖們的靈魂深處無不跳動著一顆忠貞、赤誠的愛國之心。古往今來,真正成就大業的仁人志士,沒有不把祖國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三、崇高的使命感和事業心
“鄉村教育”先驅們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結必然積聚為自覺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事業心。這是他們論著的精髓和貫穿人生軌跡的主軸或亮點。不管是從國外學成回國的“洋”知識分子,還是國內自己培養和自學成才的“土”知識分子,他們為學或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高官厚祿、光宗耀祖,而是找準自己的社會定位,匡時救世,報效祖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們身上都有一種人格魅力,一種對自我價值的確信與堅持。
王拱璧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他17歲中秀才后,就“自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在自己的房門上貼的對聯是“豪杰無如岳忠武,秀才當學范希文”,橫批為“天下為公”。[1](P3)后來在開封、上海求學期間,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同帝、官、封進行殊死搏斗,因而被鄉人稱為“瘋子”,[1](P3)被北洋軍閥當局稱為“巨逆”。[1](P361)1920年從日本回國后,他把高官厚祿,安逸生活視如糞土,斷然拒絕到北洋政府教育部報到,懷著超世脫俗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定位于名利、權力的谷底,豁出身家性命,從事改造舊農村,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掬一腔熱血為桑梓服務,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在鄉村教育的沃土中度過他生命的黃金季節。他不愧是我國鄉村教育的先行者和最早探索者。
黃炎培說:“我們站在匹夫的地位,要負起興天下的責任。”“一切從我個人做起,”把自己的聰明和力量“完完全全獻給我們國家和民族生存需要的工作上”。[2](P298)幾十年來,他不僅這樣說,一生也這樣做。他從職業教育切入社會,親手創辦、主持或參與創辦了大量職業文化教育機構,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大批學有專長的職業技術人員,實踐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歷史使命??谷諔馉幤陂g,他語重心長地對青年說,現在你們當學生,將來都要直接、間接地替國家服務,希望你們要自強、自尊,要憑自己的自信和勇氣,來擔負這“匹夫興天下的責任”。[2](P298)他要求人們“盡國民天職”,“以堅強貞固的節操”,“從內心發出熱烈的情緒,來擔當救亡圖存大任”。[2](P314)為了承擔起歷史的使命和責任,他曾兩次拒絕擔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職務,矢志委身職業教育。他說:“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爭,將吾整個生命,完全獻給國家、民族生存工作上?!盵2](P315)
陶行知為了集中精力推行平民教育、鄉村教育,毅然辭去東南大學教授和系主任工作,脫去西服皮鞋,到農村創辦試驗鄉村師范學校和山海工學團。雖歷盡坎坷,卻初衷不改,這與他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密不可分。他說,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展開全面的教育”,把教育展開到前方、邊疆、敵后方、華僑所在地、全世界凡是有敵人斗爭的地方去;[9](P259)我們應當盡自己的責任,即把各人的力量獻給中華民族,毫不吝嗇地貢獻自己的汗、血或腦汁;[9](P256)我們生活在此時的偉大歷史使命,就是“運用我們全副精神來挽回國家厄運,并創造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社會交與后代。這是我們對于千萬年來祖宗先烈的責任,也是我們對于億萬年后子子孫孫的責任”。[9](P22)
晏陽初和梁漱溟的歷史使命感和事業心也頗堅挺。晏陽初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國救世,都是義不容辭的?!盵5](P280)“我一生奔走東西,無論在天南或地北,事業心和責任感,永遠伴隨左右,好似忠心耿耿的保鏢?!盵5](P280)因此,1919年他從法國回國后就立志“不做官,也不發財,把我的終身獻給勞苦大眾”[5](P280)。這成了他一生追求和奮斗的目標。他70歲以前,從未想過“老之將至”的問題,甚至90歲高齡時,他還說自己“不退不休”。[5](P280)這種“不知老之將至”的“永動機”精神,是一位愛國思想家和正直知識分子對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的高度自覺的表現!1988年4月,在菲律賓國際鄉村改造學院舉行的國際鄉村改造研討會上,晏陽初再一次談到自己的使命:“現在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窮受苦,我們不揣冒昧,不分種族,不顧國界,以改造鄉村,來負起達到天下一家的使命?!