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舞蹈教育教學的意義與作用
時間:2022-11-12 03:28:30
導語:論舞蹈教育教學的意義與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作為舞蹈教育教學的方式之一,普遍培養是為了重點栽培,而重點栽培亦是為了普遍培養,二者“和諧共存”,是構成舞蹈教育整體的一個過程。文章嘗試立足于文化的視角,運用不同方法論思維,對舞蹈教育教學中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的意義與作用進行闡釋。
關鍵詞:舞蹈教育教學;普遍培養;重點栽培
近些年,在舞蹈教育教學中,常常會聽到“普遍培養、重點栽培”。這里的“普遍培養”,是指在教育教學中,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性的教育與訓練,而“重點栽培”,是指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地對個別或少數學生進行的教育與訓練。經過事實證明,只有將二者放在一個體系中思考,以“和諧共存”的態度對待彼此關系,形成一個統一的“目標”,給彼此之間多一些肯定,才會促進教學的向前發展。那么,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在舞蹈教學中究竟又有什么意義和做作用呢?文章中,筆者站在文化的是視角上,運用不同方法論思維,多層面地進行理性思維的梳理與闡釋,提出了舞蹈教育教學中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的意義與作用。
一、實現舞蹈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常被中國古典舞的教育者提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氣沖以為和。”并以之來形容舞蹈動作的發展過程。然而,筆者將“一”用于此,來說明舞蹈教育教學中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意義和作用,并非生搬硬套。無論是普遍培養還是重點栽培,從其相互轉化過程來講,都符合了中國傳統的大“道”哲學規律,是不斷發展、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過程,是向著自己對立面轉化的過程。從其“終始點”講,終點是新的始點,始點也同是上一個事物的終點。然而,萬變不離其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里的“一”可理解為“教育整體”,即教育整體是由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構成,在教學中不斷地創造與更新,循環往復。故,無論是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最終都是為了教學,為了培養優秀的舞蹈表演者、教育者、編導等“高精尖”舞蹈藝術人才。更深刻地說,都是為了達到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精神的非語言文字的活的“經典”動態闡釋。
二、潛移默化的文化傳衍方式
舞蹈具有以“活態”的動的形象,直接傳承某種文化與精神的功能。它以人體為媒介,反映某種特定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是用無聲語言抒發人們思想感情和內在精神的藝術生命傳達?!八峭ㄟ^身體的狀態,人體的姿勢,身體的表情和運動中呈現的對于空間、時間、重力的態度,以及由這種態度所構成的語言學與非語言學的連續與非連續的表現與交流,呈現出生命千差萬別的情調與色彩?!盵1]舞蹈傳達出人類生命內在的沖動和種種傾向性。這種內在的生命力中隱藏著無形的精神,它是人的靈魂,是“此在”的歷史文明形態。它一定是在多種不同因素的制導下形成的、演進的。同時它也會隨著舞蹈者身體的表現所呈現出來。故,對于舞蹈的正確解釋不僅可以解讀一個人,而且可以解讀一個人背后的文化、社會、國家,乃至民族等。在理解分析舞蹈賦予靜態文化生命中,引入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中“此在”這一概念,“此在”就是事物不斷發展的內核。就舞蹈藝術本己而言,可以理解為一種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風格與氣質,它既是民族不同舞蹈藝術作品所體現的共性,也是民族舞蹈藝術實踐者思想里不約而同孕育的共性。同時,也是舞蹈中的一種靜態的文化。一名民族的舞蹈藝術實踐者,即舞蹈編創者,抑或是舞蹈評論者,抑或是舞蹈教育者、舞蹈表演者,都應該重視這個“此在”的意義,它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有形的“此在”尋之于舞蹈前輩們經過不斷探索總結的文字材料——舞蹈史,無形的“此在”尋之于當下的舞蹈實踐之中。它就像一扇玄之又玄的神妙之門。它超越時間性,是一種可以超越時間的東西。這種無形的靜態文化,通過有形且有生命的舞蹈動作語言、舞蹈受眾體的作用,賦予自身生命性。我們在任何舞蹈藝術的實踐過程中,“此在”的靈魂——歷史沉積的文明精髓無時不伴隨在其中。當代編導家張繼剛的作品中,《獻給俺爹娘》的晚會中,舞蹈作品的創作基于淳樸的黃土地之情,從樸實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深刻地體現了黃土地文化、與山西農民的生命與精神。編導張繼剛在創作過程中,并潛移默化地將這種無形的靈魂融化于作品之中,融化于整個舞蹈實踐的過程之中,用動態的舞蹈,使一種無形的、靜態的文化擁有了生命力,在無意識之中呈現出民族舞蹈的精神氣質。以上,筆者利用冗長的文字解讀了舞蹈的文化性與文化象征性,其目的在于,下篇中能更好地運用這一認識論或者是方法論來解讀文中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的關系問題。我們在肯定舞蹈的這一重要文化象征同時,也就肯定了舞蹈教育中培養所具有的文化傳播作用。那么,對于培養方式的擇取,無論是哪一種,都應是通往“文化海洋”的“一葉之舟”。藝術創作活動是創作者經過觀察、體驗、提煉、再創造,以及個人主動或被動接受當時代審美理念及民族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潛在影響下,進行的創作,而作為有著主觀能動性的創作者本體,必然會受當時代藝術思潮、藝術理念、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制約,從而形成具有個性特點與時代“風骨”雙重性格的藝術作品。