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通識教育科學架構研究

時間:2022-10-15 02:35:41

導語:民辦高校通識教育科學架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通識教育科學架構研究

摘要:在各大高校都積極開展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識教育還是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開設課程有限、課時有限,學生重視程度不夠,育人功能不足等等。特別是民辦高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通識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載著培育“全面的人”的功能。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合理架構能夠更好地凸顯出應用型民辦高校的特色,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通識教育;應用型民辦高校;核心課程;架構

一、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民辦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相比,應用型大學是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帶動下的新型本科教育,符合中國大學培育人才的特點。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應用型大學有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培訓規范、培訓過程、培訓方法和評估標準。通識教育是英語“GeneralEducation”的翻譯,在美國,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學習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來彌補專業學習的不足,糾正過度專業訓練導致的人的異常發展,使學生不只學會“做事”,也要學會“做人”。在近代社會,嚴密的分工制和職業差別使得人的內在產生分離,感性和理性割裂,“人性的內在聯系也就被割裂開來了,一種致命的沖突使得本來處在和諧狀態的人的各種力量互相矛盾了”。而通識教育正是解決此癥候的要義之所在,它是培養“全面的人”的必經途徑。在國內,通識教育的大力推行起始于20世紀40年代,但對它的真正研究集中于最近20年,研究成果相當豐碩。教育工作者將文獻研究和其他方法應用于通識教育,系統地研究和嚴格論證了通識教育的內涵、歷史、實踐、概念和合理性。人們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旨在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的“人”,符合成為國家“公民”的教育。國內學者的諸多論文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通識教育課程的相關問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學者都關注具有成熟經驗的綜合性大學的一般方法,缺乏對其他門類學校的具體研究,忽視通識教育的復雜性,并導致研究缺乏完整性。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模式,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它必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所涉及的大學不僅是綜合性大學和研究型大學,同樣應該涉及應用型高校。這些學院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他們如何開展通識教育以及如何建立通識教育課程是應該考慮的問題。目前,國家大力提倡民辦高校承擔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責任,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民辦高校,是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任務。對于以應用型為導向的民辦高校,必須調整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結構。要結合市場需求和就業,及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開放輔修課,使之與行業學科相結合,并輔以相應實踐能力。這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通識教育體系,合理構建民辦高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并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也為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且與各類公立高校的成功通識教育和經驗相比,民辦高校有其自身的特點。他們必須克服民辦高校發展通識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適合民辦高校通識教育的正解。特別是在民辦高校面臨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通識教育起著重要作用,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合理架構能夠凸顯出應用型民辦高校的特色,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

二、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設置思路

在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養及可持續發展方面考量,應用型人才所需的多種素質中,人文素質是最為基本的素質,它起到基石的作用。通識教育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品質,從而獲得全面發展,這是任何領域人才都必備的素質。學生因為通識教育的濡養具備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出更加高效的判斷、篤定的決策和堅韌的研究。通識課程要在“通”字上下功夫,在“識”字上要結果。通:以進行課堂教學、建立通識工作室、舉辦系列講座、開展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使通識教學工作溝通各個學院、各個專業、各個基礎教學課堂、各個實訓平臺、各個校緣產業公司。識:厚重學生在文學、史學、藝術等方面的素養,使學生學習有志向,思想有邏輯,創新有激情,解決問題有辦法。通過搭建通識教育大平臺,力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將通識課程的內涵與精神應用到創作與實踐中,最終在創作與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而通識核心課程更是整個通識課程體系的重中之重。通識課程設置將在廣博的基礎上,針對各學院專業特點再細化針對性。以吉林動畫學院通識教育學院的課程設置為例,在打造“大通識”“小通識”結合的體系方面值得研究。從“大通識”到“小通識”,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課程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細化。“大通識”部分以計算機應用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軍事理論等課程為支撐,可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各個專業對于通識類課程的設置要求。同時引進線上課程進行補充,慕課涵蓋版塊,如:文明起源與歷史演變、人類思想與自我認知、文學修養與藝術鑒賞、科學發現與技術革新、經濟活動與社會管理、國學經典與文化傳承、通用能力、創新創業、成長基礎,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專業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而“小通識”部分,則是更加精準的針對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而設。

