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語學習的心理障礙透析

時間:2022-01-22 02:14:00

導語:英語口語學習的心理障礙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口語學習的心理障礙透析

論文關鍵詞:英語口語心理津礙原因消除

論文摘要:英語口語學習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認可,但由于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心理降礙,使英語口語的學習效果不盡人意。丈章分析了英語口語學習中產生心理降礙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心理降礙的幾種途徑,以期改善英語口語的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經濟與對外交往的進一步發展,作為國際交流使用的主要語言,英語特別是英語口語的重要性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很多企事業單位更是將英語水平(含口語水平)作為招聘員工的一個硬件指標。因此,很多在校生迫切希望能夠通過學習具備一定的英語交流能力。學校、教師更是在英語教學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口語教學更難令人滿憊。本文將從消除學生在口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的角度來對如何改善英語口語教學效果進行初步探討。

一、心理學關于學習的理論

心理學研究認為.從廣義上講,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我們這里將要討論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人類的學習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教師的組織幫助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這個過程是復雜的,包含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有一類是有關學習的積極性的、非智力的,如動機、注意、情感、情緒、意志、興趣等;另一類是有關認知過程本身的,如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前者對認知過程及其效果具有很大影響;后者則直接涉及學習本身。人的心理因素就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非智力因紊。在學生身上往往表現為學習情緒和學習態度。這些因紊盡管不直接介入具體的學習過程,但對于學習效果起著調節、激勵或推動的作用。如果這些因家正常運作,那么我們可以說,學生的學習心理是正常的、積極的、無降礙的,對學習過程起到了正面的、促進的作用;反之,則是不正常的、消極的、存在心理障礙的,對學習過程起到了反面的、阻礙的作用。

二、英語口語學習中心理障礙的表現

盡管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學習英語的熱情空前高漲,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普遍認為課堂反應差、強人意,教學效果難如人愿,很多涉及到學生學習心理的問題層出不窮。英語口語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有以下幾種。

1、膽祛心理。英語作為非母語的第二語言,對早已經習慣了母語思維又缺少語言環境的多數國人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口語表達方面,難度自然更大。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膽怯心理,懼怕發言,生怕說不好、說錯,遭到嘲笑。這樣的心理問題常常導致學生在口語表達上的障礙,一張口就緊張,一緊張就語無倫次。很自然地,更加懼怕發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2、自卑心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英語基礎差,或者發音不標準,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自卑感較強,自認為不如其他同學,低人一頭,不敢在課堂上發言,也不主動與老師同學就學習問題溝通,在課堂上默默無言,總喜歡躲在不被人注憊的角落,長此以往形成自閉孤獨的性格。反過來,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學習上的津礙.影響了學習的信心,對于學業更加悲觀、失望,學習效果更加惡化。

3.容位心理。有些學生由于害羞心理,在課堂上不愿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他們羞于在人前表現,一旦發言,往往面紅耳赤、吞吞吐吐、扭扭泥泥。自然這樣的課堂表現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學生往往會因此懷疑自己的表達能力與口語水平,很有可能導致膽怯和自卑心理的產生。

4,從眾心理。從眾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少數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地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從眾心理”。從眾性是人們與獨立性相對立后種憊志品質;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別人憊見并付諸實行。

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從眾心理在發揮作用。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趨向于隨大流,缺乏表現欲,別人不發言我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保持沉默。這樣一來,課堂死氣沉沉在所難免,教師的課堂設計不能得到發揮,課堂任務完成不佳。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放棄了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失去了檢驗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學習過程缺少了反饋這一重要環節,效果大打折扣。

5.應付心理。與從眾心理類似,多數英語特別是口語成績不佳的學生存在著應付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責任感,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對待日常的學習,將老師的要求與布置的作業當作不得不走的形式,只求應付,從不考慮認真學習、通過努力學到真知。這主要是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內部無動力,外部壓力自己解除,沒有自覺性和緊迫感。時間長了,欠賬越來越多,學習越來越困難,更加沒興趣,甚至厭煩學習。

6.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指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煩、厭惡,甚至反抗對立情緒,拒絕接受老師的說教,不愿執行老師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對抗的現象。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第一,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第二,會引發學生厭煩情緒,造成心理疲勞;第三,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影響學習的效果;第四,會引發學生更進一步的過激行為,放縱自已,甚至自暴自棄,影響教育的效果,甚至會對社會帶來危害。

