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時間:2022-01-13 11:04:23

導語: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摘要]準確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內涵,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確融合構建的根本原則,探討推動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發展的科學路徑,尤為迫切而重要。構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基本路徑為:在教學路徑上“融”,增強互補實效;在施教主體上“合”,打牢素質基礎;在學術研究上“統”,搭建融合平臺。

[關鍵詞]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路徑

2014年9月19日,習在接見云南民族大學留印學生時指出:“要砥礪品德,篤志好學,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正確方向的指引,為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發展增添了正能量,同時也為民族高校“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賦予了新的涵義。近年來,民族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列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納入日常教學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均歸屬于育人體系,是高校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建設,有效融合施教路徑,有助于高校課程改革創新,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對于民族高校來講,應促進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促進施教主體種好綜合育人的“責任田”,擔當核心價值培育的“承載體”及推進民族團結的“動力源”。為此,準確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涵,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確融合構建的根本原則,探討推動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發展的科學路徑,顯得尤為重要且迫切。

一、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概述

(一)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1]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民族高校大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穿插運用課堂講授、心理干預、校園文化熏陶等方法,宣講心理知識,增進民族感情;在教育目標上,旨在幫助民族高校大學生挖掘認知潛能,進行自我適度調控,防治心理困惑,提升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心抗挫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進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民族高校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完成了教育教學課業安排、開展心理學術研究、培育良好人格等工作,又滿足了民族高校大學生端正動機、培養情感、心理矯正的主觀訴求;結合大學生身心特點,按年級和所學專業的不同,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改進亞健康狀態,提高心理素質,開發潛能,培養其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2]同時,針對民族高校大學生來自不同民族地區,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等特點,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使各民族學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形成正確的民族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民族高校德育的內涵

德育在宏觀上是指所有有目的及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3]微觀層面的民族高校德育是指民族高校按照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基于自身教育屬性,本著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的原則,結合不同少數民族學生的個性特點,對受教育者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4]幫助其走出自我閉塞和自我放任的心理誤區,有效消解“心理貧困”,[5]加強自我約束,克服厭煩情緒及疲倦、敏感、依賴、逆反心理,確保其心理行為不偏向、政治覺悟不降低、人格品行不脫軌。對于民族高校來講,德育是一種細節、一種關愛、一種責任,在少數民族學生點滴的日常行為、教師的為人師表、高校的育人環境中,無不蘊含著人性的塑造、品行的規正、核心價值的引領。從本質上講,民族高校德育具有施教目的一元及學生訴求多元、內容認知及內化體悟、體系精神及方法精確等特性。民族高校應注重吸收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從培育“人”的德性出發,將“民族文化特色”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

(三)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關系

1.涵容與內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完善道德培育方式,豐富立德樹人內容,持續增強德育的熏陶力和教育力。《綱要》對德育工作職責、教育目標、擔負任務、施教方式及內容的進一步明確,旨在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引導和影響,使其知、情、意、行與時代要求相合拍,與品德修養相吻合,與實現“中國夢”進程同節奏。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解決學生心理層面的問題和維護其心理健康,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心中的壓力和消除不良心理,使他們能從容地面對各種磨難與壓力,防止其采取錯誤、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6]塑造其民族精神,提升其人格素養。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雖然施教發力角度不同,教學內容、具體目標及施教路徑存在差異,但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所涵容,內驅德育順暢開展,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精神滋養和文化補充。

2.支撐與依賴

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均被納入通識教育必修課。當前,有的高校將兩者進行量分細化,與學業衡量相掛鉤,與評比優秀大學生和取得獎學金資格相聯系;注重規范考核制度,調動學生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主動性,促使其自覺參與各種學生團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縱觀德育發展歷程,其本身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其施教基本原理、原則、內容前后銜接,一脈相承。本質上,它是一種“大德育”,涵蓋著思想、政治、道德等內容。[4]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助力德育施教主體轉變觀念,主動將系統的心理知識寓于以學生為本的德育體系。實踐證明,教師由權威者到指導者角色的轉變,可以有效拓寬德育的理論傳授、榜樣示范路徑,發揮品德塑造功能,幫助大學生在順利完成學業的過程中,進行適度的心理調整,克服自我發展障礙,使其思想上更加成熟、心理品質上愈加豐富和完善。

