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9:54:00
導語: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新課標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創新人才成為每一個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而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核心是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一種開擴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思考問題,以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的思維形式。思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的學習是在鼓勵自由探索,標新立異,發明創造的民主氣氛中進行的,那么,他們的創造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反之,若是處在家長制的教學環境中,他們的創造力就會受到限制,甚至遭到扼殺。
那么怎樣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呢?我認為在態度上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也不迷信老師;二是要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歡迎質疑;三是要諒解學生的幼稚和無知,即允許說錯做錯,允許改變觀點,允許保留意見。教師只要堅持做到以上三點,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就不難激發出來。美國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指出:求異思維具有多端性、變通性、獨特性三大特性。下面我就這三方面說說我是怎樣具體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
1.多端性
求異思維的多端性就是指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徑的思考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可以假設有多種正確方法,有多種答案。根據求異思維的這一特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
1.1布置多解作業。教師挖掘出教材中具有發散性的問題作為作業,要求學生各自發揮創造性,使用最佳方法,正確而迅速而地完成。此種訓練,由于不求統一,學生的積極性會相對地高漲,思維也相對地活躍。待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各自陳述自己的解題方法。這樣,全班同學就可以同時了解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了。
1.2巧設多角度疑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疑,創設思維的發散點,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多角度的思考,得出多個答案。如《口技》一文的寫作手法妙在哪方面?學生通過發散思維,就會回答:“妙在首尾照應!”“妙在場次分明。”“妙在‘善’穿全文。”“妙在側面烘托。”“妙在摹聲傳神”……,一題多解,盡合情理,多種答案,殊途同歸。此種訓練既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2.變通性
求異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維隨機應變,不受局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具體地說就是思維不受傳統知識的束縛,不受現代知識的局限去找現成的答案,而是面對眼前的問題,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2.1變換思維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問題都可從逆向去剖析、求證、推理、概括、加深,以此來鞏固和擴展對正面知識領域的認識與把握。如曹操“割發代首”歷來被認定為“奸詐面目的大暴露”,但若從正面的視角看此事,“割發代首”不正體現出曹操嚴于律己,執法如山的鮮明態度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內容的反向角度去思考問題,既培養了逆向思維能力,又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為學生創新性分析閱讀和寫出標新立異的創造性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諸如學生作文中出現“要敢于班門弄斧”,“近墨者未必黒”,“我為潘金蓮喊冤”等新題目就是最好的例子。
2.2轉換思維角度。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研究,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認識,可能發現他人尚未發現的新性質、新特征、新功能等。這就是訓練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意義所在。例如,在指導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如果我們總是站在一般人所持有的“嘲笑”這個角度去探究其主題思想,對作品的理解就會受到束縛。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我大膽地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指導學生以新的角度去探究。讓學生寫一篇《議“偷”》的讀后感,通過探討“偷”與酒的關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懶做的性格;通過探討“偷”與笑的關系,分析社會環境的冷漠;通過探討“偷”與打的關系,分析等級制度的罪惡;通過探討“偷”與情的關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感情。這對作品的理解更為深刻,也更有新意。
3.獨特性
求異思維的獨特性,是指用前所未有的觀點去認識事物,超越常規限度提出不同凡俗的獨特見解。
3.1審視性學習。審視性學習,為培養學生科學的否定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學生視性閱讀《荔枝蜜》一文中,就敢于提出“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這句話中,第二句分句的主語“蜜蜂”是多余的,應去掉的見解。其理由是:后一句的主語可以承前省略,使句子更為簡潔;這段話是在強調蜜蜂的品質,而不是要強調蜜蜂這個小生靈,因而不是有意的重復。可見,審視性閱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獨特見解和創造欲。
3.2比較性閱讀。比較性閱讀是將兩種或多種語言材料對照閱讀,分辯其異同的閱讀方式。學生通過比較閱讀,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讀物,啟發思辨的新路,獲得較為獨特的知識。如學習《師說》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馬說》、《捕蛇者說》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出“說”這種文體的共性,“說”是古代的一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具有現代雜文,雜感一類的特點。此種訓練,有“投石見波”的效應,學生的思維會迅速擴散,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始終處于積極探索、創造的狀態中。
3.3創造性想象。人的一切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想象。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就得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常見的訓練方式有三種:(1)擴寫:讓學生在原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創造出既合理又生動的故事情節來;(2)改寫:將原體裁改寫成其他文體。如將詩改寫成故事、散文等。要求學生在改寫時增加必要的細節描寫,對人物,環境作具體的刻畫,使文章的內容豐富起來;(3)續寫:引導學生放開手腳,大膽地進行前所未有的想象,創造出新穎的獨特的續文來。
另外,我們也要善于在現實生活中抓住契機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如:一次,我們班的一個同學病了,我領他到藥店買藥。我們把車子鎖好放在路邊,剛走進藥店,就聽見車子啪的一聲倒了,他扭頭就準備去扶車子,我一把就拉住他:“車子已經倒了,扶起來可能還會倒,索性不扶它!”他一聽,笑了,我怎么沒有想到呢?又如:老師評價一位同學,某某同學字寫得不工整,大家說說老師的意圖是什么呢?這時大多數都說老師是在批評這位同學,后來也有人說老師是在表揚這位同學。意思是說他只是字寫得不好,言外之意其他方面都好。這正如做飯時媽媽讓你揀大米,你一定揀的是臟東西,而不是大米。因為臟東西少呀!大家都被他這段富有哲理的見解所折服,常此以往,學生的求異思維就在不自不覺中得到訓練。
綜上所述,要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取決于教師平時的精心培養。裴斯泰洛齊說過:“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作為21世紀的語文老師,應深刻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重要性,要把教學生會思考作為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自己的學生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里成為創造性思維的“富翁”。
- 上一篇:農業局工會主席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工會黨建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