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探討

時間:2022-04-09 09:41:34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探討

摘要:通識教育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知識體系,更是一種實踐,通識課程建設成為通識教育的重點和關鍵。三亞學院將各專業學科史學類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的建設目標,在學校每個學期的授課任務中實施通識教育,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有很多可革新和改進的空間,從課程理論基礎內容、教學方法、學校通識教育決策等方面進行探索,構想出更好的建設三亞學院通識核心課程的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通識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決策

1引言

如今,通識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教學內容,通識教育可以讓高校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深入了解專業知識的歷史和起源,通識教育是一種知識體系,更是一種信息傳遞體系。通識核心課程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關鍵和著力點。三亞學院在2016年學校提出了建設一個具有綜合性、跨專業性,能培養學生價值觀、思維方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新的課程教學體系——通識核心課程,該課程教學體系立足于史學,從學科史(史論)和學科比較史兩個角度共建設150門課程,從學校的課程開設方向上可知,三亞學院開設該通識教育課程,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學科專業的歷史,探索學科專業的淵源和起點,讓學生在學習現如今專業知識的前提下,了解到該專業內容的本源,正所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本著該課程教育體系的目標,融合三亞學院提出的品質教育理念,并落實學校提出的“課程飽和度、深度和學業緊張度”的三度建設意見與決定,更好的教學體系、更好的教學質量和更好的教學方法也是三亞學院在通識核心課程上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標。本文從課程理論基礎、教學方法、教育決策這幾個方面,談談本人對通識核心課程的建設構想。

