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素質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3:05:00
導語:體育素質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素質教育其基本定義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促使其個體的全面發展,其內涵和實質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展,也可以說是人的整體化教育,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的。體育新課程標準是以“健康第一,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個性發展”為基本理念的課程改革,是以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三維健康觀為出發點的,即:人的健康是指不僅沒有軀體上的殘缺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狀態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它所強調的也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和以人為本的健康新概念。綜上所述,我認為體育新課程改革是置于素質教育理論宏觀調控之下的一次變革,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它們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新課程標準的的提出和實施是素質教育理論的一種更加充分的延伸,作為教學指導性綱領,兩者的相互滲透和高度融合,使教育教學的目的更加明確,從而增強了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在體育新課程標準下如何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就此問題我談以下體會。一,建立合理、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和科學的評價體系。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目標的設置要與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個體差異相匹配。教學體系的完整性強調的是教與學所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各種教育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以及教學環節的相互鏈接所形成的整體效應。這種效應就是:在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放在首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愉悅,師生之間高度和諧統一。在教學內容上要少選擇競技化、成人化很強的項目,多選擇兒童化、趣味性強的項目,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體育學習所帶來得快樂,讓所有學生利用教學舞臺淋漓盡致的表現自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只有這樣,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形成。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了分層次教學,對于一些特殊體型和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學生以及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進行分組,適當降低動作的難度、減小練習的的密度和強度,讓他們也能很輕松的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上和其他學生一樣的輕松和愉悅,使這部分學生甩掉了“怕、愁”的思想包袱,保證了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保持相對恒定。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多樣化,切忌采用死板的、教條的和過于程式化的教學方法,努力營造輕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性,以達成師生間的和諧統一。每學期我都利用3—5課時組織小型籃球、足球、跳繩、踢毽子、韻律活動比賽,教師也參與其中或是裁判或是隊員,師生共娛共樂,增進了師生之間彼此得情感、拉近了距離,為以后教學中師生間的默契配合打下了良好基礎。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意義重大。評價的方法,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體驗到體育學習進步所帶來的快樂。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為依據,摒棄過去那種單一的、過分強調學生體能的質量評價體系,適當增加學習過程和學生課堂表現的分值,充分借鑒其它學科的成功經驗,在質量評價表上開辟“教師評語”一欄,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用激勵性語言進行有效的評價。二,構建完備的思想素質培養和德育滲透體系。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會學生做人、求善、養德,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利用體育課堂常規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體育教學要靠師生之間的合作,要靠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明白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優異成績,以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同時也教育學生關心集體、熱愛集體,教會學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善于與同學友好相處。通過田徑,包括跑、跳、投擲等基礎項目的學習,培養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要求學生必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具備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品質。通過體操類項目當中的保護與幫助的練習,培養學生正直、善良的品格和助人為樂的思想,使學生有為他人服務的意愿和行為。韻律活動和舞蹈等內容既具有健美的形式和風格,又能反映時代風貌,為少年兒童所喜聞樂見,可以用以鍛煉兒童身體、培養其正確、優美的身體姿態和協調性、韻律感,又能培養其文明行為,發展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精神,陶冶情操。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例如在課的開始部分把自編的的韻律操用于準備活動,把一些簡單易學的舞蹈用于結束部分的放松,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和教育。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國家,做新時期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