[2]藝術創作活動及其成果反映文化是無可非議的。故,舞蹈教育擁有“文化情結”是必然的,如是,無論哪種培養方式都勢必成為“潛移默化的文化傳衍方式之一”。現如今,眾多的研究學者在對民族的舞蹈形式探索整理中都不斷地強調對文化之“根”的追溯,講求“究其根,溯其源”,這其中包含了對文化與民族傳統精神的繼承與挖掘。這故必然在舞蹈教育教學中“潤物細無聲”的傳承了民族文化文明。今天的中國古典舞,老一輩專家、教育家、研究學者們在中國千年文化文明中,追根溯源,復活歷史,在時間層上對尋找出的個體現象進行歸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使思想暢游于他空間,在歷史維度中,追尋異時代的文化,藝術。用當下社會人類的思維解讀并再造歷史文明,“成一家之言”構建中國古典舞自身完整的藝術體系,使其舞蹈語系中,民族精神更加突顯。“青龍探爪、烏龍盤打、云手、五花”等極富表現力的身體語言,無不滲透著中國人的“龍”脈文化;“以情顯志”“情動于中形于色”以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和諧”境界;“虛實相生”“言有盡而意無窮”“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未止”“形三、勁六、神意八、無形者十”的大“道”哲學精神之境,孕育了中國人的哲學觀與世界觀,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與人生理念。“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先輩們嘔心瀝血地為后來教育者鋪路,總結留下了文化性意義深刻的舞蹈語言,今天教育者怎能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無意識的漸漸淡薄或放棄文化傳承的使命;怎能在只重技術好壞而忽視文化修養的教育過程,無形之中灌輸學生“思想上簡單,形象上芭蕾”的錯誤思維;又怎能面對困境就投機性的有選擇性的片面擇取對受教育者的培養。舞蹈——文化的特殊傳衍方式,啟示教育者,對學生的培養,不能只顧于單層面的技術領域,且“因材施教”并非片面的理解“因材施教=普遍培養抑或重點栽培”。而是要從人體塑造以及文化的角度出發,對待學生有教無類。
三、通向審美教育的途徑
不同方式的培養是舞蹈審美教育的途徑。審美教育,即美的教育,簡稱“美育”。它是關于審美與創造美的教育。這一名詞是由德國席勒最早提出的,其在著作《美育書簡》中記述了關于其本人對“美育”的思想觀點。席勒認為:美育應同德育、智育、體育相互并列、相互作用,構成教育。其目的是通過特殊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培養崇高的審美理想,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推動藝術的發展。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人的價值與人格魅力。在我國,最早將“美育”列入國民素質教育之列的是蔡元培,這位現代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在美學思想方面,深受康德、席勒、叔本華美學的影響。重視美育問題,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書》),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又倡導“社會美育”。美育的主要途徑是藝術教育。舞蹈,藝術教育中“活態”的文化傳衍方式,也并行著對受教育者美育的任務。追溯古代中國,其實,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即注重審美教育,且對于國民的培養也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如:當時的“禮樂”(原來的“樂”包含舞蹈、音樂、詩歌三者)制度,實施“制禮作樂”,從而教化百姓?!吨芏Y春官》記載:“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禮記內則》曰:“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笨鬃釉邶R國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贊其“盡美矣,又盡善也”。到漢代有“以舞相屬”的待客禮俗等等,以此之始,歷代后世也有許多“助人倫,美教化”的文藝作品,盡管其中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從可看出當時“審美教育”理念已經被統治階級的皇室所重視,只是沒有“成文規定”罷了。傳千年文化文明之精華,今天的審美教育依然為民族所重,舞蹈教育傳承著這種文明,更應該多元的發展并延續其“生命”,并以之作為培養學生的最終實現目標,更好地實施至關重要。通過“美育”,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觀則四方的正確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素質,開拓學生創造力、表現力,以崇高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道德、審美想象力等。使學生通過舞蹈藝術教育的“洗禮”,真切地在文化的海洋中暢游,在美的殿堂里暢想,并實現藝術文化的“活”的靈魂。
四、結語
舞蹈既是一種身體塑造的藝術教育,也是一種促進文化發展的藝術教育。中國當代舞蹈教育教學的正確發展之路,應建立在正確的認識之上。運用普遍培養與重點栽培在舞蹈教育教學中的“和諧共存”,以實現舞蹈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并以潛移默化的文化傳衍方式啟示教育者,對待學生有教無類,以此通向審美教育,讓學生在藝術教育洗禮,在文化海洋中暢游。
參考文獻:
[1]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2]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
作者:李權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 上一篇:鋼琴集體課基礎教學探討
- 下一篇:舞蹈教學特點的創新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