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3篇
時間:2022-03-31 03:39:55
導語: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改革探索
1.1提高“綜合性實驗”的權重,優化教學內容
動物生物化學實驗課以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教學改革后,動物生物化學實驗課的教學擬對所開設的動物生物化學實驗項目進行了重大改進,除保留部分具有代表性、最基礎、效果明顯的驗證性實驗外,進一步增加先進性、系統性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如血液成分(血糖、血脂等)測定的常規方法現在被半自動、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所取代,增加了生物大分子物質,如核酸的分離制備的綜合性實驗;但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實驗原理和最基本的技術,并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我們還是保留了“環境因素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驗證性實驗,為學生專業課學習及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2擴大實驗考核范疇,認真審核實驗結果
擴大實驗考核方法范疇,把學生的平時成績、實驗課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等都融入實驗考核范疇,最終認真審核實驗結果。實驗時,從嚴要求學生,從第一次實驗課開始,就嚴格要求學生認真遵守學校的實驗室規章制度,如進實驗室一律穿白大褂等。原則上,動物生化實驗課每人1組,除了個別的綜合性實驗外。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每次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結果要老師檢查后簽字認可方能通過。例如,在做唾液淀粉酶活性觀察時,每管實驗結果顏色要與理論結果相符時,老師在實驗結果上簽字認可,實驗結果不符時,需要重做,實驗數據誤差偏大時,同樣要求重做,杜絕學生上課時敷衍了事,相互抄襲。
1.3緊密聯系實際,加強興趣培養
剛剛開始上課時,學生們興趣很大,但是隨著課程的進展,學生的積極性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上課時,我們會穿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與本課程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一些學生關注的問題等。例如,“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要求學生分析不法商人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為什么能逃避檢測?怎樣來檢測等等一系列問題。在做血糖實驗時,除用常規的方法,還采用家用血糖儀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比較分析不同的方法的測出的血糖值;同時,也讓學生們測自身餐前、餐后血糖的值,這樣也加深了感觀的認識,也加深了理論知識的理解。
1.4重視操作考試,狠抓學生動手能力
在實驗考核中[4],原來實驗成績主要是對學生出勤率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對督促學生課后復習沒有太多的效果。改革后,實驗課成績是多種考核有機結合,確保考核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將實驗課前的預習、出勤率、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實驗操作考試等幾項相結合,評定學生實驗成績,可以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最后一次實驗安排實驗操作考試,主要根據學生掌握儀器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實驗數據來打分,操作考試不及格不能參加期末考試,這樣對學生有很好督促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5因地制宜選擇實驗材料,節約教學成本
動物生化是1門專業基礎課,班次多,實驗耗材多,為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新開實驗上,我們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來節約教學成本,如實驗動物,動物生化主要用血清,1年大概要2000ml左右血清,如果買羊宰殺至少是10頭羊,大約400元/頭,總計約4000元;為了節約成本,我們和基礎課老師溝通好,在上解剖課時要學生動脈導管采血,然后離心,制備血清、血漿,年年如此,這樣學生不但學到了額外的知識,而且還節約了資金,降低了實驗成本。另外,測定總脂含量時,一般選用血清或血漿作為實驗材料,但我們選用蛋黃和蛋清為實驗材料,既節約了經費,又使學生對蛋的成分有了直接的體驗。
2改革成效
為驗證改革效果,我們統計了改革前(2005.9~2008.9)和改革后(2009.9~2012.9),每年級動物醫學專業1班、2班操作考核平均成績、實驗報告成績、教學成本和“綜合性實驗”的權重(%)的區別,使用SPSS軟件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與改革前相比,具有極顯著差異(P<0.01)。結果詳見表1。通過幾年的探索,改革已初步取得一些成績,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譚超肖紅波劉進輝劉湘新工作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
第二篇
一、提出學術問題
20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發現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機制的三位科學家,這個當時還沒有進入教材的重大成果立即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在“蛋白質代謝”這一章,我們就提出了這個話題,作為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在講到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時,我們提出質子滲漏和解偶聯與產熱的關系,并進而提出:在正常情況下瘦素(leptin)可以通過消耗額外的能量來維持正常體形,那么瘦素與氧化磷酸化解偶聯所導致的產熱是什么關系?具體機制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同學們都感到非常意外,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很快就有同學組成小組投入到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中去了。因此,我們認為,實踐PBL教學理念,從生物化學的角度提問題,必須從教材和課堂內容出發,選擇具有良好拓展性和較高科學與應用價值的話題,這才會讓同學們感覺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問題的提出也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它們就在我們的教材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息息相關,也才會讓同學們在自主學習階段通過資料的查閱和整理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總有源源不斷的新的思想涌出來,并因而找到價值感和成就感。
二、學生自主學習