盵5](P333)并進一步解釋說:“鄉村改造既是一種社會改造運動,就意味著要對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問題采取革命的措施,棄舊圖新,走向光明。我們肩負的使命要求我們永遠應當迎著困難上,向困難挑戰,最終戰而勝之?!盵5](P331)由于這種“使命感和救世觀”的驅使,晏陽初為中國和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飲譽海內外,度過了他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梁漱溟說,他在中學時代,國難已經開端,從那時起,他就立志為國家社會做一番事業,承擔起匹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20世紀30年代,嚴重的民族危亡擺在國人面前,他激昂慷慨地說:“民族自救的大任,除了我們更將靠誰?”[4](P44)“我們要有深心大愿,方可負荷此任。大家如果為俗見俗腸所擾,則沒有力量擔負此遠大的工程?!盵4](P135)在民族自救的過程中,他認為,中國問題的解決不是發展工業和軍備武器,而是補充文化,即“改造文化”、“創新文化”和“綿續文化”,換句話說,只要大家都認識孔子的道理——倫理情誼,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因此,梁漱溟自認一生的使命是“為往圣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以恢宏儒學為己任,致力于儒學的改造與創新。[12](P396)由于他多年對文化和儒學研究所做出的貢獻,因而被稱為“現代儒學的開路人”或“中國最后一個儒家”。
雷沛鴻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也頗感人。他長期留學英、美,多次游歷世界,既學有所成,又娶有洋夫人,按今日“出洋熱”者的觀點,弄張綠卡,定居國外,可謂天經地義。但他為使命所驅使,懷著“為國民身心之發展而盡其綿力”[6](P6)的強烈愿望,毅然回到祖國,把自己的終身獻給“窮而失教之勞苦大眾”[6](P6)?;貒螅着骧櫹群笤隰吣洗髮W、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江蘇教育學院、中山大學任教授10余年,又5度主持廣西省教育行政,五度出國考察教育,并出任廣西大學校長、西江學院院長等職,不論從事教學或擔任行政工作,他都能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矢志不移,鞠躬盡瘁,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改革家的高尚情操和人生價值。他在兼任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院長時,上午在教育廳辦公,下午到研究院上班,從不掛虛名。這種認真負責的作風和人格魅力,給同事和學生以深刻和永久的教育與影響。
由上可以看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崇高的時代責任心,是“鄉村教育”先賢們積極參與改變現實的恒久驅動力。他們從自我做起,從自己最為熟悉的基層工作做起,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這種置名利、地位于九霄云外的奉獻精神,比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權勢之徒要高尚千百萬倍!就是在當今社會,也值得大力提倡和贊頌!
四、執著的探索精神
“鄉村教育”先賢們的人生都是執著探索的人生。他們探索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道路,也探索著我們民族崛起、發展的道路。雖然,他們的主張并不能把中國引到新生之路,但他們在黑暗中以燭火螢光探照新的出路,終究比那些安于現狀、逆來順受、無所用心的人要高明千百倍。由于當時諸多主觀和客觀原因的制約,他們的實驗和探索盡管沒能取得理想的結果,但他們卻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激起漣漪,掀起波濤,他們的人生價值得到展現。他們對民族、國家和人類進步的真誠關注,應該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
王拱璧早年為了避開惡勢力,而選擇了遠離城市的中原腹地西華縣孝武營村(該村距西華縣城80華里)進行“新村”實驗。在20世紀初的窮鄉僻壤去開創一番事業談何容易!不僅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其匱乏,可以說,每進展一步都困難重重,而且惡勢力到處都有,它決不允許身邊有“世外桃源”存在。王拱璧憑著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探索精神,從1920年10月開始,進行“新村”實驗,到1926年冬,還是被惡勢力扼殺了。暫時的浩劫并沒有動搖他的初衷,他身在開封,仍遙領青年公學校長之職,一方面為公學募款和招聘教師,另一方面,利用關系,和地方惡勢力進行不懈斗爭。1928年馮玉祥主豫時,約他任省農林廳長,被他謝絕。1934年,他又在方城縣后土屯村創辦一所類似青年公學的嵩山公學??箲鸨l后,他先在川、康實地考察邊疆少數民族狀況,發表多篇論文,后又回到家鄉青年村,繼續以青年公學為陣地,開展抗日救國斗爭。由上可知,王拱璧的青春是在奮斗和探索中度過的。
