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和諧文化構建提高院校學生素質修養
時間:2022-04-12 10:40:00
導語:簡析和諧文化構建提高院校學生素質修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和執政的重要目標。和諧意在和衷共濟,協調和睦。建設和諧社會中,要求構成社會大系統的基本單位也應該是和諧的。就高校而言,作為傳承文化、培養國家棟梁之才的搖籃,理應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任,建設和諧校園。這不僅是中國現實社會的需求,更是時展的迫切要求。而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從校園文化建設著手,因為構建和諧校園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和諧。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歷史的載體,是一個群體共同性格特征和淵源的反映,更是人類文明活動記錄的一種積淀。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和諧的校園文化是指校園文化系統中各個層次、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它是以和諧為思想內涵,以文化活動為表現方式的一種文化,融思想觀念、校園風尚、價值取向為一體,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
嚴謹務實的辦學理念。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一種崇高境界,也是大學辦學過程中所要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辦學的理念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它源于這所大學的“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同時它又具體可感,可操作,與全體教師員工的發展追求、學生的發展需求相融合,逐步積淀為學校文化?!俺绲隆⑶趯W、敬業、強能”的商院校訓;“有識、有容、有守、有為”的商院精神,影響著所有商院人,歷經四十載滄桑,與時俱進。
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和諧校園建設的實質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建立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富有人文情懷、創新活力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制度文化體系。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即軟環境。一是要優化、美化校園的外部環境;二是要突出人文環境的建設,搭建更加科學民主的工作、學習平臺,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氛圍;三是建設個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大學生文化。軟環境建設表現的是校園文化主觀的內在氣質,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無疑應將重點放在軟環境建設上。具體說來應體現在三個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學術環境,既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形成實事求是,嚴謹勤奮,開拓創新的局面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研究的良好氛圍。二是良好的育人環境,即注重人格培養和素質提升,形成教書育人、尊師重教、為人為學、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學的良好環境。三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即形成誠實守信、團結和睦、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良好校園風尚,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內化為師生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即硬環境。硬環境建設一般包括學校建筑、文化設施及校園景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包括標志性文化載體如校園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建設。它是校園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宣傳陣地建設,利用強大的陣地提供正確的導向。
二、構建大學和諧校園文化的意義
(一)大學和諧校園的特征
1.公平正義校園。主要表現在:在校園內,不論什么人,都通過公平競爭獲得自身的利益,實現學校與個人的共同發展。
2.誠信友愛校園。誠信友愛是構建大學和諧校園的道德基礎。誠信友愛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校園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學校的凝聚力,使大學生生活在在彼此信任和相互關愛中。
3.充滿活力校園。和諧校園是充滿活力的校園。使校園充滿活力,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師、學生和學校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4.安定有序校園。校園運行安定有序是學校全體師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和諧校園是運行安定有序的校園。
5.安全文明校園。安全文明校園是和諧校園的基礎性特征,是確保學校穩定發展的環境基礎。
(二)構建大學和諧校園的意義
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p>
構建大學和諧校園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以人為本作為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內核,貫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為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辦學以人才為本,教師是主體。二是學校教育以學生為本,學生是主體。建設和諧校園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就是建立師生員工身心愉悅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構建和諧校園體現了這種要求。構建大學和諧校園是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推進和諧校園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為和諧校園建設提供了持續的動力,一個幸福、公正、和諧的社會,將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實現和諧校園,將直接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構建大學和諧校園體現了學校發展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學校的軟實力。追求個人、知識、社會的和諧發展將成為21世紀大學理念的價值取向。一所大學的發展應該是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軟實力。軟實力指的是學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構建大學和諧校園,能夠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對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有很重大的意義。
三、構建大學和諧校園文化的著力點
構建和諧校園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校更快、更好發展的重要條件,是育人環境的重要保障。要充分發揮和諧校園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發揮和諧校園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著力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
(一)注重大學精神的培育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首先要注重大學精神的培育。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把學校精神的培育作為長遠目標。我院以“有容、有識、有守、有為”作為商院精神,培育我院師生,營造優良校風,建設良好學風。扎實開展師生的德育精神教育,積極推建“崇德、勤學、敬業、強能”為校訓的和諧商院精神。努力構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與時俱進、勤于學習、奮發向上、誠實守信、敢于創新”為內涵特色的和諧商院校園文化。
(二)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其次要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娛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重大節慶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要深入開展“創建和諧校園、和諧班級、和諧宿舍,做文明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務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引導大學生從具體事情抓起,要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通過辦好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運動會和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加強高等院校軟硬環境建設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還要大力加強高等院校軟硬環境的建設。重視校園人文軟環境建設。要寫好校史、建好校史陳列室,通過資料記載和實物展示,生動形象地反映學校辦學歷程,激勵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學校優良傳統。要確定校訓、校歌、?;?、校標,提倡大學生牢記校訓、學唱校歌、佩戴?;?、使用校標,激勵大學生熱愛學校、刻苦學習。要發揮優秀校友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用優秀校友的人生經歷和感悟、創業歷程和成就,要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獎學金頒發儀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義的活動,倡導學校領導為每一位畢業生或畢業生代表頒發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激勵大學生勤奮向上、求實創新。
重視校內文化硬件設施建設。設計優良的教學場所、圖書館,完善教學設施,優化學習環境,不斷滿足大學生學習成才的需要。規劃、建設好大學生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場所,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各高等學校都要創造條件建設大學生活動中心,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場地和條件。要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學校出版社、宣傳櫥窗等的建設,發揮宣傳輿論陣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更大作用。
(四)融入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提升商院大學生素質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必須與人才的培養和加強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市場經濟是經濟競爭,而這種競爭又最終體現在人才的競爭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是專才,而且是通才,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由于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校園文化建設也必須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立足于全面發展,注意發揮校園文化在思想道德、行為規范、學習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射作用,為市場需求提供和諧的人才。
總之,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應注重大學精神的培養,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學院軟硬環境的建設。同時應引導大學生積極融入和諧校園文化構建,提升商院大學生素質。努力營造景美、人美、風尚美的和諧商院校園圖景。創造和諧的育人環境,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和諧社會建設培養大批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正光.大學生綜合素養導論[M].北京:中國協和大學醫科出版社,1987.
[2]《求是》雜志評論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要點[P].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
[3]周遠清.和諧文化建設與中國高等教育[N].光明日報,2007-02-28.
[4]梁亞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N].甘肅日報,2006-11-29.
- 上一篇:教育網站建設體會感言
- 下一篇:小議公務員職務消費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