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通識教育改革探析
時間:2022-06-12 08:38:26
導語:世界遺產通識教育改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世界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進行世界遺產通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因而,許多高校陸續開設相關課程,以致其成為熱門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本文擬通過調研華南農業大學世界遺產通識教育的情況,提出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實踐三方面提升教學質量,為農業高等院校中的世界遺產通識教育的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關鍵詞:農業高等院校;世界遺產;通識教育;改革
世界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與文明的象征,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復合遺產。我國的世界遺產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是中華文化的基礎載體,其主要價值體現在科學、教育、文化、美學、旅游等方面。在農業高等院校開設世界遺產類的通識教育課程,有助于使大學生了解、認識、熱愛世界遺產,探究人類智慧和文明,提高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為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本文主要以全校公選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概述》的選修學生為調研對象,考察農業高等院校世界遺產通識教育的基本情況,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吨袊澜缥幕z產概述》是華南農業大學的一門全校性質的公選課,課程內容如下:第一部分為世界遺產概述,主要介紹有關世界遺產的定義、類型與主要特征,世界遺產組織和相關文件決議,世界遺產評選標準、申報及確定程序等;第二部分為各項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概況,穿插一些國外的世界遺產及其保護開發情況;第三部分為中國世界雙重遺產概況。由于該課程受到多數學生的歡迎,選修的人數較多,因此每個學期均有開課,選課學生的課程容量限定為350人。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概述”是一門易學、容易拿學分的課程,但是,對于任課老師而言,這卻是一門不容易講好的課程。首先,因為本身世界遺產學科涵蓋多學科的內容,而任課老師不太可能全部精通,故上課的難度較大。其次,由于選修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分別具有農、工、文、理、經、管、法、藝等學科背景,因此,他們選課原因、對世界遺產的了解程度、對課程的期望也不盡相同。如果課程內容單純地用幻燈片或常規的授課方式進行講授,課程將會顯得單調和乏味。因此,筆者希望通過了解學生的具體分布情況(如:年級與科類)、學生對世界遺產的認識、喜歡的世界遺產項目、選課的原因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授課,從而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調研選擇的對象與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主要選取2017—2018年度的選修學生為調查的對象。在該年度,每學期選修該課程的同學均有350人,共700人。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卷方式進行,通過調研發現:第一學期,由于大一新生設置的必修課程較多且對選修課了解不夠,選修的人數相對較少,僅占6%;選修課程的主要是大二與大三的學生,大二占55%,大三占35%,共占90%;大四的學生基本修完選修課的學分,僅有部分因各種特殊原因還需要繼續選修,故選修人數也是較少,僅占4%。第二學期,主要以大一、大二學生為主,前者占47%,后者占48%,共95%;大三的學生此時也基本完成選修任務,故選修的人數也有限,僅占5%;大四因為快要畢業,忙于實習、論文、工作等事情,所以,沒有學生選修??傮w而言,選課學生的基本分布為:大一的學生約占26%,大二的學生平均約占52%,大三的學生約占19%,大四的學生約占3%。理科類學院的選修的學生人數為361人,約占52%,文科類學院的選修學生人數為339人,占48%。但是由于華南農業大學共有19個學院(這里僅統計有招全日制本科學生的學院),有14個理科類的學院,僅有5個文科類的學院。所以,基本是以理科類的學院為主。由此可見,世界遺產對文科類學院的學生吸引力更大些。(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二、調研的內容與調查回收的情況
調研主要是在學期中間進行,選取三道開放式調研問題,以期中作業的方式對選課學生進行調查,要求學生在課堂用一節課手寫完成,當場交作業。題目如下:由于采取的是期中作業形式進行,因而,除極個別的同學,絕大多數同學都交了作業。此次調研活動中,選修的同學共700位,僅有5位未交。回收的有效調研問卷為695份。具體結果見表2。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研分析可知:(一)對世界遺產的認識程度不一。調查結果表明,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90.6%的同學已經基本掌握世界遺產的概念,僅有9.4%的同學由于各種原因,還無法正確掌握概念或者對世界遺產的概念存在錯誤的理解。(二)喜歡的世界遺產項目較為集中。北京的故宮與長城為多數同學的首選,占88.3%。其次是埃及的金字塔,占5.2%;兵馬俑緊隨其后,占4.9%。敦煌的莫高窟也排名前列。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相當認可,因為北京的故宮和長城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古代皇家建筑與軍事建筑。(三)選修原因。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知,學生選修該課程的原因相對集中,對世界遺產感興趣是主要原因。其次,喜歡旅游也是選課的原因之一。這個與世界遺產大多是旅游勝地密切相關。因為喜歡歷史文化而選課的同學也不少,占16.1%。接著就是課程評價吸引的學生,也占了15.3%。這里要說明的是,這部分同學基本是通過師兄師姐、同班同學推薦,或者是網絡查閱課程評價,最終選定這門課程。這說明這門課程已得到了多數學生的認可。(四)對“世界遺產”課程的期望。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希望在課堂上學習相關的世界遺產知識,占56.5%,相關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世界遺產項目、世界遺產的申報流程、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世界遺產背后的故事等等。