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溝通和諧班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25 05:07:00

導語:心理溝通和諧班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溝通和諧班建設論文

[摘要]心理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和傳遞的活動過程。它在中學生的管理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班主任,要了解與掌握心理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并熟練應用于工作當中,以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溝通班主任班集體

凡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都知道師生之間心理溝通的重要,可以說,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所謂心理溝通,即指師生之間在心理上互相容納,即理解對方,接受對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體講,就是學生能理解教師對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和幫助,并且化為行動;教師能理解學生言行產(chǎn)生的背景,透析學生言行的真正動機,體諒其具體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師生之間相互接受,將心比心,不曲解對方。

師生之間的心理關系對教育活動的影響很大。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信任可以產(chǎn)生“教師期待效應”,反過來,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愛戴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有巨大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以說,師生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當好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成功方法之一,教育成功秘訣之一。

一、心理投入是心理溝通的基礎和前提

實施對班集體建設目標的心理投入,既不是教條的、機械的,也不是“惟學生意志論”,它是以班級履行社會職能、維護社會規(guī)范、保證班級穩(wěn)定性、促進班級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屬的。

對班級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表現(xiàn)為建立班級良好人際關系中情感的投入。班主任應對學生開誠布公地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以求得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形成強有力的班級凝聚力。情感的投入,應避免師生間的相互猜疑、相互排斥,乃至相互敵視,為班級創(chuàng)造性活動提供積極樂觀的心理氛圍,使班級成員保持良好的心境,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情感的投入,能進一步把握住潛藏在學生深層次意念中的思想脈搏,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不同措施,幫助學生排除心理上的干擾:尖子學生去掉“自傲”,后進學生去掉“自卑”。教師應把學生作為朋友、親人,以誠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為他們著想、替他們辦事。當學生感到學校的可愛、教師的可信時,身心就處于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相應也就提高了活動的效率。古人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就是這種情感因素的集中反映。班主任應強化班級管理,重視情、理交叉感應效應。

二、了解和愛心是心理溝通的有效途徑

1.應當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這是做好心理溝通的前提,了解學生的方法很多:多問、與學生交談和教師平常的觀察等。多問就是問學生有什么新的打算,適應不適應班級和學校環(huán)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經(jīng)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等,主動向其他教師了解學生情況,以求更深入地了解各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問題。交談則可以在正式場合,如課堂、辦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場合,如課間、操場等,不管在什么場合談話,關鍵是選準交談的突破口,從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使他們解除顧慮,打開心扉。

2.對學生要有愛心。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內(nèi)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引的方向前進。老師真摯的愛,能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使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仰慕心理,他們才會向教師敞開內(nèi)心的世界。因此,作為班主任,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jié)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老師應該熱愛每一位學生,不因他的學習成績好而特別抬高他,也不因他成績差而厭惡他,應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力求把每個學生都塑造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三、心理平衡是心理溝通的最終目的

心理平衡,是指德育過程中每個成員因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而產(chǎn)生的一種舒暢歡快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是健康向上的,有助于學生解決心理矛盾,避免心理沖突和離心趨勢。

1.心理平衡有利于學生避免過度焦慮,防止心理障礙的產(chǎn)生

焦慮過度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由于“升學”的高壓,學生時刻處在過度焦慮狀態(tài)之中,極易導致認知水平失常,反應能力下降,尤其當緊張焦慮由意識層次轉(zhuǎn)入潛意識層次時,會造成耳鳴、頭暈、失眠等精神衰弱癥。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就是患者的潛意識自我壓抑,把心理沖突壓抑在潛意識之中,久而久之,這些“心理內(nèi)容”便積聚在潛意識里,到了一定時候,便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但當個體心理平衡時,就能積極地防止焦慮過度及其心理障礙的產(chǎn)生。這是因為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易產(chǎn)生恬靜的心境,能有效地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個人情緒,“勝不驕,敗不餒”,并盡快地找到緩解精神緊張的途徑,及時宣泄、排解自我壓抑。

2.心理平衡有利于學生安全度過心理上的“斷乳期”,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學生心理上的“斷乳期”,是一個特定、特殊的階段,一般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其特征表現(xiàn)為:一方面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成人感”突出,渴望自主、獨立,尤其不希望別人把他們當“小孩”看待,喜歡自我表現(xiàn);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幼稚的特點,偏激,易激動,好冒險,對生活充滿幻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著自己想解決又解決不了的特殊矛盾。面對這樣一個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同時存在的特殊時期,我們在充分發(fā)揮德育功能作用的同時,還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讓學生以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這一切,并處理好這一特殊階段的特殊矛盾,安全度過心理上的“斷乳期”。

3.平衡的心理易讓人產(chǎn)生穩(wěn)定持久的心境

它對于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身心健康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推動作用,它可以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活動效率,增強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有利于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成熟度的加快。

綜上所述,師生間的心理溝通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必要條件。師生間只有達到“心心相印”的心理溝通,班級里的每個成員才能對集體產(chǎn)生歸屬感和依附感,對教師產(chǎn)生崇敬感和親近感,教育教學才會事半功倍,和諧的班集體才會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管理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李曉松.人際溝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3]張東嬌.論教育與溝通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J].教育科學,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