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構建心理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25 05:28:00

導語:和諧構建心理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構建心理探討論文

[摘要]和諧心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文章在界定和諧心理概念的基礎上,指出和諧心理應是主體內部協調和外部和諧的健康心理,進而分析了當前大眾心理“和諧困境”,探討了構建和諧心理的路徑。

[關鍵詞]和諧心理;社會;路徑;困境

一、和諧心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重要指標

社會主要是由人和自然組成的,人是社會的主載體。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指的是社會生活和狀態的和諧、安定,也包括社會成員心理的和諧和安定。和諧社會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基礎就是心理和諧。和諧社會孕育著和諧心理。和諧心理造就著和諧社會。心理和諧是指導正確行為和表現的思想基礎,社會心理整體是否和諧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的影響。如同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一樣,和諧心理支配和調節著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社會全面和諧的局面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石。

當前對和諧心理概念的界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有所持。本文試從哲學意識形態角度出發,來界定其概念。意識形態可以說包括社會動機、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態度等心理過程;而和諧是指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和諧心理就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所引起的,個人內心世界的舒適和滿足,包括人對于社會、人生、自然等的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的統一協調,通過平衡心理、冷靜思索、適度發泄、接受挑戰、假定換位、諒解、豁達、樂觀等心理活動方式,實現內心、人事、人際的和諧。這種和諧首先表現為個體內部心理和諧,即個體內部心理成分(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的協調統一;其次表現為人事心理和諧,即人在處理事情時的冷靜、適度和樂觀,善于“息事”;第三,表現為人際心理和諧,即人與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寧人”¨]。從哲學角度講,心理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首要維度,是社會和諧的第一來源。人是社會中的個人,人的心理健康是正確審視當前矛盾、處理人際、人物關系的必需條件,沒有良好的心理秩序和社會心態,就不可能有真正長久的、秩序良好的社會狀態。和諧的社會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諧的社會心理帶給社會的是離心力。人的心理不和諧的狀態能夠通過個體行動投影于社會空間,造成一定的行為事實和后續影響。不健康的社會心理如果蔓延,則會引發公共政策信用危機、人際信任危機、價值信仰危機,直接危害社會安定,增加社會風險,妨礙社會發展。從一定意義而言,當前社會存在的不和諧狀態就是人的心態不和諧的集中反映。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個體心理問題及矛盾如果處置不當,極易引發社會群體和各類組織的矛盾沖突,從而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因此正視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民眾心理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當前社會大眾心理所面臨的“和諧困境”

社會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現階段突出表現為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利益分化、道德失范、價值多元化等因素引發的社會心理失衡。就社會成員個體而言,主要表現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焦慮感加強、人際關系淡漠等。就社會群體而言,主要表現為相對剝奪感(即以他人或其他群體為參照物形成的認為自身利益被侵占、被剝奪的一種心理感受)和社會歧視心理等。這些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可以說這是大眾心理所面臨的“和諧困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沖突困境、公平困境和人文困境。

(一)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人們的利益觀念空前增強以利益沖突為內核的社會矛盾也相應增加甚至激化。大眾心理面臨“沖突困境”。改革開放帶來的是莫大的實惠和福祉,人們從得到的實惠中產生了進行改革的巨大動力,老百姓從實際出發追求的是實際利益,巨大的物質利益沖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霧,排除了“安貧樂道、重義輕利”的傳統價值取向,人們要求富裕的愿望十分迫切。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貧富分化問題也日益嚴重,而這種貧富不均必然會誘發民眾心理失衡。據2007社會藍皮書顯示,2006我國城鄉居民實際可比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由2004年的3.2倍擴大至2005年的3.3倍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最高省與最低省之比接近8倍,而上年僅為4.1倍。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已引起底層人群的心理失衡,他們開始對社會強烈不滿。究其原因,一是人們心態上的問題,我國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傳統;二是分配不公、機會不均等客觀原因,如一些人靠手中權力搞腐敗致富,靠鉆政策和體制漏洞而謀得大利,靠壟斷而獲取超額利潤,這些非法致富現象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民眾的心理失衡。而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會嚴重侵蝕社會進步的動力,顯然也妨礙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社會公平、正義缺失誘發民眾心理積怨。大眾心理面臨“公平困境”。由于體制的缺陷,社會的轉型、經濟的轉軌導致社會公平、正義嚴重缺失。一是居民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二是一些社會群體主要是農民和工人,為改革發展所作貢獻與應得之補償不對等,其利益嚴重受損,正當權益得不到及時伸張和維護;三是不同部門、行業和群體之間的競爭機會不平等、競爭規則不公平,這是導致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四是非法致富、行政壟斷和干部腐敗三大公害,引起民眾心理積怨。如果這些情緒長期得不到排解極易誘發群體性事件。因此,只有將“公平與正義”作為政府明確追求的目標,人們能夠靠能力和貢獻分享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成果且有尊嚴地相處,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才能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同,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才有可能。