有了對問題的基本認識,接下來如何檢索文獻對于本科生來講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熟悉和掌握各種數據庫尤其是英文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在文獻檢索的過程中還會發現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下一步就是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初步篩選來確定關鍵詞,通過調整關鍵詞的組合來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目標文獻。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要克服英文翻譯和直接閱讀的困難,還要從大量的文獻資料中找到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并梳理出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整理妥當,這需要很強的毅力和耐心,并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給予其肯定和鼓勵的積極信號,讓同學們有信心和熱情堅持做下去。而且,在資料查閱和整理過程中,我們還會根據同學們的進度和對問題的認識水平進一步提出修改意見和解決方案。如在解決瘦素與產熱機制問題的過程中,同學們了解到UCP(解偶聯蛋白)家族的某些成員直接參與質子的跨膜轉運而使得質子不經過ATP合酶去產生ATP,導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聯而產生大量熱量,所以,我們提出要搞清楚瘦素與UCP家族成員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瘦素與UCP的表達受何種因素的調控,它們以何種形式在何時何地發揮作用。這些延伸和拓展都成為非常重要而有趣的科學問題,并由此組成一個pathway(通路),而pathway是生物化學的重要概念,也是我們思考生物化學問題時的重要原則。因而,在隨后的工作中,同學們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確,情緒也更高漲,大家都在為每一層謎底的揭開而歡呼雀躍,為每一個細節的突破而歡欣鼓舞,在意識到自身不足的同時也更加認識到自身潛力的無窮,并在團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到巨大的愉悅和成就感。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有目的的自主學習不僅鍛煉和培養了同學們在專業方面的素養和認知方式,更強化了他們在大學生活中自律、自強、自覺、與人為善、樂觀、向上、積極溝通的品格養成和行為模式,生物化學課程中重要而又深奧的內容和原理在同學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得以理解和掌握。
三、課程學術報告
課程學術報告由三部分組成,首先老師作背景介紹,然后同學在講臺上作學術報告,最后是提問時間。在老師檢查所有的工作基本完成,ppt文檔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要求,強調做報告應該注意的事項之后,就可以組織報告了。課程學術報告是檢驗和展示前期努力工作成果的平臺,也是同學們發揮個性、錘煉表達能力和現場組織與應變能力的機會,對其他同學而言這種全新的課堂形式也足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所以,在課程學術報告中,每個人都非常重視。尤其是在提問環節,大家對報告內容所提的諸多問題及從中表現出的熱情和投入每次都能讓我們欣喜不已,不僅欣喜于同學們所提問題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更欣喜于同學們對這種課堂模式的認同與肯定,這反映了PBL理念應用于傳統教學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組織模式不僅讓報告人經受了鍛煉,也讓其他同學大開眼界,還讓負責指導的老師受益匪淺。
四、教師自我總結
PBL模式強調在老師指導下的基于問題的有目的的自主學習,因此,老師的指導和組織對于實施PBL模式的效率和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強調教師必須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內容,并積極跟進和檢索最新文獻資料,掌握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學術動態,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于本科生的學術問題。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老師要加強指導,對同學們在文獻檢索、資料整理、信息重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溝通,隨時解決。我們在開展一個課程報告的過程中,至少跟每個課程小組有3~4次的溝通和交流,不僅要糾正學術上的錯誤和漏洞,還要有中肯的評價和積極的勉勵。這樣才能有效保證學生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和正確的方向,并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課程報告的過程中,老師有效的引導、組織和參與是保證報告質量的重要條件。如果負責指導的老師對報告內容沒有深刻的理解,對專業知識沒有較好的把握,就不能有效駕馭和解決在課程報告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就有可能因為準備不充分和學術積累不夠,導致學生對這種學習模式的失望和對學術問題興趣的下降。所以,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老師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嫻熟的課堂駕馭技巧,還要求有機智的語言風格、強大的人格魅力,更要求老師與學生一起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和信息。因此,教師的自我總結在于思考如何改進以提高PBL的效果,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我們在每年生物化學的教學活動中都會采用PBL模式,每屆都有很多同學積極參與。大部分同學都對這種模式給予了積極的評價。盡管作為指導老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每次都能看到同學們的成長和轉變,看到同學們表現出的對新事物的熱情和渴望,看到同學們互幫互助、相互鼓勵、一起探討,我們都會感到由衷的欣慰。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立品為先。PBL模式的實踐探索不僅促進了師生在專業方面的共同成長,更改善了同學們的品格和行為模式,這是傳統課堂教育所不能企及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PBL模式強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可移植性將極大促進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本文作者:張先文戴小陽熊海蓉工作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第三篇
1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1.1精心編輯教學案例用于課堂教學
