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探究

時間:2022-03-31 03:42:18

導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探究

一、工程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為了解工程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課題組對省內工科院校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此次抽樣調查覆蓋了各個年級和各個專業,共發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86份,有效率為90.5%。問卷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心理、藝術、法律、哲學、宗教等,根據調查結果,工程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工程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在工程院校教育理念中,始終存在著科學知識與人文教育的對立和沖突。在學生教育方面,只注重科學技術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認為學校要向社會企事業單位輸送合格人才,只要具備過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即可,這是學院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人文素質教育只是“花架子”。因此,學校把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投入到專業建設、設備添置、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而對人文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相對不足。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工程院校的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智商與情商等方面不能協調發展,人文素養匱乏、人文價值模糊,語言溝通能力、文字表述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處置危機事件應急能力等方面達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嚴重制約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工程院校課程設置重理工輕人文,使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

近年來,雖然一些工程院校把人文素質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但是,大多數院校人文課程的設置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連續性和計劃性,課時數不夠。這就造成工程院校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素質普遍偏低,往往是邏輯能力強但表達能力差;專業技能過硬但寫作能力欠缺;學識廣泛但缺乏藝術欣賞力;專業知識較強但交往能力差等,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調查中了解到,有92.6%的學生沒有看過《詩經》,87.7%的學生沒有讀過《資治通鑒》,有73.5%的學生沒有讀過《史記》,有64%的學生沒有讀過《論語》,只有16.8%的學生讀過外國文學和教育類作品。

(三)工程院校專業課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性,使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全面發展的人,因而教師在“授業”的同時,應靈活地運用各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然而,工程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課程自身內容的傳授,運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學的唯一任務就是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忽視了教育“傳道、授業、解惑”的三大職責。師生得不到廣泛的溝通和交流,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尤其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商品經濟社會中“金錢至上“”重利輕義”這種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價值取向腐蝕著校園的每個角落,使大學生感到茫然與困惑,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就必不可免。

(四)高中階段文理分科造成工程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缺乏

工程院校的學生,大多數在高中時期學理科,由于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促使理科學生對文、史、哲、法、藝等課程不重視,人文素質普遍缺乏。進入大學后,學習壓力使大部分學生又埋頭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不愿意接受人文素質方面的知識。在調查中了解到100%的學生都聽過專業知識類的講座,只有28.6%的學生聽過人文素質教育類的講座。這就造成一些大學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自我調節能力又差,在生活和學習等方面一旦出現問題便會產生很大的心理煩惱和心理障礙,從而影響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二、工程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應當看到,任何領域的知識都沒有完全獨立存在的,各學科知識體系都具有交叉性,而在融合不同學科的過程中,人文素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社交能力、良好的法律意識等,這些單靠專業教育是無法達到的,只有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實現。大學生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富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好、求知欲望強,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有利時期,對他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形成較好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成長和發展。

(二)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

人文素質教育最終目的是要挖掘學生潛能、開拓思維。工程院校所培養的大學生不應僅僅是能夠服務于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而應在此基礎上培養各行業領域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和學者,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只靠單一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催化劑有利于激活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在所學專業領域里進行科學創造。

(三)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和哲學修養

世界上優秀的文化作品都是在經歷了人類漫長歷史過程中廣為傳播而積淀、結晶下來的寶貴的財富,人類優秀文化也是歷史發展的反映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繼承和發展前人的優良文化傳統。而學習、繼承和發展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大學生體力旺盛,精力充沛,對事物的理解接受能力強,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借鑒吸收國外先進文化。實踐證明,作為工程院校的大學生僅具有科學文化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使他們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健康美好地生活。

三、工程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對策

(一)深化教學改革,加強人文學科建設

1.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殊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把思想政治課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凸顯出來,使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為學生的政治思想方向的選擇和價值取向方面打下良好的文化和審美基礎。2.加強人文學科建設是開展工程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保證。加強工程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人文精神的培養為核心、推行“通識教育”。有學者指出:“大學通識教育與其當作一種課程理論的觀點來研究,不如視為一種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來探討,這樣更容易把握到它的本質。”建立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絕對不是在原有的限選課和公共選修課的基礎上再增加若干門人文課程而已,應在吸收國內外先進課程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的特色和學科優勢,制定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

(二)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課堂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教師是校園文化最主要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是學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能否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受益,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和在教學過程中人文精神的發揚有很大的關系。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傳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無論是專業課還是基礎課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教育,因此,教師要把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目前,大多數教師在學歷層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都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是在人文素質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教師文史知識貧乏、語言表達能力差、藝術修養不高、教學態度不端正,這樣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使課堂氛圍沉悶壓抑、平淡無味;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流露對社會、學校的消極態度;有的教師上課經常出現遲到、早退等現象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負面不良影響。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就應先加強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要定期進行組織學習和培訓,嚴格進行考核,用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崇高的敬業精神和淵博的知識去感染學生。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大學校園是陶冶學生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陣地,也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綜合能力的課堂。整潔優雅、藝術文化氣息濃郁的大學校園對大學生良好性格、高雅氣質、文化底蘊和堅強意志等人文素質的鑄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校史景觀的建設,使學生在優美的環境中更好地了解學校、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其次,要積極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藝術節、系列文化和藝術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知識競賽等,使學生從中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娛樂身心、激發情感、塑造自我。

(四)開展社會實踐,拓寬人文素質空間

社會實踐作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通過實踐來檢驗自身的人文素質,還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等,有利于大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感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深刻思索人生價值的坐標體系。因此,學校應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到實踐部門參觀考察學習,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做社會調查、專業服務、頂崗實習,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以此調動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培養和升華。

作者:張金明工作單位:長春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