黃炎培先生在上海辦職業教育,后來改為農業教育。作為一個私人教育團體,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苦苦奮斗了半個世紀,不僅為民族、國家培養了大批學有專長的職業教育人才,而且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理論體系,還總結積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基本符合舊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方法和經驗,終于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和開拓者。這一切無不與他的不懈追求和全身心地投入息息相關。在舊中國政治腐敗,經濟凋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中,職業教育不僅報酬低微,工作繁重,教師匱乏,生活動蕩。而且社會責難也不絕于耳,所有這些都不能動搖他的決心和信念。職教社剛成立時,被譏為“破靴黨”、“飯桶教育家”,甚至有人把“職業學校”指責為“作孽學?!钡?。面對這些閑言碎語,他無怨無悔,“還是照樣地朝前做去”[2](P261)。并且后來成了職教社、校的“定型風格”。不僅如此,他還堅持實地實驗。并說:“不去實驗,恰等于帶兵的將官們不敢上火線。要是吾們的理想,連自己試驗都還沒有能成功,還能拿出去哄人么?”[2](P260)黃炎培還多次提到他改號的原因。他原號楚南,流亡日本時改號“韌之”?!绊g字的意義,刃是刀,韋是牛皮”。用刀割牛皮,要有一股韌勁,表示他誓與清政府的反動統治斗爭到底的決心。辛亥革命后,他又改號“任之”。其意,一是勇于承擔責任,毫不推諉,二是對別人的議論、非難聽之任之,不去管它,自己認準的路就要走到底。他認為職業教育是悠久的事業,必須不遺余力地提倡、研究、試驗和推廣。
陶行知也不例外。為了救亡圖存,他一生迎著歷史的風雨不斷攀登和追求,其事跡催人奮進,令人敬仰。為了改革舊教育,把主要精力用于平民教育運動,他從1923年到1926年,南下北上,足跡踏遍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廣泛接觸貧苦人民和各界人士,出入于街道、商店、工廠、機關、監獄、寺院、兵營、蒙古包之間,到處發起組織平民讀書處及平民學校,甚至有兩年春節都未能回家。1926年,他提出要辦“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試驗鄉村幼兒園。1927年初,創辦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探索中國教育的新路。后因他支持師生游行示威,遭當局通緝,逃亡日本。一年后,他又潛回上海,繼續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出路。1932年他又創辦山海工學團,開始普及教育的新試驗??箲鹌陂g,他拒絕任安徽教育廳長、四川教育廳長、武漢大學校長等職,奔走海外,宣傳抗日救國,又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不難看出,他所走的道路何其崎嶇,他的探索精神又何其可貴!
晏陽初和梁漱溟也是“一生耗在憂求之間”[5](P257)。晏陽初早年在法國從事華工識字教育?;貒罂吹絿鴥取八姆种娜耸俏拿ぃ巳耸芗膊〉耐{和腐敗政府的迫害”[5](P356),于是他決定繼續推行識字教育運動。在探求如何在一代人的時間里改變這種狀況的過程中,他發現生活在廣大農村的農民,不僅需要識字,更需要改進其整個生活。于是到定縣開展農村劃區實驗,這一干就從1926年干到1937年,達11年之久??谷諔馉幤陂g,平民教育的實驗又在華中、華西得到推廣與發展。20世紀50年代后期,他又把定縣實驗的經驗推向世界三大洲,在第三世界得到廣泛傳播和影響,因而他被譽為“國際平民教育之父”。在《90自述》中,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與“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說:“60年來的工作,都是運動——識字運動、平民運動、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運動?!盵5](P268)當然,大半個世紀的“運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誠如他自己所說:“過去在中國,我們曾受到軍閥的威脅利誘,受到地主與高利貸者的圍攻,受到貪官污吏的刁難與破壞,更不用說連年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困難?!盵5](P332)晏陽初還體會到:“中國的社會是:假若你落在后面,一般人都瞧不起你;你走在前頭,他不了解你,誤會你;如果你能搔著痛處癢處,就要打擊你,摧殘你,最好是同他們站在一條線上同流合污。所以我們在定縣的創造工作在進行中也受到了不少的阻礙。”[5](P217)困難和阻礙并沒有嚇倒心懷“火種”的晏陽初,他說,要成功一件事業,一定要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戰亂不足憂”的精神。晏陽初正是用這種精神,把困難一一拋向九霄。他說:“知我多者認為,我的自制力強。知我淺者,說我是天生的好脾氣。