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路徑
時間:2022-07-06 10:13:36
導語: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分析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認識、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模式、建立實踐教育基地等路徑,來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以期為加強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工作提供某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大學生
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1]。生態文明是推動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社會文明形態[2]。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初期之后,生態文明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型社會文明形態,同時也是工業文明發展更高級的文明形態[3]。黨的十八已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全員共建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擔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在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和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今后加強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對策,以期為今后加強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當代大學生接受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是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4]。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同時也擔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歷史使命。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完成的一項重大工程,大學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通過開展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大力提升主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能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踐行者。其次,當代大學生接受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是實現自我綜合素質提高的內在需求[5]。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是以在讀大學生為教育對象,通過接受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讓大學生深刻認識、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發展的基本規律,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理念,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道德素養,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形成高尚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提升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能力。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攻堅力量,個人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而良好的生態文明素養是必備的基本素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中包括美麗中國建設,只有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大力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才能談得上建設美麗中國。具備良好個人生態文明素養的人才能統籌兼顧人類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因此,當代大學生只有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美麗中國建設的征程中,實現自己的一份擔當。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全國上下統一行動起來,形成了全方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從具體行動來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全面治理和改善山、水、林、田、湖、草、耕地、大氣、礦產、海洋、荒漠等多領域的保護行動,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治理效果,得到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上的贊譽。建設美麗中國不是一句口號,中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是有擔當的負責任大國。從頂層設計可以看出國家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對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給予高度關注,無論政策出臺還是方案設計都傾注著國家對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殷切期望。全國各高校陸續啟動了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落實工作,制定了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培養方案,開設了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相關課程,開展了各類生態文明教育活動。這一系列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當代大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意識,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我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繼續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已經按照教育部要求將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納入全校教學體系中,但各個高校對其重視程度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今后進一步加強。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校領導層對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未給予足夠重視,工作的側重點主要傾向于學校重點學科建設和提高學校對外知名度的發展上;二是學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滯后,缺乏生態文明教育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高校師資團隊。而且擔任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的專業背景差異很大,沒有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背景的教師團隊,甚至出現有些教師自身對生態文明認識不到位的問題,有的專業教師未能將自己專業課程和生態文明教育有效結合起來,難以形成強大的合力,學校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教師培訓體制和機制;三是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生態文明綜合素養不高。目前在校大學生大多以“00后”為主,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善于追求和表現自我,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后雖已具備一定的生態文明理念,但對生態文明的發展內涵和意義僅僅停留在淺層的感性認知階段,無法上升到理性認知的豐富階段,更缺乏對一定生態安全危機的憂患意識,很難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與個人今后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6]。個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國家這個強大的后盾支撐,反之國家的大發展需要個人的積極參與。因此,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
(二)課程設置有待完善,教學內容有待深化
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主要涉及環境、化學、生物、歷史、經濟、政治、法學等不同學科領域,范圍極廣[7]。當代大學生接受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大學生建立全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全面了解人類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窘境,著力突破學科專業局限,從不同專業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培育良好的生態文明品格,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目前,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是一次創新,沒有成型的模板作參考,也沒有固定的設置標準,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的難度;有些高校沒有專門設置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即使已經開設了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校也沒有將其列為必修課程,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普及率偏低;而且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差異很大,目前大部分高校把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為全校選修課,沒有達到全體學生都接受教育的目的,而且未能形成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完整教學體系,教材選取多樣化,有的甚至沒有專門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方面的教材。
(三)教育方法比較單一
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宗旨是通過學生接受一定程度的生態文明教育,促進和提高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內涵的深刻理解,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綜合素養,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倫理觀、生態保護理念、生態安全的憂患意識,自覺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存的自然規律和生態系統原理,科學指導自己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目前一些高校課堂教學仍然采用過去傳統的的講授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條條框框的一些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固化了很多知識點的傳授,課堂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很好地發揮出來,學生只能走馬觀花式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最后參加考試即可完成學習任務,呈現出教、學、考核單一化的局面,遠未達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保護理念的教育目標。
(四)教育實踐活動偏少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粗放式的高速發展階段之后,我們才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痛定思痛之后,在全面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的形勢下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全面開啟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序幕。當代大學生是將來積極倡導、踐行、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生力軍,需要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綜合素養才能承擔此重任。然而,目前有些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僅停留在理論傳授層面。其主要原因是受客觀教學條件及教學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實質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實地感受體驗等活動較少,學生切身體會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實例不多,因此不能有效地將大學生的認知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路徑
(一)提高認識,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的完善離不開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各個高校應結合各自辦學特色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這項基礎工作,將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工作列入學校重要的議事日程中。建立由校領導-各部門分工相協調的聯動工作機制,成立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做到相關部門責任和目標都明確。大力完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教學的規劃方案,科學合理設置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相關課程,創造性地開展體現本校特色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工具,如學校官網、校報、校刊、學校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宣傳欄、各種協會等平臺,廣泛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及時報道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先進事跡,大力營造人人都關注生態文明的濃厚校園氛圍。學校學生工作部門、團委、學生會、相關學生協會組織,可以利用“植樹節”“世界水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組織開展全校性的宣傳教育活動,可通過邀請有關環境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做主題宣講,也可以開展有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競賽,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同時,提高全校師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二)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國家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結合自己的學科設置和辦學特色構建自己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教材選擇方面目前國內已經出版發行多個版本的有關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教材,有國家林草局“十三五”規劃教材、有省情為背景編寫的省級教材,有很大的選擇空間;課程設置層面各個高校要加強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要將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納入全校各個層次學生教育教學規劃體系中,應當把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為公共必修課;還要注重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內容,比如:生態文明內涵、生態價值、生態安全、生態倫理道德、生態法治、生態審美等方面。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重要的一環。要提高教師的生態文明素養,強化教師的生態倫理道德觀、生態價值觀、生態保護的法治觀、生態安全觀。這些都需要對教師進行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培訓,樹立先進生態文明教育理念,提高其生態文明教育水平,才能用他們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達到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目的。
(三)創建新型教學模式
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自身具有一定實踐體驗的特點。因此,要提高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質量就要徹底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以學生為主的“互動式參與”的新型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點引入后,多采用視頻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深入探討,鼓勵學生大膽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討論方式可采用小組或個人結合的方式進行,討論后進行觀點匯總,教師可作適當評論和總結,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態文明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初衷。
(四)建立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實踐基地
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涉及多個學科,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單純靠講授理論知識是遠遠達不到通識教育的目的的。只有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深刻體會生態文明的內涵及發展理念,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最終轉化為內在的動力去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高校應根據各自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建立一批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實踐基地。比如學校周邊一些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得好的場所,可優先作為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實踐基地,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動實踐,觸發心靈深處的思考,激發積極踐行生態文明保護理念的熱情,切實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深刻理解,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列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結語
生態文明思想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既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外在需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涵提升的內在需求。當代大學生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力軍,將擔負著維護我國良好生態環境的崇高使命。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把生態文明思想精髓融入到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發揮生態道德教化作用,努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使其積極參與到美麗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
參考文獻:
[1]李婀.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展和理論思考[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6.
[2]黃志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倫理理念的若干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3]盧寶榮,劉曉靜,張莉琴等.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讀本(大學版)[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20.
[4].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5]王洪平,邵世麗泰.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與對策[J].文教資料,2018(4):154-155.
[6]劉基琴.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93-95.
[7]王繼新,董莉.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探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9(4):66-70.
作者:杜建雄 任尉香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學前教育幼兒飲食習慣養成教育研究
- 下一篇:高校通識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