其次,歷史文化與世界遺產的關系也讓20.6%的同學認為可以通過學習世界遺產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還有一部分的同學是為了獲取旅游信息而來,但是,該課程可能會讓他們有些失望,本課程會涉及這部分內容,但所占比重較小??偠灾?,調查表明多數同學選修世界遺產課程,都基于興趣,而興趣正是最好的老師。農業高等院校中,理工科學院為主,文科的課程相對較少,世界遺產課程的開設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極為有利。中國世界遺產中大多數是文化遺產。從文化功能角度而言,每一處中國文化遺產,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一符號。通過修讀該課程,大學生們對這些文化符號有所理解,也可由此領悟中國文化厚重的底蘊,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
四、世界遺產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共同財富。截至2018年8月,全世界共有1092項世界遺產,中國有53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6項、自然遺產13項、雙重遺產4項,成為遺產數量僅次于西班牙的第二大遺產國。本課程通過重點講述中國的世界文化與雙重遺產的由來、種類、分布及保護開發利用的現狀,向學生全面展示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世界遺產,讓其欣賞人類偉大創造力杰作與自然界壯美景色,這也是其對中華民族集體情感、民族智慧、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認知、習得的過程。因而,在高等農業院校開設“世界遺產教育”課程完全符合當前社會的要求,但難度也比較大,這對開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講授內容新穎、連貫、有特點、有吸引力,還要求教學方法先進。針對調研情況,筆者對以后的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建議:首先,課程內容的不斷整合與優化。世界遺產項目數量每年都在持續增長,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世界遺產的理念是一個內涵不斷發展并日趨完善的動態進程。因此,該課程的內容必須每年進行更新與優化,取其精華展示,同時兼顧其他。筆者的做法是每年都會將新增的世界遺產進行大致的介紹,重點還是原先的大部分世界遺產項目。此外,由于該課程存在多學科交叉,各學科也在不斷發展中,這對講授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關注多學科的最新動態,并將相關的內容與講授內容相結合,不斷進行調整。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世界遺產教育教學質量。靈活的課堂教學對于提升學習積極性與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由于世界遺產課程內容繁且雜,教師必須大量應用多媒體課件、紀錄片及相關視頻等直觀的方式進行講授。筆者的做法是,在講解遺產項目的主要內容后,一般會在第二節課預留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用于播放相關的視頻,一般選擇的都是國外著名的相關世界遺產項目,如在講授北京紫禁城時候,播放視頻為法國的凡爾賽宮;講授都江堰項目時播放三峽大壩;講授明清皇陵時則選擇播放埃及金字塔等。通過視頻環節,學生可以進行不同文化間的對比,加深對本國世界遺產的印象,同時也對其他文化有所涉及,培養對各種民族及文化的尊重,增進國際間的理解和尊重。但是一般無法完整播放視頻,所以,在該課程有個課程交流的QQ群,會將視頻上傳,課后進行學習。此外,也利用這個QQ群,讓選修的學生可以進行課程內容方面的交流。最后,引入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該課程中,筆者設置了兩次課作為旅游分享,每次課邀請四位同學進行他們的旅游分享,主要先由同學根據自己的游覽經歷,事先制作PPT,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而后讓其他感興趣的同學就相關的問題現場提問,最后老師進行點評。通過這個環節,可以大幅度增加課堂的參與度和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與學共鳴。世界遺產作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它自身有著無窮的魅力。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輝煌時期的見證者之一。大學生通過世界遺產通識課,了解它、熱愛它,自覺的產生對世界遺產的熱愛,進而熱愛我們的地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在農業高等院校開設世界遺產通識教育的長遠意義。
五、結語
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門的課題。教學改革需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更新理念,不斷探索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新模式。如今,世界遺產通識教育已被廣泛認可,其意義和作用之深遠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世界遺產通識教育不斷的總結與實踐后,必將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達到通過鑒賞本國的文化、歷史和自然環境,確認本國的價值觀及其根源,培養對不同民族及文化尊重,從而提升高等農業院校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孫克勤.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教育的探討[J].中國地質教育,2004(4):99-103.
[2]趙明海.公選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開設初探[J].繼續教育研究,2008(8):161-162.
[3]賈峰,殷海成,等.“世界遺產”教學改革研究——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31):96-97.
[4]譚祖雪.《中國的世界遺產》課程教學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3):1-3.
作者:謝萍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
- 上一篇:社保業務檔案管理規范化研究
- 下一篇:小學古詩審美教育教學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