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1 04:32:00

導語: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對目前高職學生素質狀況的分析表明,人文素質教育是個薄弱環節。在當今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時代,高職學生不僅要有高智慧、高技能,而且要有較高水平的人文素質。為此,必須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為打造高職教育特色和品牌提供必不可少的人文素質基礎。

【關鍵詞】人文人文素質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一、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大學生思想狀況主流是積極、健康和向上的,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大學生思想認識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目前所面臨的嚴重問題是,個別大學生雖然談古論今滔滔不絕,但思想素質較低,道德修養較差,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嚴重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這說明少數大學生做人的基本準則嚴重傾斜甚至顛倒。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使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受到很大局限,其影響是潛在的、深遠的。如理工科不少學生語言文字不規范,時下“人像研究生,文像中學生,字像小學生”的情況已不是個別現象。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基本常識更是一知半解,知識結構單一。不少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差,文化功底較差,藝術修養不高,欣賞品位較低。這與“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是很不相稱的。當前,大學生中還存在著一些令人憂慮的實用主義傾向,諸如重科技教育,輕人文教育;重專業教育,輕普通教育;重技能教育,輕素質教育;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重功利,輕道德等。這些問題小而言之,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將影響到整個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揚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高校如何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建人文精神已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1.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目標主要是通過專業教育來實現的,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但是,我們還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另外一個目標,也是根本性的目標,就是教學生學會如何“做人”,這就要通過人文素質教育來實現。所以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可使高職學生經常進行兩種思維方式的交差、互補訓練,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這對于高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事實證明,超一流的科學家身上蘊聚著超一流的人才素質,他們是科學家,同時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養的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因此,高職學生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將關系到所學專業上的成就,為創新思維的培養和開展創造性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3.良好的人文素質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是人的發展進一步走向全面發展的時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離不開人的人文素質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質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亦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容,也是人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發展的必要條件。高雅的人文修養可使學生自覺關懷他人、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自然的意義和價值,逐步具備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斷由必然王國向全面發展的自由王國攀登。

三、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離不開課堂教學主陣地。在重視抓好專業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開設人文選修課,并納入教學計劃。注意在專業學科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補充科學教育,培養學生學會綜合運用人文社會科學方法和自然科學方法觀察問題,形成綜合思維。對理科學生重點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對文科學生適當開設自然科學課程,以促進文理知識互相滲透和融通,使學生在寬口徑的專業面上打好基礎,培養適應能力,在整體上提高素質。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使知識性與思想性結合起來,突出育人功能。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聯系,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趨向完整與合理,從而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

2.提高校園文化的品味,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廣闊的空間

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有利于培育學生理性的人文精神,讓人文精神與現代科技對話,讓民族傳統與西方文化對話,讓大學文化與社會生活對話,讓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外化為校園文化的高雅活動形式,從而對高職學生的人生價值觀、人格塑造、道德行為等起到啟迪、感化、升華的作用,為學生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提供廣闊的舞臺。

3.極力深化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既是國民文化素質的核心內容,又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重建人文精神,既應保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華,諸如以民為本、仁愛、信義、平衡和諧、見賢思齊、自省、修身、慎獨、謙讓禮儀等等,又應注入現代意識,諸如人格獨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為本、博愛寬容、民主法制、公平競爭等。人文學科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質教育構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的根基。然而,人文學科對于積聚社會資本,提高文化競爭力,以及培養公民的精神價值觀等方面作用卻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不斷地進行強調和推動。

4.要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內化環節

學生人文素質提高還須經歷自我感悟、積極行動直至自我提升的實質飛躍。為此,要引導學生理解包蘊在校園人文環境中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不僅是整潔美觀的校園,更是一個文化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所。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還指學校在堅持人才培養方向的前提下,能夠允許并鼓勵學生按他們自己的個性去發展。學生只有理解了校園人文環境中包蘊的這些人文精神與理想,才不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無動于衷,才會更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努力從中汲取養分。

參考文獻:

[1]趙四亮,李毅.淺談高校人文素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2]李志友.談如何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德育與素質教育,2005,10.

[3]王德廣.高校科學精神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整合的原則與途徑.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