是乎?我自己知道,若不是忍耐,我沒法活到今天。若不是忍耐,我早不愿為我的運動去募款求人,看人臉色。若不是忍耐,我早不愿住在窮鄉僻壤,讓蟲子咬、蚊子叮。”[5](P261)所以,鍥而不舍地探求與忍耐,終于鑄成了晏陽初的一生大業!生在北京,祖祖輩輩一直居住在城市,和農村本沒有什么瓜葛的梁漱溟,也會成為鄉村建設的領袖,這是他一生不懈地探尋和孜孜追求的結果。他說,清末在中學讀書時,“國家命運”多舛,“國難”已經肇端,從那時起他說:“立心吾國家社會做一番事業,希冀對國家社會有所建樹?!盵4](P212)民國后,國家由專制政體改為民主共和,本以為政治要求可以達到,國家已有希望,但事實竟“大謬不然”。[4](P212)民主有名無實,且“一天遠似一天”,到后來“竟由失望而成絕望”。[4](P212)對于政治上的這種混亂狀況,梁漱溟的見解與眾不同。他不以為這是“弄權者”的破壞所致,認為是“西洋政治不合我國的國情”。[4](P212)所以,他說,欲在中國推行民主共和,“必須養成我國的新習慣”欲養成我國的新習慣,非實行“鄉村自治”不可,即從鄉村小范圍自治做起,然后推廣到全國大范圍自治?!盵4](P213)這是他長期對中國政治的煩悶、憂思和探尋的結果。后來,他又在政治煩悶和憂愁中認識到新風俗新習慣的養成,不是片面單做鄉村自治所能成功,必須從各方面去統籌兼顧才行,于是再進行鄉村建設的運動——開辟建立新組織制度,完成中國社會的改造,于是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主持下召開了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產生了一個“中國鄉村建設學會”,分建派正式形成,梁漱溟成了鄉村建設領袖。
雷沛鴻非常重視教育學術研究,特別強調教育實驗。他說,在一個變動不居的時代,“我們的一切生活不能墨守成規;相反的,一切的一切概須用實驗方法求出路”。教育問題也是如此。為了在廣西順利地推行國民基礎教育,在他第3次出任廣西教育廳長時,創建了“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親任院長,院內特設實驗推廣委員會,并以家鄉南寧市津頭村為中心,劃定四周20里之內的村、街作實驗中心區,凡制定辦學方針,擬定組織規程,編寫教學指導書,培訓師資等,都要經過研究實驗,從理論上論證,從實踐中檢驗,取得可靠成果后逐步推廣。1940年,他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成立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對國民教育,特別是國民中學教育等,作了深入的探討。在那樣的時代,身為一省最高教育長官,如此重視教育學術研究,認真進行教育實驗,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感動佩服。這是他抗戰期間在教育實踐中取得驕人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
“鄉村教育”先賢們的這種不懈探求的精神,與他們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緊密相連??梢哉f,沒有前三個特點,就不會有這第四個特點。這第四個特點是在前三個特點的驅動下升華和迸發出來的。一個無廉恥、無信仰、無知無識、無情感的行尸走肉是不會去探索的,一個妄自尊大和自暴自棄之徒,也不會在探索領域里下這樣大功夫的?!班l村教育”領袖們的探索精神是正直的學者的人格特點和思想品質。過去、現在和將來,都需要大大提倡這種奔赴真理而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
【參考文獻】
[1]竇克武.王拱璧文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2]田正平,李笑賢等.黃炎培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華中師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馬秋帆.梁漱溟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宋恩榮.晏陽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6]韋善美,馬清和等.雷沛鴻文集:上冊[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7]華中師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8]華中師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八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10]雷堅.雷沛鴻傳[Z].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7.
[11]韋善美,馬清和等.雷沛鴻文集:續集[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
[12]宋恩榮.梁漱溟教育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 上一篇:研究生教育亟待解決問題論文
- 下一篇:小學班級管理公平問題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