3.獨立與一致

民族高校德育依托于“兩課”,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將哲學原理、政治建設融于其中,注重打牢思想品德基礎,促使大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發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7]為此,兩者在施教目標上有著本質的相同性,又存在運行渠道的不同。從施教內容看,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德育以轉變民族高校大學生道德理念為基點,宣傳思想政治理論,加大優秀品德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將心理專業知識與心理輔助活動有機結合,關注民族高校大學生情感的培育和個性的形成,開展預防性和發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優化其心理素質,促進其健康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8]兩者各司其職,互為借鑒提升,良性推進民族高校整體育人工作。

二、加強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所需

高校要發展,改革創新是必經之路。實踐證明,不管高校位于何種層次、何種學科領域,只要定好位,瞄準突破點,堅持內蓄正能量,聚力治理短板,就能充分發揮“科研”與“服務社會”的職能,創出高水平的治學之道和辦學之路。民族高校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也有著厚實的民族學科基礎和人文底蘊。事實上,民族課程構建運行的基礎,在于育人本體功能的發揮。當前,民族高校正以“中國夢”為牽引,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機結合,并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倡導愛國、敬業、奉獻理念,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外踐于行。[9]民族高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兩類學科的有機融合,不斷優化育人路徑,調整教學資源配置,進而夯實學術研究的著力點。建立心理與德育雙輪驅動的融合發展路徑,對于拓展與其他學科內在的銜接面、促進民族高校課程體系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在教學改革中,堅持交叉內容不平行、互補方法不偏頗、融合目標不孤立的原則,通過兩者教學理念、路徑、手段的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符合民族高校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育人體系。不僅做到了以人為本、以心育德,使兩項教育價值實現有機統一,而且能夠增強民族高校的“話語權”,提升學科創新的“顯示度”。

(二)學生健康良性成長所需

民族高校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量上占有一定的比例。他們具有真摯的民族情感、刻苦的學習精神、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同時部分學生存在心理上的自我封閉、盲目的民族自尊或自卑、單一固化的思維方式、狹窄的人際交往理念等特點。[10]這些個性特征,在心理品質塑造、核心價值觀培育等方面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和困難。為此,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具體教育目標,將兩者教育內容、方法、理念與教育制度相融合,以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德育的路徑,以德育模式承載運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構建將心理、品德、思想、政治等因素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進而在民族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中栽培心靈的“生長樹”。另外,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中,民族高校要將其作為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按照實地調研、歸納分析、合理排序、科學重組的思路,既要搞好與其他學科、校園文化、課程體系、學術研究、高校改革發展的無縫對接,又要有組織和有計劃地進行融合任務分析、教學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換、教育情境設計和實地論證,通過高校系統規范地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教育體系,促使民族高校大學生健康良性成長。

(三)增強民族團結教育實效所需

民族團結教育在民族高校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反觀我國歷年來的民族問題,一些民族沖突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社會個體思想道德滑坡、人生觀和價值觀偏移、心態扭曲變形導致。民族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肩負著歷史賦予的責任,需要其固守民族團結的底線,不越違法亂紀的紅線。而這些基本素養的獲得,既需要民族團結教育,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支撐,[10]否則高校教育工作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要注重啟發師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兩者對教育融合創新的主動性,營造濃郁的融合氛圍,探索科學的施教路徑,形成前瞻性研究成果,以提升指導實踐的實效性,增強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本質上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歸屬于文化范疇。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發展,切合了各種文化滲透發展的現實需求,進一步凝練了學科教育發展方向,能夠有效解決大學知識生產、養成、傳播的時代問題,孕育民族團結要素,增強民族高校人文教育功能。

三、構建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徑的基本思路

(一)在教學路徑上“融”,增強互補實效

構建運行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徑是大勢所趨。當前可從三方面入手。

1.解構原有體系

針對當前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平行發展且既成體系的現狀,應以德育實效為融合的起始和歸宿,強化心理知識的內化和心理干預活動功能,消除心理教育著力面窄的問題。暢通思想道德修養與形勢政策教育主渠道,將理論知識與心理問題案例相結合,努力在網絡、科技、環境道德宣講上下工夫。