三、英語口語學習中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分析

上述心理問題的產生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其中個人的內部原因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成長環境不良或者家長教育、引導不當,有些學生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點而具有一些不好的個性,比如悲觀,不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軟弱,無法獨立地解決問題,遇事傾向于逃避;偏激,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自卑,缺乏足夠的自信;敏感多疑,總是感覺他人在議論嘲笑自己等等。這些個性特點對學生的情緒具有極大的影響,而情緒又會影響認知和學習過程,最終影響學習的效果。顯然,不經過特殊努力,要求一個悲觀的、自卑的學生在口語課堂上認真學習、積極參與、有出色表現、取得較好的口語成績是很不現實的。

拋開個人的內部原因不談,不良的外部刺激是學生學習英語口語時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其中教師的不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表達方式、溝通方式、評價標準與激勵手段是造成學生學習口語的心理障礙的外部不良刺激中的主要部分。

首先,有些教師未能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只不過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的過程,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參與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教學失去應有的意義。教學方法陳舊,不能認識到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的重要意義,還是傾向于采用注入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不能利用多種教學工具,尤其是多媒體教學工具,課堂教學單調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主意,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部分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熱情。

其次,如果教師不能使用正確的方式、合適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非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還將對學生心理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使學生產生挫折感、自卑感、焦慮感,失去學習的動力、信心,甚至自暴自棄。比如教師若是用負面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評價,必然使學生感到難過、沮喪、尷尬,甚至會招致學生的反感、抵觸;反過來若是采用正面激勵的方式,效果則必然大不相同。

再有.教師設定的評價標準如果過高.必然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如果學生感覺壓力過大,就將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影響認知過程和學習效果。如果經過努力仍然與教師設定的標準存在相當差距,這部分學生的負面情緒將進一步強化,直接導致自暴自棄。顯然,要求我們的學生用純正的發音、正確的語法、地道的句子、嚴謹的邏輯進行口語表達就是一個令學生無法承受的超高的評價標準。

最后,不能采用科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激勵也是造成學生學習口語的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正確的激勵手段可以誘發、引導、調節需要與動機,形成合理的感情與態度,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演繹出學生群體的一致性、凝聚力,進而演繹出模仿、從眾、認同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整體進步。然而,若不能采用科學手段及時對學生進行激勵,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消磨掉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變得死氣沉沉,對教學產生嚴重的影響。

四、英語口語學習中心理障礙的消除

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并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導、調節學生的情緒,消除其心理障礙,使其心理處于正常的、積極的、健康的狀態,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1.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正因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教師務必采取有效手段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利用原有動機的轉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教學經驗和有關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利用游戲或聽故事等其他活動動機,使學生這種已有動機和學習發生關系,把這種活動的動機轉移到學習上,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需要。

口語教學恰恰具有這方面的優勢,由于語言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是交際的重要方式,人們的生活中時刻都需要語言。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有趣的教學形式,比如小品表演、講故事、新聞播報、模擬會議等等將學生參與游戲類活動的動機有效地轉移到學習上。

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隨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要向學生明確每節課的具體目標和知識的具體意義,引導他們將完成本節課的任務作為眼前動機。其次,用生動的語言與肢體動作,吸引學生注意,用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其產生明確的學習動機,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2.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以豐富有趣、邏輯性很強的內容及科學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供口語課使用的教學材料、手段和工具大大豐富,比如多媒體的使用就可以起到板書所無法起到的作用,讓學習的內容變得更直觀、生動、可理解可接受性也大大增強,學生就可以相對容易地掌握課堂內容,練習起來也得心應手。

3.加強同學生的情感溝通,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化解學生的心理除礙。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與行為,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對學生要多理解,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從而選擇正確的、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溝通方式,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愉快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最終化解他們的心理障礙,提高學習成績。

4.把握正確的評價標準.多采取正面激勵手段,幫助學生樹卒自信、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評價標準應該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又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給學生適當的壓力是必要的.但是過大的壓力會令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同時要通過及時的鼓勵與表揚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所取得的任何進步,促使他們產生成就感,這樣的積極的情緒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自信心與求知欲,并強化學生的表現欲,教學效果自然改善。

綜上所述,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對學習成效具有重大影響,教師應該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有效利用學生的情緒.采用必要的方法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以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發揮,動機、興趣、信心得到強化,最終有利于改善英語口語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