三、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科學架構

在通識課程架構領域,復旦大學的課程設置模式架構清晰合理,兼具深度與廣度,值得借鑒和參考。應用型民辦高校已經從昔日的“象牙塔”融進社會與市場,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應用型人才是一種區別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獨立人才類型,其顯著特征在于學以致用,以用為本。因此基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通識教育應該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識與生活的結合,對應社會發展,將所學歸納匯融應用于實踐創新。并且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以吉林動畫學院為例,學生的專業素質非常突出,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有藝術靈感和創新能力,有較強的動手制作技能。其中技能和創新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他們也有著應用型院校學生的一些短板,如知識不成體系呈現碎片化、偏重感性缺少理性邏輯,文史哲、社會、法律等人文素養認知不夠,這些人文素養上的欠缺直接導致了他們對事物、人生、社會的理解程度缺乏深度,成為他們創作表達的最終瓶頸。因此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和設置。吉林動畫學院將通識課程分為七個版塊:傳統文化與國學經典,多元審美與藝術創作,哲學精髓與人生智慧,文明交融與全球視野,科學精神與生命關懷,文化產業與創新創業,英語語言文化與技能。(見表1)七大版塊按照核心模塊和一般模塊開設,學生選課以核心模塊為主導,一般模塊為補充。每個版塊旨在培養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一)傳統文化與國學經典。文化是以創造和建設文明為目標的,含有多種層面,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等。人類創造文明的正面經驗,稱之為優秀文化。在世界上,各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明史,都各具特色,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帶有鮮明的特點,它與其他文化相關又相區別。而國學經典又和我們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溝通并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這些為我們的通識教育打下最堅固的基石,不僅能夠濡養學生的文史素養,并且文化名人、歷史故事、民俗傳說等能夠成為學生創作的不竭源泉。(二)多元審美與藝術創作。審美與藝術版塊力圖融匯中西美學與藝術學的精華,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對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以提高他們自身的審美素養和藝術品位,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為大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審美觀莫定基礎。培養、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將抽象、深奧、思辨的理論,借助形象可感的生活內容,傳遞給學生,實現課程的學術化與生活化結合。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的人。藝術門類之間都是觸類旁通的,藝術創作規律也是有跡可循的,這一版塊旨在讓學生從審美經典中,從他人藝術創作中尋找到創作的規律和靈感,從而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帶來創新。(三)哲學精髓與人生智慧。藝術更加注重感性認識,哲學更強調理性思辨。古希臘的先賢柏拉圖,看重理性而輕視感性,主張將詩人逐出他建立的理想國。而當代社會尋求培養和諧全面的人,培養既具有理性智慧又具有感性情懷的全人。歷史上任何藝術的思潮都深受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哲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從更理性的層面去理解世界、關照社會,樹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在最核心層面引導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創作。這一版塊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更加睿智篤定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人生、理解社會、理解世界,同時把這種睿智帶到自己的生活和創作中。(四)文明交融與全球視野。我們身處國際化、信息化、數碼化的時代,也是一個多種文明和諧相處或者激烈沖突的時代。世界已經成為高度國際化的“地球村”,國界在理念中逐漸被淡化。尤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人心,“世界”走到了我們面前,我們也要走向“世界”。同時中國的大學生面臨著世界的挑戰。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某些價值觀念迅速普及,文化的表現形式逐漸趨同。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教育應該使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了解中華文明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相對地位,并且理解、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理解“文明的沖突”,努力成為促進文化和諧的世界公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此版塊的設計旨在讓學生以開闊的胸襟和國際的視野關照自身的創作,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欣賞和思考作品。(五)科學精神與生命關懷。無論是哲學的終極追問,文明的揭秘探索亦或是藝術的鮮活創造,最終的目的都是實現對個體生命的關懷,本版塊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回歸本體,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在創作實踐中能夠更加關注人,思考生命、思索人性。同時對當今科學技術和現代社會有持續的關注和領悟。任何技術的革新都會帶來藝術的革新,促進新的藝術形式、新的藝術方法、新的藝術表達等產生。例如攝影、攝像、錄音等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影視藝術,而許多影視藝術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創作者不斷地創造性地運用新的技術,如張藝謀的“印象系列”“北京8分鐘”等。因此讓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藝術形式的影響,從而更加有效地關注藝術,給自己的藝術創作插上與時俱進的科技翅膀。(六)文化產業與創新創業。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行業,是中國未來最有前景的支柱產業,是智慧與經濟融合的一個行業,文化產業發展對于調整經濟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把對發展文化產業的信心和追求,變成發展我國文化經濟生產的一種動力,變成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為了適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就要不斷培養優秀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文化產業快速、持續、健康地發展。這個版塊的設計旨在讓各個藝術專業的學生都有機會了解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理解自己的專業在文化產業中的定位,從而有意識地使自己的專業學習緊隨產業步伐,為自己的就業、創業尋找更準確的市場信號。(七)英語語言文化與技能。英語文化仍然是今天世界的強勢文化,我們想要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手文化、資料或者是簡單的訊息,都要掌握英語這一工具。文化的交融越頻繁,相互了解的需求就越強烈,這就要求我們要具備以下能力:英語應試能力、處理英語信息的能力、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和自由交際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辨與人際溝通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富有邏輯地、藝術性地、策略性地、流利地、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學生在公眾場合用英語表達自我的自信。這一版塊的設計旨在結合學生的不同需要,培養他們與需要相適應的英語能力,從而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的英語學習需要。應用型民辦高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架構力求站在通識大教學體系的高度,打破僵化固守的藩籬,重新建構課程體系,創新課程方式,邁出大通識的步伐。通識教育肩負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和營造豐富校園文化的重任。在學校的有機整體中,通識課程既要有深度,又要有高度。深度是通識課程要深入其內,使其思想理論教育和大文化素質培養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學有機統一,水乳交融。高度是通識課程又要跳出其外,在思想、哲學、歷史、文化、美學、藝術等方面,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學起到引領和導向作用。應用型民辦高校注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民辦高校在強調必要的專業教育的同時,要加強通識教育的比重,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核心課程“七大板塊”的框架設置以求更好地完善民辦高校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體系,找到適合應用型民辦高校通識教育的正確途徑。進而摸索出應用型民辦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經驗和方法,使學生在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方面不斷提升,最終形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成為具備綜合人文素質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淑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管理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馮英.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綜述[D].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

[3]王楠.我國理工大學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東北大學,2010.

[4]何亮姬.中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2009.

[5]梁麗.通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學,2009.

[6]舒穎.通識教育課程個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

[7]翟海燕.高校教師崗位勝任力評析——基于個體、任務、戰略三維整合模型的研究[D].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1.

[8]黃如.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以南寧學院為例[D].教育現代化,2018.

[9]周奔波,丁為,王細芳.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初探[D].高教論壇,2005.

[10]郭旭.論大學通識教育[D].文教資料,2007.

[11]趙欣,孔慶偉.高職食品專業畢業生職業素質要求及培養方法初探[D].職業技術,2015.

[12]王首民,李元.論藝術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兼析以通專相容方法培養“全才藝人”[D].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

[13]李莉,強躍,何澤平,蔡軍.應用型大學新形勢下非測繪類專業的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D].重慶三峽學院土木工程學院,2017.

作者:孫丹丹 單位:吉林動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