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障礙分析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1 01:45:00
導語:中學生心理障礙分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健詞:人格道德慶學興趣逆反早戀
論文摘要:探討了中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產生原因及其克服對策,以切實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走出心理誤區,培養健全個性,不斷完善自我。
中學素質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求教師重視知識的系統科學傳授、智能的發展,也要求教師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當前中學生心理承受力偏低,心理壓力過大,人格偏異、厭學,逆反心理、早戀等已經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加強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尤顯得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人格偏異
所謂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它是人在社會中形成的賴以調節自我的思想與行為來適應周圍環境的心理素質,是人的整個精神面貌的表現,是一個人的各種人格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機結合。當前,不少學校忽視了中學生人格培養。致使有些青少年人格不夠健全,發生人格偏異。不少中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客觀需要。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不能及時調整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出現人格適應不良。從人生價值觀上說,他們認為生活并沒有什么崇高的意義,感到沒有值得做的事。在情緒方面,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沒勁,那也沒意思,心灰意懶,消極被動,產生無聊、冷漠、空虛的倦怠心態。行為方面則表現為不愿參與、不愿投人的惰性,只在家長、老師的推動下才勉強行動,對待社會生活持觀望態度。在自我憊識方面,或過高估計自己,或過于自卑。在人際交往方面,有的封閉、敵對、嫉妒,有的恐俱、焦慮、孤獨。
中學生常見的偏異型人格有偏執型、依賴型、分裂型、攻擊型等。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學生會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隘、報復心強,有的顯得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有的則自卑沮喪。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學生深感自已軟弱無助,有一種“我多可憐”的感覺,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已有吸引力、有智蔥。比自己聰明、教養好,無意識地傾向于用別人對他的看法來評價自己。有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學生內向、孤僻‘過分退縮、膽怯、害羞,不愿與人密切交往,給人一種古怪的感覺,平時不荀言笑,也不會發怒,為人處世不大近人情,有時表現出玩世不恭又自視清高的態度。有攻擊型人格障礙的學生有的童年受過虐待,家庭父母不和,感情曾受到過傷害,有的則是家長最初的溺愛所致。使其形成了一些不良行為、。而當家長要管束其不良行為時,他們則抗拒家長的管教,有反社會的行為。這些學生急躁易怒,有無法自控的沖動和情緒,向外攻擊、鹵莽、盲動,行動反復無常,常常做出損人利己的事,行動后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放松感,很少有良心的不安和內疚,極端自私和自我中心,嚴重的會逃學、斗毆、虐待家人、甚至吸毒、犯罪,給本人、家庭招來麻煩,帶來痛苦,危害社會。為此,中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人格的培養,從小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厭學情緒
很多中學生都有過這種感覺,對學習有時感到厭煩。盡管下決心一定要學好,但仍然是課內聽不進,課外學不進,一見到課本就條件反射地討厭。有時雖不得不強迫自己學,結果學習成了一種負擔、一種壓力,對學習毫無興趣。中學生為什么會產生厭學情緒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跨進中學大門的學生學習科目由小學的幾門增至十多門,學科內容也擴大和加深了,過去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無法適應了,從而導致學習興趣降低,成績變差。其二,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常常擔負起家庭核心的角色,他們是父母的唯一寄托,也是唯一的希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過急,一天到晚要求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致使他們一遇到與學習有關的事情就感到心煩、頭痛,甚至曠課、逃學。其三,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風氣,對中學生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致使他們不愿吃苦,成天沉迷于電子游戲、花錢消費等享樂行為之中。