2.重建融合體系

結合民族高校學生心理特點,以明確教育目標、靈活課堂教學、豐富學習資源、增強育人實效為基點,破解兩項教育融合瓶頸,對接學生現實心理、文化、實踐活動需求,對學校課程設置進行動態調整,形成“綜合育人牽引、民族專業支撐、施教內容補充”的新格局。

3.搭建滲透式教育平臺

要固本守基,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的理論依托,夯實綜合育人的“點”;以道德養成教育為主,規范施教主渠道,鏈接社會、高校、家庭的“線”;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整合施教目標與內容,拓展融合的“面”。同時,可運用收集、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等方式,積極融入社區、企業、軍隊及外來文化,增強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的普適性、綜合性和完整性。通過這三方面的立體構建,推進兩項教育深度融合。

(二)在施教主體上“合”,打牢素質基礎

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機融合,涉及內容多、涵蓋范圍廣。然而,最關鍵的就是施教主體上的“合”,既要規避簡單的拼湊、機械的組合,又要防止施教主體入口無標準、考核無依據的問題。

1.人無我有,健全隊伍

分類優化兩項教育教師結構,將熟悉民族政策、精通教學業務、了解心理知識、掌握德育技能的教師吸收進來,并按照學校、機關教輔、二級院(系)、班級四個層次,調取不同民族的學生骨干,組建團體,增強融合教育的力量。

2.人有我優,提升素質

改變當前的“柔性”學習為“剛性”培訓,定期組織專題教師學習研討,并與教師晉級、評定職稱相掛鉤,使其教有勁頭、研有盼頭。針對輔導員隊伍薄弱的問題,在把好“入口關”、“培訓關”的同時,組織其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其心理動態,摸清德育底數,增強心貼心、面對面幫帶效果。

3.人優我專,突出特色

針對一些民族高校學生自我封閉、自信心不強等問題,創建融合教育的質量論證制度,堅持“韌性”原則,注重保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連續性。樹立勇于擔當、善于擔當的意識,將兩項教育融合機制納入民族高校育人工程,大力排解學生的煩心事、撓頭事。通過“惠生工程”的實施,激發大學生奮發向上的正能量,達到“水利萬物生”的效果。

(三)在學術研究上“統”,搭建融合平臺

創辦有特色、高水平的民族高校,需要規避同質化的問題,打造特有的辦學理念與風格。當前,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融合是民族高校辦學的一條創新之路,而創新的層次與領域必須在學術研究上進行有效的“統”,進而統一搭建融合的平臺,提供創新施教的舞臺。

1.加強“以心育德”實施辦法研究

要以學生綜合發展為研究課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校正思想偏差,使其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基本道理,進而夯實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重點在“以心育德”的教學工作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組織上下工夫,特別是將融合內容進行目標分層、過程分層、練習分層、考試分層、輔導分層。同時,要特別關注集體備課、課堂觀察、練習、作業等工作重點。

2.加強破解“各自為政”模式研究

民族高校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銜接,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上,要打破“各行其道”教學模式的桎梏。比如,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不善交際的問題,要分析主客觀原因,找到心理干預的契合點,引導其樹立良好的交友觀。

3.加強“以德育人”的路徑研究

在加強“以心育德”實施辦法和破解“各自為政”模式研究的基礎上,鞏固研究成果,使民族高校師生自覺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工作實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融合教育機制,探索知行合一教學實踐模式,引導大學生加強社會公德的培育和實踐,進而實現以德育人的目標。比如,在民族高校建立德育基地,利用升國旗儀式等活動抓緊抓實傳統美德教育的日常行為規范,特別是與政治課、各科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相結合,使學術研究的成果自覺運用于育人環境體系中。在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融合路徑必須動態構建,持續改進。為此,民族高校要準確把握融合的規律,不斷加大課程開發力度,匯聚多方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方案設計,增強施教主體功能,加大學術理論研究,通過多維構建、科學推進,完成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劉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成功(教育版),2013,(20).

[2]眾心.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為本[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6).

[3]聶美琦.試述社會化心理機制及對改進中學德育的啟示[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2013,(6).

[4]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金荷香.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與創新———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6).

[6]李婭.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

[7]吳盈英.基于主體性教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美與時代(下旬刊),2014,(4).

[8]汪滿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D].河海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4.

[9]陶元.以美育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J].前沿,2013,(8).

[10]曹斌,沈光濤.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4).

作者:馬鐘范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