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下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路徑

時間:2022-09-06 03:29:15

導語:通識教育下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下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路徑

[摘要]通識教育是一種相對于專業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它與文化素質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本文從通識教育的視角,分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深切感受到新時代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培育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路徑和方法,以期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通識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提升;路徑

一、通識教育的含義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generaleducation)“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思想,它是一種非職業性、非專業性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即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知識淵博、情趣高雅、能獨立思考的健全公民。我國自1995年在大學啟動并實施素質教育,試圖在通識教育中增加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把學生培養成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自此通識教育逐漸得到廣泛重視,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新時期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二、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貫穿本科教育的全過程,與文化素質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培養和造就和諧成長的人,是人才培養的靈魂。通識教育為文化素質教育提供廣闊的視角、價值和引領平臺,而文化素質教育是通識教育的提升。在通識教育的平臺上實施文化素質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貫徹通識教育理念,使兩者在大學教育體系中深深扎根。(一)通識教育為文化素質的養成提供土壤。教育部從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就有計劃、有組織地在高等學校開展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的通識教育,構建了通識教育體系,內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方方面面,提供廣博的多學科領域,引導、啟發學生對各學科的入門與興趣,擴充宏觀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1998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重要文件,科學地闡釋了通識教育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識教育課程具有“文化性”,既能開闊視野,拓展心智,又能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實踐證明,通識教育能提供通行的知識和價值觀,可以實現文化育人,是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二)文化素質教育負載通識教育的意蘊。文化素質教育是以各種文化為載體,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為核心,通過知識傳授、社會實踐、環境熏陶等方式潛移默化地把人類最優秀的思想文化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21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是具備綜合知識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對當前人類發展所面臨的紛繁復雜的重大問題應有所了解和認識,因此,在文化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必須貫徹通識教育理念,用文化素質教育提升以育人為本的通識教育,賦予其新內涵,培養新時代高素質的合格公民。

三、高校素質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教育等同于職業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大學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強化了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從“教書”走向“育人”,從培養專才轉向更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學生們普遍認為,上大學就是學一個專業,掌握一門技能,畢業后獲得一份好職業。如,有學生就說,我畢業后想當個銷售員或會計,為什么要學一些與自己專業沒有任何關系的歷史、哲學、文學等課程呢,認為通識課就是選修課,就是湊學分,通常是“選而不修”;還有的學生抱怨開通識課還不如用這些課時來學專業課,功利主義色彩嚴重,只注重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心靈的滋養和人格的培養。因此,人文藝術類課程就不受重視,這使得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不易發揮,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被忽視,不利于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全面人才,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二)人才培養須涵養文化素質教育。大學不僅要有品牌和質量,更要關注人的成長,培養“和諧的人”。愛因斯坦說過,“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更不能成為“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同樣,把“培養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也是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眾多的知識,技術也很高明,但人不好,或缺德,沒有良知,或沒有獨立性,甘當奴才,那才是教育的最大失敗。現在大學生所讀專業和自己日后從事的職業不對口的趨勢有增無減,在這種情況下,了解社會、人生,學點文學、歷史,陶冶情操,養成健全人格,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再加上很好的思維訓練,走上社會才能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足或缺失。文化的滋養從來就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傳統文化教育缺失或不足,人的“身”“心”不能和諧發展,那就失去了“根”。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中出現了功利主義傾向。如,與語文相比,學生更重視英語,認為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過時,學習傳統文化和閱讀古典文學的人極少。高校所設置課程也一直是以專業課程為主,傳統文化的教育課程通常只開設一些選修課或不開,或由于課時受限,受眾面小,效果并不明顯。另外,本科姓“本”,基本本領很重要,基本精神更重要。關心人的精神成長,就是要教給學生如何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合理健全的關系等根本性問題,思考、探索人生目的,進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以致信仰,為一輩子的安身立命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命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很難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創造性人才。(四)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的導向問題。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通常是通過開設系列相關的通識教育選修課來實現的。然而,通識教育課沒能在素質教育中很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只要是選修課,對教師對學生都有一種放松的態勢,學校對課程考核無明確要求;課程評價機制“太溫柔”,通常都是考查課,實行開卷考試;開課沒有連續性和系統性;教授、名師缺乏開選修課的主動性;學生往往選擇和自身就業密切相關的“實用型”課程、新奇好玩的“娛樂型”課程和考試容易通過的“輕松型”課程。而真正有價值或有利于文化素質提升的課程不一定選,不利于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

