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如何應對學生厭學的對策
時間:2022-05-18 10:11:00
導語:論析如何應對學生厭學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厭學是中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普遍發生、較突出的一種學習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分析了中學生厭學的原因,探討了解決中學生厭學的對策。
關鍵詞:中學生厭學原因對策
中學是青少年掌握知識,形成良好品質的關鍵時期。當前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造成了中學生種種學習問題,其中,厭學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學習差的同學厭學,而且學習好的同學也厭學。厭學已經成為中學教育中的棘手問題。正確認識和解決中學生厭學問題,是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
1厭學的含義及表現
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倦怠情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態度及其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方式”。中學生厭學主要表現為討厭學習,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被動的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上課時不能集中精神聽課,走神發呆。懶動腦筋思考問題,對學習任務有抵觸情緒,對學校、老師心懷不滿,甚至不學、混學、輟學。
2中學生厭學的成因
學生厭學并不是一開始就厭學,而是由各種外在的客觀因素的刺激與學生現有心理水平相沖突而產生的。中學生厭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2.1社會因素
中學生的活動范圍在不斷的擴大,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在不斷的影響他們,包括影響他們的學習。首先是不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社會上曾流行過“書讀得多不如掙的錢多”的言語,有些學生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錯誤的認為文化知識貶值,花花綠綠的鈔票才是實在的,一些自制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為了賺錢干脆逃學或放棄學業。
其次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嚴重的影響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些人文憑很低,但他們通過“賣官買官”、走后門等不正當途徑升學發財。這些不良現象,使家庭好的學生,有依賴心理,不思進取;使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認為升學無望,不想學習。
最后是社會低俗文化的影響。目前社會日新月異,現代化的游戲、玩具及影視設備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使學生產生好奇心,什么都想試試,興趣和好奇心不放在學習上。青少年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的影響,對社會上流行的低俗文化如游戲機、黃色書刊、不良的攀比之風沉迷其中,放松對學習的追求。
2.2學校因素
學校在學生的學習中起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對學生厭學行為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學校教育目的觀的偏差。一些學校的部分領導、教師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只是紙上談兵,甚至還照樣實行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其次是教師教育不當。教師教育不當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學內容繁瑣,教學方法單一。部分教師不注重教材、教學和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呆板、單調,壓抑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缺乏新鮮感,失去探索的欲望;第二,教師的偏愛。中學生比小學生更追求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也要求教師對他們平等對待,渴望得到教師的理解。然而,有的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往往忽略這一點,只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對成績不大好的學生一味的批評指責,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厭學心理。
2.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有意無意之中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影響作用。若父母對學生采取寬容、民主、幫助和肯定的態度,這樣的學生就是學習一時不好,也會不斷努力而刻苦學習。相反,父母對學生的學習采取專制嚴厲和否定的態度,易引起學生心理上的緊張,害怕學習學不好,長此下去會厭煩學習。此外,父母對學生學習的毫不關心,放任自流等也容易產生厭學。其次,家長的榜樣作用。在生活中會發現這樣的事實:父母勤于工作和學習,而處在這一環境中的學生,大多也會自覺不自覺的以父母為榜樣,努力學習。相反,家長的不良榜樣也會對中學生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2.4學生自身因素
由于大部分學生從小受到寵愛,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甚至部分學生養成了好逸惡勞的惡習,產生了一些性格上的弱點,如懶惰,依賴性強,意志力薄弱等,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內在動機,或基礎太差,學習方法不當,自感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料”,很少體驗成功的樂趣;還有些學生自控能力較弱。有些學生往往因為意志力薄弱,興趣廣泛而不專一,注意穩定性差,在學習上缺乏自覺性長久性,常為其它事物而心猿意馬,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厭學;最后則是因為缺乏自信心。當代中學生自尊心強,要“面子”,但沒有足夠的自信心,有些學生因為成績不理想,學習跟不上別的同學,隨著教師授課內容的不斷加深,負積累越來越多,因而傷心苦惱,一蹶不振。這些學生認為學習不能給自己帶來喜悅,只有失敗后的煩惱和自卑,幾次失敗后,信心喪失,于是開始厭學。
3解決中學生厭學的對策
中學生厭學心理嚴重的影響中學生的學習、成長,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那么怎樣幫助中學生克服厭學心理呢?
3.1優化社會環境
國家應多重視教育工作,增加教育投資,認真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加強正面的思想宣傳工作,并進行理想教育,從大環境方面激勵他們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全社會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端正社會風氣,特別是電視、電影、文學藝術等宣傳作品,內容應健康向上,對青少年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同時加大整治營業性舞廳,電子,激發,臺球室及網吧,書刊、音像制品等的力度,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3.2改善學校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及教師要提高認識,真正肅清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危害性。嚴格遵守教學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教學觀、學生觀,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心理特點,針對性的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靈活多樣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的修養,提高教的藝術,寓教于樂,避免學生滋長厭學情緒。
其次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教師必須平等對待成績不同的學生,平等能夠對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學生,平等對待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學生,平等對待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再次,發展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成材??鬃釉浾f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的提高。我們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在各學科中脫穎而出,以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人才,這樣就能有效的克服那些因文化基礎差而厭學的同學的厭學情緒,使他們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建立健全的教育評價體系,全面科學的評價學生。作為教育對象的每位中學生,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教師必須全面科學的評價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不能因為他們的各種缺點而把他們看成一無是處。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至于讓后進生感到“一片漆黑”,有利于增強學習信心。
3.3建立家長委員會,加強家校聯系
針對學生厭學情況,家長與教師共同分析學生厭學的原因,共同商討解決的辦法,達成共識。若是家庭因素造成的,要求家長以子女的教育為重,并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要使家長認識到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性,要與孩子交流談心,以促進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同時,教師和家長要全面了解學生,有機配合,形成合力,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充滿希望、不斷奮進的學習環境。
3.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
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消除負面影響,指導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的鍛煉,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提高學生關于學習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的愉快學習的情感體驗、鍛煉學生頑強的學習意志,堅定學生對學習價值的信念,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學生厭學的原因復雜多樣,因此,預防和克服中學生厭學現象必須多管齊下,除了家庭、學校、社會相互配合,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還要重視從人格、品德、意志、動機等方面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內化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預防和克服中學生厭學現象。
參考文獻
[1]劉守旗當代青少年心理與行為透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趙建華、田夫、吳壘走出學校教育的誤區[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3]傅安球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3,(1)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唐紅波等中小學心理輔導[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6]朱容基總理二零零二年三月五日在九界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7](美)BarbaraL.McCombs.JamesE.Pope著,伍新春、秦憲剛、張浩譯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
- 上一篇:外資企業黨建工作講演詞
- 下一篇:醫院院長履職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