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下設計思維課程探索

時間:2022-01-22 02:28:09

導語:通識教育下設計思維課程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下設計思維課程探索

摘要:通過設計思維教育與通識課程的關聯,課程開展方式和經驗總結,結合本人在教學當中的實際案例,研究設計思維教學的普適性和有效性。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方法更新提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方向。

關鍵詞:通識教育;設計思維;教學實踐探索;教學案例

隨著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創新已成為國家戰略。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相互融會,相互影響,設計中“跨界”、“跨學科”的多邊協作,都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設計幾乎涉及人類一切有目的的活動。設計領域里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人的判斷、直覺、思考、決策和創造性技能;設計過程中思維與實踐高度統一,能有效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因而,設計思維訓練應該成為現代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環節。本文將從設計思維教育與通識課程的關聯,課程開展方式和經驗總結,以結合本人在教學當中的實際案例,研究設計思維教學的普適性和有效性。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方法更新提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方向。

1設計思維演變及與現代高校通識教育的關聯

設計思維泛指在設計實施過程中人的思維活動,因而是一個動態的、各種思維類型綜合的過程,設計的思維過程也是設計產物生產的過程。它通過感性和理性的結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構問題,并找到切實有效的創造性思考路徑。回顧20世紀,“設計思維”被運用到很多領域。在科學領域,把設計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觀念、一門新興的交叉科學,可以追溯到1978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A•西蒙,他在《人為事物的科學》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設計科學的概念。1984年,錢學森先生倡導將人的思維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國內思維研究的先河就此開啟。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者涉足設計思維研究領域,相關的創新教學探索也逐步廣泛、深入開展。設計思維與高校通識教育在目標、教學對象、課程性質方面有共同之處:通識教育重點在于學生素質的培養,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強調基礎性、全面性而非專業性;而設計思維教育最吸引人之處在于打破了專業之間的界限,可以成為各專業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教學方法。當然,在目前高校開展的現狀來看,除了極少數高校將設計思維課程納入通識教學體系,兩者更多的交匯之處還比較缺乏。

2設計思維教學方法和經驗

2.1我國高校設計思維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當前,設計思維課程在部分高校得以不同程度的展開;尤其在一些美術學院和其他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專業教學當中,成為教學體系里的核心課程。近年來興起的設計工作坊等模式,進一步豐富了設計思維的課程形式,并逐步將課程從專業教學領域向其他非設計專業,乃至公共課(或通識課)領域拓展。如中國美術學院跟香港科技大學“DesignThinking設計思維聯合課程”項目,就是通過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的碰撞和整合,從而擦出更多的思維火花,帶來不同原有模式的學習體驗。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開設的相關課程,重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四個關鍵環節:一是注重表象積累;二是強化思維發散性、流暢性訓練;三是突破性具象聯想和抽象形象化能力培養;四是以及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這些教學中的嘗試,為設計思維進一步進入通識課程體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2國外高校設計思維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經過長時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西方國家對于開展設計思維教學總結了一些有效的操作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結合IDEO和美國紐約RiverdaleCountrySchool聯合推出的“設計思維工具包”。這套工作方法將整個訓練過程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又有更為細致的工作重點,并配套合理實用的解決手段。完整細致,環環相扣,具備很強的操作性。當然,實踐操作的路徑,并非僅此一條。對于設計思維實踐的總結,往往因實施者教學組織方式和立足點和具體方法的差別導致理論上的差異。目前,關于設計思維的方法,斯坦福大學(d-school)設計學院所教授的五步驟方法論比較通用。其他如由東尼•搏贊首創的“思維導圖”等思維工具都在實踐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3教學實踐探索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承擔以選修形式的通識課程,課堂里有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在經歷學習觀念、方法、形式的不適期后,他們大都能很快進入不同以往的思維、行為方式,并在作業中呈現比較顯著的教學效果。為有效地開展教學實驗,課程借鑒了中外設計思維課程的設置方法,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探索。教師在課程中設計了課題解析、頭腦風暴、方案甄選、設計成品、產品評測、修正延伸等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個體與集體協作,共同完善;教師在其中充當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最大程度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在此過程中,各種思維方式(形象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等)和各種設計行為(討論、思維導圖、手繪、模型制作、方案檢測、調查反饋等)交替反復,在無形中形成即開放又深入,既獨立又協作的完整思維網絡;有了其他課程中沒有過的思維體驗。以下為本人在通識課程中的相關教學案例:案例1:課題:《絲瓜絡產品創新開發》參與學生:美術學1名、學前教育2名教學要求: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發現設計機會、以跨專業團隊合作形式做出一套針對所發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設計出一套產品,要求將具體步驟做出PPT并演示。過程記錄如表1。以上教學案例是課程中大量方案中的一小部分,大致反映了實際的教學狀況。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大多數學生表現出積極參與的熱情,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相對單一、被動的學習模式,展示出突破固有思維、創造力被激發的學習狀態。而他們的許多想法及作品,也常常出人意料、給人驚喜。當然,相較于結果,學習的過程更有意義。首先,課程開展改變了對學生專業的刻板印象,非設計專業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適應能力,出乎預期;而他們各自的專業背景,在創作過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得到合理的應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思維方式的拓展,是各個專業學生所共需的。其次,是課程對學生思維方式豐富所起的作用;從習慣于線性思維,到適應后不斷有新的想法出現,這可能要比完成某個設計作業更加重要。課程結束后,對參與學生進行了回訪,從反饋上來看,大多數學生對課程的評價是正面而積極的。雖然目前課程對學生思維模式及專業學習的影響,尚難量化;但可以判斷的是:對參與的學生而言,課程是對其原有思維的有效補充和拓展,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設計教育能夠完善人腦的思維方式,提供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推動創新,是培養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一條有效途徑。傳統高校課程,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因襲,對人才的培養方式比較保守因循。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通識課程,注重知識的傳授,對規律的研究和實踐不足。設計思維更注重思維模式、層次、方法的發掘,具有較強的實踐訓練作用和現實應用價值。在通識教育當中強調設計思維課程的介入,能夠在較大范圍內改善人才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促進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在實踐當中的觀察可見:設計思維課程不僅有在通識教育體系中開展的必要,是對專業學習的有效補充;同時,教學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因而是具備開展的可能的。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希望此類的研究和實踐能夠為高校的教學革新積累有限的經驗。

作者:錢詠 單位:麗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