如何克服厭學情緒呢?第一,培養強烈、穩固而廣泛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總有對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刻,這便是培養興趣的最好時機。有了好奇的時候,要敦促學生不要讓這一瞬間的“心靈之光”輕易錯過,尋根究底的精神,勇于探索思考,會使中學生有所成就。第二,增強歷史責任感、使命感。要本著對自己、對老師、對國家負責的態度,認識到不好好學習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要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展,也是為了將來建設祖國,這樣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第三,確立奮斗目標,爭取好成績。對厭學科目訂出近期可以實現的階段目標,實現目標,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再提出新的目標。家長也要適時調整自己不合理的期望值,學會把對子女的期望值調整到一個最恰當的位置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讓父母的希望變成他們前進的動力。取得好成績會使中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可能成為一種.’享受”。第四,培養意志力。學習活動中免不了有“敗走麥城、,之時,此刻就應靠意志來努力維持和強化興趣。學習作為一種緊張的腦力勞動,它不可能像躺在沙發上欣賞音樂那樣輕松,也不會像“小園香徑獨徘徊,,那樣悠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這時老師就必須為他們鼓勁,捉使他們培養堅強意志,不斷奮勇攀登。當然,用意志力強制自己專心學習,開始可以要求低些,以后逐漸提高要求。
三、逆反心理
中學生對父母和老師的反抗常常呈現出急風暴雨式的狀態,他們實現了“心理斷乳”。主觀上,他們感到自己已長大成人了,成人感使他們誤以為自己是大人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氣魄,希望像成人那樣干出一番事業;但客觀上,他們的思想和希望還不脫稚氣,而父母長輩仍以小孩看待他們。這樣,主觀欲望和客觀現實就出現了矛盾與沖突,從而產生對師長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種內發的反向力量,是對他人的教育、指導、幫助產生抵觸情緒的體驗和行為方式。其實,這是由中學生知識欠缺、經驗不足、認識間題片面所致。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尊和價值感來自教師們的評價,老師說好就是好,老師說不行就是不行。進人青春期的中學生正處于向成人轉化的過渡期,獨立意識增強,一方面,他們發現,老師和父母說的并不是絕對正確,自己的價值和自尊已不再完全由師長的評價來反映,更重要的是來自伙伴群體的認同,倘若他們在與環境與他人的相處中,行為得到否定,他們就會對已有價值觀產生懷疑。另一方面,他們總覺得,聽從別人的意見,似乎就沒有了自己的主見,總是懷疑他人的誠意和好心。要克服逆反心理,最主要的是提高自我意識水平,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一個人的進步雖主要靠自己努力,但別人的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要與人為替,相信別人的好意、師長的一片誠心,與人交往多看別人的“閃光點’,虛心向別人學習。此外,請一兩個與自己關系好的人監督自己,當自己有逆反心理表現的時候,要他們及時提醒也是很有益處的。
四、早戀規象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外形的劇變、內部機能和性的成熟,加之好奇心、模仿力強,成人的外貌和姿態掩蓋了他們心靈的幼稚。實際上只不過是生理成熟加快,認識能力還較差,各方面還很幼稚,他們對什么是愛情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傾慕異性,樂于與異性交往,萌發對異性的愛慕與追求,對異性友誼更有一種神秘感,這是青春的萌動,也是其生理心理開始成熟的表現。但過早地交朋友、談戀愛,對自身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極為不利,還易發生偏差,造成意料不到的后果。早戀會分散學習精力,據統計,早戀學生成績急劇下降的占80%以上,成績有所上升的幾乎沒有,能維持原有水平的僅占24%v。有80%一90%的早戀者思想情緒時常出現波動,處于不穩定狀態,影響學習與進步。有的對集體活動冷淡,與同學關系疏遠,性情開始孤僻。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對早戀持否定態度,早戀者經常想的是如何秘密接觸而不被發覺,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愛慕的對象,真是剪不斷理還亂,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這也使得他們因不斷隱蔽自己而產生負罪感。更有甚者,極個別道德觀念淡薄、意志脆弱的學生還可能犯兩性關系的錯誤。
為此,作為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教會子女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作為老師應當理解他們的處境,重視掌握一定的分寸,絕不能在他人面前或人多的場合進行訓斥,要引導他們多參與生活,多培養興趣,到集體中來,到社會中去,充實自己的情懷,轉移興奮中心。早戀不是心靈的碰撞,應盡快從早戀的泥潭中解脫出來。作為中學生要樹立遠大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航向,這樣才容易拒絕二旁門左道”的誘惑,不會過早地在兒女情長中浪費寶貴的時光。還要用堅強的意志克制情感的流露,用理智戰勝情感的沖動。戀愛是人生的必然經歷,但那是將來的事,愛情是專一、嚴肅、神圣的,中學生不要輕易涉足。中學生絕不能放縱對異性的戀情,更不要有意識的去刺激助長這方面的情感,而應將其控制在友誼的范圍內。對待自己愛慕的同學,應該像對待其他同學一樣,落落大方,一視同仁??傊?,中學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消除性神秘感,關心天下大事,不纏綿于輕浮,不沉迷于聲色,端正自己的言行,走出早戀的誤區,擁抱美好的明天。
- 上一篇:探討中國制度變遷形式特性
- 下一篇:老齡辦創先爭優活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