(三)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得到了長足進步,各種良莠不齊的文化形態無障礙地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大眾心理面臨“人文困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已經走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鐵律和法則。在成功與失敗的選擇面前,利益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雖然“主旋律”的主流文化試圖通過宣傳來表達改變“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決心,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人們對金錢的攫取欲望和對世俗生活享樂的期待,幾乎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而且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以大眾傳媒的形式消解著我們的傳統。一些影視劇作品在消解和顛覆以往的偽政治化、偽崇高化生存的敘事后,并沒有為生存找到超越性的意義,表現出的卻是日常人倫關系的過分親密和對消費文化的過分渲染,甚至不同程度上具有將某種前現代生存與后現代精神的負面因素集于一身的特征,從而缺乏真正現代的進取精神和價值追求。這些對正常文化秩序、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巨大威脅。

三、培育和諧心理的路徑選擇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強調:“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些不和諧的社會心理,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相違背,會導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疏離和對立,直接制約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基于此,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一)完善社會運行機制。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廣大民眾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從社會運行機制的層面看,正是由于機制的缺陷和漏洞鼓勵了不良社會心態的蔓延,進而加劇了社會風氣的惡化。所謂公平正義是指在平等、公正的制度、政策和規則下,人人享有同等生存、發展機遇和權利,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教育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義公平。體制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機會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所以,完善社會運行機制,在社會層面提供公平正義的政策,建設公平正義的環境是實現社會心理和諧的根本要求,要通過改善社會風氣和調整社會心理讓世人看到,只有通過合法、合理、合乎道德規范的途徑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反之則一無所得。

首先,應找到效率與公平的最佳結合點。黨中央從六個方面專門就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部署,而這些舉措的實施都繞不過一個世界級爭議的焦點問題,即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改革開放30年,我們采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對于調動民眾積極性、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過度強調效率優先易使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當下應將公平放到與效率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完善分配政策和法規,保護合法收入,規范灰色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決打擊和杜絕腐敗,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通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確保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其次,應通過制度建設確保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社會制度是人們相互交往、共同生活的平臺,只有制度規則本身合乎正義,公平競爭作為人們相互博弈的過程才是有效和公正的。否則,獲取之不正義、轉讓之不正義及矯正之不正義將肆意橫行。當前尤其應注重建立社會成員有序流動的制度,消除社會階層之間相互溝通和協調的障礙。

(二)整合道德價值文化體系,使廣大民眾樹立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態。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有一整套合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價值體系,該體系由社會制度、法律法規、運行機制和道德體系共同進行維護。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有一套相對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但法治運行機制尚不完善,亟須進行改革。我國舊的道德體系雖已破壞殆盡,而新的體系并未建立起來。雖然制定了《公民道德規范》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但由于缺乏文化的支撐和內容形式的空洞,基本上流于形式,并沒有什么實際效果。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心理、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整合和重建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文化體系,應以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革命文化和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為養分,建立一種多元、包容的文化,使我們的社會因包容“不同”而和,因和而達到“大同”。所謂多元包容的原則,就是尊重公民個人選擇的差異,就是不給公民制造某種壓力和人身險境以脅迫他做某種單向度的選擇。和諧社會既需要免于強制的消極自由,也需要有所作為的積極自由。通過多元包容的文化,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當然,在構建多元包容的文化之時,要防止片面的“文化寬容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多元之上有一元的靈魂,不同之上追求的是大同理想,這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

(三)加強人文關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轉型期需要加速文化整合,建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大廈,并以此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整合、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在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上,以文化、精神和道德為規范與支撐的社會。而在一個文化衰落、精神貧乏、心理障礙的國家里,是很難建成真正的和諧社會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克服人們在個性追求方面的心理障礙,引導和培育社會成員以健康的心態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重視發展先進文化,打造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主導文化價值觀念,把社會成員的人生價值與人格價值統一于正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為此,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從精神層面去關懷社會成員,努力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有效教育形式,引導民眾從思想上牢固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消除人們身心的矛盾與沖突,使漂泊躁動的心靈重歸健全的精神家園,讓社會成員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長,為人們的心理走向和諧提供終極關懷。

(四)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廣大民眾擁有持續穩定的心理安全感。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穩定器”、經濟運行的“減振器”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器”,建設公共服務體系是轉變政府職能、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當前要注意從解決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盡快構建城鄉一體化、資金多元化、管理社會化、保障法制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建立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法律援助體系等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就業、教育、醫療、保障、文化等方面問題。這兩個體系的建設特別要注意向農村、向基層和向弱勢群體的傾斜,這樣才更有利于緩解社會基層人群的心理壓力,減少社會矛盾,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