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16 03:11:43

導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研究

[摘要]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實現不同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達到實現培養具有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功能價值

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能對不同的學科進行認識與學習,并努力實現不同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具有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通識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其功能價值,高職教育忽視通識教育導致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更顯得通識教育存在的必要性。通識教育的內涵融合了人文、自然、社會等范疇,具有整體性、融合性、綜合性,更顯出其精髓與價值的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和完善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越來越被世界各所大學普遍接受并得到推廣,得到了廣大教育界人士的認可。相對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更注重的身心發展、道德修養、人格健全、審美情趣、責任意識、精神價值等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對通識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相對性較晚,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高職教育應高度重視通識教育的研究,結合自身發展的特征需要,找到合理的切入點,完善教育理念體系。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高職教育應該培養完整的“人”,培養的“人”要關心社會,關心自然,關心自我,實現全面和諧發展。高職教育應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有機融合體。我國高職教育在很長的時期為過分強調專業的劃分,形成了專業化教育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人才素質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單一教育模式的缺陷與弊端不斷涌現,培養的人才知識視野較狹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職業素質不高,不能迎合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通識教育不否定素質教育,而是以更加科學客觀的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以實現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注重學員的人文素養、優秀品質與綜合能力的發展。積極鼓勵學生加強各種素質教育的修養,博學多才,發展個性,增強主動性,崇尚科學,善于溝通,學無止境,不斷完善,全面實現素質的提高。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三百六十行的“狀元”,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技能與健全高尚的人格品性,并能不斷地完善自我,以適應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挑戰時,強調教育應是圍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處、學會發展來重新設計與組織。闡釋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本質需求,應是知識文化、道德理想、人格修養的文化人、社會人、道德人、高尚人的完整體,呼喚教育對人本質的真正回歸。

三、有助于弘揚傳統文化

通識教育不僅是現代自然科學教育,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我國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文明燦爛,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通識教育是所有學員應了解熟悉掌握的教育,是對人文精神優良傳統的繼承與弘揚。繼承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與通識教育的內涵一脈相承。加強傳統文化課程內容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員的人文素養,更能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熏陶影響其專業知識結構、專業能力、專業態度與精神。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精髓。我們應結合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賦予通識教育以內涵,把現代自然科學教育與傳統優秀文化有機融合,實現培養人的全面發展。

四、有助于專業綜合素質的完善提高

高職教育應注重科學與人文的融合,開闊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健全人格素質,提高綜合素養,以適應未來個人發展與職業需求。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努力實現完整人格的健全。培養高瞻遠矚、博古通今、博雅精神,具有審美情趣與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文明人。當代社會要求培養具有寬廣專業知識與綜合人文素養,具有職業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實施有效的通識教育,能使學生對淵博的知識有較全面的了解與掌握。

通過對感性與理性的觀察與思索,追求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形成自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通識教育是開放性、廣泛性、大眾化的教育,體現了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的整體性、綜合性特征,不僅包含人文素質教育,更是要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發展。

作者:蹇瑞橋 單位:江西衛生職業學院公共部

參考文獻:

[1]姚中秋,閆恒.現代中國通識教育經典文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金迪.領悟國學智慧[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