案例教學法的中心思想是選擇合適的案例。案例的設計要結合本校衛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生化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有代表性、啟發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既能反映出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又能理論聯系實際,便于設計問題讓學生有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同時對學生學習必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全面預習教材相關內容,還要通過查閱有關課外資料,延伸拓展所學知識,才能學會分析案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學習酶這一章介紹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時,設計了一個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典型案例,教師首先用PPT打出某地多位居民夏季食物中毒的照片,并介紹情景:某小區多位居民在進食一種綠葉蔬菜后,均出現惡心、嘔吐、出汗、腹痛、腹瀉等癥狀,同時提供綠葉蔬菜實驗室檢驗結果等內容,要求學生對此案例進行分析,尋找原因并提出相關問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從分析綠葉蔬菜上殘留物的角度尋找突破口,經課前分組及課堂討論得出最有可能是綠葉蔬菜上殘留有機農藥量大大超標導致中毒的結論。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查資料,從采樣分析中毒機理到有機磷農藥中毒后的處理進行分析討論。最后進入主題:請學生解釋有機磷農藥中毒生化機制及防范措施。農藥中毒是常見的公共衛生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肯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但并不深入。因此這個案例的提出肯定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學會用生物化學知識來解釋、分析相關的醫學實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這種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出本章酶學的一些基本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對公共衛生事件思考、分析和討論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教學模式改革為契機,重視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訓練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1.2以問題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案例教學法的另一核心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中肯的問題。教師應提前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結合當下發生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盡量多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問題要有新意和針對性,與衛生檢驗檢疫工作密切相關,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如對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案例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你認為居民食物中毒最有可能引起的原因是為什么?你判斷的依據?(2)此病需要與哪些食物中毒疾病做鑒別診斷?如何鑒別?(3)為了確診還應進一步做哪些檢查?預計結果如何?(4)這種食物中毒后的及時處理措施是什么?問題提出之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問題去探索和思考,查閱相關資料,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習過程調控和案例及問題的選擇上,把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精心設計的問題展開,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能理論聯系實際,開拓視野。
1.3案例討論與總結
案例教學法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環節是案例討論,通過各種形式的討論,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尋求相關信息和事實,最終解決問題。討論分為課前討論和課堂討論兩大塊,教師積極推薦和鼓勵學生相互合作,組建學習(研究)小組,每組8人~10人,圍繞所提出的案例和問題查閱文獻,進行組內或組間交流,互相啟發,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小組的課前討論中,要求小組成員暢所欲言,大家集思廣益總結相關知識和問題的答案,詳細記錄小組交流內容。教師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交流活動中并起引導作用。課堂討論是學生相互學習的好機會,也是學生總結學習思路,提高學習成效,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必經之途。課堂討論由教師統一組織引導,要求各組派出代表陳述本小組的觀點和論據,并提出組內未解決的疑難問題進一步討論,大家認真思考后,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最后,教師總結教學內容重難點,就學生討論的觀點結合案例做有針對性點撥講解,同時輔以現代生物化學發展的趨勢和最新的研究前沿,擴寬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涵。另外,還可適當開展課外的“專題報告”或建立興趣小組等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
2教學效果總結與評價
案例教學法是本校生物化學教研室2008年以來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筆者在長期為衛生檢驗專業學生的授課中,深刻體會到案例教學模式為沉寂枯燥的生物化學教學課堂帶來了的生機與活力。為了能全面了解此教學模式改革的效果,對授課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表1)。由表1可見,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學生在對案例分析討論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培育了他們勤于探索和勇于創新精神。但仍有少數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改革持懷疑態度,這可能與他們習慣了傳統教學方法,對自主學習不適應有關,比如剛開始進行課堂討論時,那些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可能會指望別的同學發言,自己只當看客。對于這一部分學生需要教師花更多精力去幫助、鼓勵他們,從而使他們逐步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早日接受新的教學模式。
本文作者:封少龍曹朝暉龍石銀胡小波工作單位:南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 上一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探究
- 下一篇:職校食品安全素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