四、通識教育視角下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路徑

(一)充分發揮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育人功能。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是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加大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等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比重,把培養學生的中國文化思維作為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重中之重。另外,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文化素質教育實施的成效。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嚴格的教學管理。首先,采取文化素質課程“準入制”,對開設課程的教學要素由專家進行評估、審核,確保課程的實效性。其次,要建立學生選課指導制度,指派專門教師或輔導員講解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學生成人成才中的重要性,明確教學目標。再次,加強日常教學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成績考核制度,使學生選有所學,學有所獲。還有,鼓勵高水平、有經驗的相關教授、名師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最后,要不斷深化課程體系、課程設計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創新,構建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提升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以文化素質教育豐富通識教育的內涵。(二)構建課內外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以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課上通過理論講解、師生討論、心理游戲或微視頻、圖片、案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身邊故事,進行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高學生的理論高度和文化認同。同時,理論要點要對接文化素養。如,以“實事求是”培養學生“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以“待人以寬”培養學生“正直、寬容、善良”;以“公共秩序”培養學生“自律、誠信、文明”等。其次,學校要注重在課堂以外創建多元文化的氛圍,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深度挖掘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補充作用及育人價值。如,文化周、讀書月等,通過古今詩歌朗誦、經典劇情表演、名人故事講述等形式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先進文化,使青年人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還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科學地將文化素質教育課融入實踐,變學生被動學習為在實踐中主動探索,培養其自主、認真、務實等職業素養,在服務社會中使自身素質得到檢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如,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義務支教或深入基層進行調研,了解社會、發現問題,撰寫研究報告等。(三)加強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師資隊伍。“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要想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吳非)。因此,提升學生文化素質,最重要的是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熱心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第一,學校有意識的組織相關活動,潛移默化提升教師文化素質;加強師資培訓,強化育人責任和敬業精神,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教師投身文化素質教育。第二,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學科課程組,促進教師自主整合知識結構,內化其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第三,教師要站在學校人才培養、學生個人發展的高度,自覺自愿地學習和加強自身文化素質,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要通過思想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要讓每一面墻都能說話”,學校無閑處,處處都育人。因此,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園內外環境,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走進內蒙古財經大學校門,廣場上巨石雕刻的“崇德、尚學、明理、包容”校訓、位于噴泉中央的C型玉龍就是對這里每一位師生寄托的力量和殷切希望;利用教學樓、圖書館、宿舍樓的墻面、走廊以圖片、墻報、校園雕塑等媒介,常態化宣傳中外文人的典型事跡;增加文化素質講座的數量,提高質量、擴大受益面;邀請優秀校友、作家、文學匠人作專題講座等,處處陶冶情操,時時激勵師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結語

通識教育背景下加強文化素質培育,是社會進步、學校發展和學生就業的需求,教師應以工匠之心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將培育文化素質落到實處,與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思想意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成為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人,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上大學到底要干什么?[J].現代閱讀,2016,(10).

[2]王義遒.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關系的再認識[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

[3]趙麗,胡新.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反思與前瞻[J].教育教學論壇,2018,(1).

[4]胡在東.試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及其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7,(5).

[5]張懷南,楊成.論高職院校博雅教育的缺失及其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6,(10).

[6]王燕.加強通識教育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

[7]何慧星,卿濤.對新時期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5,(1).

[8]李波.改進地方高校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管理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9).

作者:王金花 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