2課程建設構思

通識教育本著“古為今用,理為實用”的原則,以史為鑒,回顧過去,總結經驗,吸取其成果。在課程開設的實踐中,通過課程內容的教授和與學生的溝通中,慢慢摸索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路徑和方法。(1)深入教授理論基礎。通識教育課程中學科史的理論知識應作為是學生參與課程學習后,在個人理解和分析的過程后,逐漸積淀的知識與財富,那么加深理論知識的深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以純粹的理論知識與學生進行交流,會顯得該知識內容蒼白無力,學生也會有墮怠的表現。在講授通識教育核心內容時,讓學生先了解當時的實際情況和所當時所面臨的問題,由學生來提出解決議案,再揭示當時理論真相,繼而以實際的教學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當時人類社會活動的發生建立具體的聯系,構建一種融合式的理論教學模式,把這門通識核心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以演繹的形式結合到實踐中來,在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中理論知識得以存續,使學生把理論知識真正貫通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當中,認知到該項內容的意義,也使理論的課程教學從“演繹”變為“實踐”,將課程理論知識觸及學生智慧思維,深入到中國古代建筑管理思想產生的起源點,讓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將知識深度融合到自己的思維當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在社會生活經驗中得以傳遞、改造和重構,知識內容在正規與非正規的、偶然與有意識的教育形式下深入延續下去,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學科史的理論基礎知識。(2)構建多樣化教學方法。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教學方法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教學方法會使得知識的傳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學者桑代克認為,在一個與具體教師、學生和教室完全隔離的特殊環境里,對教學成果、智力測驗的數據進行量化研究是科學性的基礎和保證,由此而得到的結果才是有借鑒性的結果。從他多年的研究中也不難發現,教育方法的運用對課堂教學的成效具有非常顯著的提高與推動作用。進入21世紀后,隨著各種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占領式的來襲,純粹的傳統教學方法已經無法在課堂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到應該學習的知識。并且通識核心課程是一門史論性較強的史學類課程,理論性內容較強,倘若依然完全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傳道受業”,那么也是將學生拒于千里之外,而最終無法真正實現通識核心課程開設的意義。所以,在進行通識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將傳統教學模式和改革創新的教學模式結合起來,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完成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達到開設通識核心課程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講述史論內容時,可利用現如今學校配套課堂教學的設備——多媒體,進行一些更直觀的課程內容教學,如圖片、影音等。首先,圖片可以將以文字敘述的內容直觀的反映出來,文字所描述的內容是需要經過大腦深加工后再想象出來的,而圖片可以略去相應步驟,在抽象的文字知識下,配合上相應的圖片,就可以精準的表達出學生應該要理解的內容,那么在此之上再講授臺基的不同表現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皇家建筑等級制度,就變得簡單易懂了;其次,影音能夠更形象生動的刻畫知識內容,如果說圖片是直觀的內容反映,那也僅僅是一個2D的效果,而影音可以把直觀變得更引人入勝,它就完全達到了一個3D的效果,在通識核心課上播放一些能與文字內容相關相連的影音,那么學生會在一種很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掌握住知識內容。通過實踐教學的觀察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被激發出他的觀察、記憶、推理、判斷等各項能力,那么他的知識掌握水平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相反,讓學生呆板的聽課,教師以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來教授通識教育知識,會有一種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多樣的構建多樣的教學方法就是落實通識教育,達到通識教育開設的意義的關鍵路徑。(3)課程效果驗證體系。通識課程是一門藝術性的課程,授課的過程也是一項操作規程,它應該適應于知識水平各有不同的學生,它不能保證一定百分百的出優質品,但它應該要保證只出合格品,而不出殘次品。在此種操作規程下,課程應按照一定的進程進行,那么課堂教學是一個所占權重較大的操作,其次還有一個權重較大的規程就是教學的“效果驗證”。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恒流下,考察教學結果是一項必經的程序,中國人習慣將考試作為檢驗教學與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識課程教學效果,當然也要用此手段進行檢驗。但通識核心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學科歷史,增強學科深度,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那么這種考察的手段應該因學科特性而做出適當調整,不僅應當把考試結果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還應當把學習的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部分。首先,考試內容應該與教學重難點保持一致,不應當出褊狹的和冷僻的內容。考試內容應當是在課程伊始就確定且公開的,考試大綱應是教學大綱的一部分。其次,試卷不應有標準答案。傳統答案的0-1分部并不適合通識教育的評分,通識教育的評分應該是模糊的,不能出現所謂100%、75%、50%的有檔次的正確率。而是要根據學生運用歸納演繹的思維方式推敲出答案來衡定學生答案的XX%正確性,這種XX%正確性也并非是在正確答案之下所占的百分比,因為百分比依舊是標準答案的傳統模式。這種XX%正確性是依托學生的學習過程,最終推演出的理論結果,雖可能與社會公認結論不符,但依然是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后的思維演進的表現,依然應該予以認可。通識教學的教學效果驗證體系應因地適宜,不能和傳統專業教學的效果驗證體系一概而論,這樣才能體現出通識教育開拓學生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知識深度理解的意義,考察了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也考察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體現出“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

3結論

通識教育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趨勢和必然要求。國家現在大力提倡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要將此政策以文件制度式落實,更重要的是踐行式落實,創新型人才應當具有豐富的知識,開闊的視野,用通識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深度和理論廣度也是現如今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三亞學院所開設的通識核心課旨在實現這一培養要求,也為了能更好的達三亞學院通識核心課程的辦學目的和教育要求,我校教育管理機構和師生一直在不懈努力,追求通識教育不斷的該和創新。本文分析了開設此類課程時本人使用的一些教學方法,總結了一些講述此類課程時應當具備的一些教學與考核方式,通識教育不應是枯燥無味的,而應是一件精品藝術,使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能感受到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能體味到藝術的享受。當然,通識教育的課程開設也只是這項精美教學體系運行的開端,改革與創新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是高校不斷努力達成的目標,只有不斷的加深對通識教育的內涵的認知,才能真正推動核心通識課程的建設,也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實現通識教育的意義,實現開設通識核心課程的目的,造福學生,使學生更深入更廣闊的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1]張翼星.試論當今大學的通識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03):9-18.

[2]李曼麗,汪永銓.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01).

作者:侯文麗 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